党课讲稿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建设教育强国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党课讲稿: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建设教育强国践行教育家精神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摘要:中国教育转型,建设教育强国,就需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就要求在当下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担当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发扬并努力践行教育家情系家国、甘于奉献的“立德”精神,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立功”精神,积极探索、独树一帜的“立言”精神。一、时代发展呼唤教育家精神从党的十八大明确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从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打造高品质学校”,到今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A总书记指出“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我国教育当务之急,是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同时,坚定不移地培养和造就能够支撑国家科技事业和民族未来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我们正处于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的关键时期。当前,人类正经历着以数字化为主的智能革命,科技创新对于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意义越来越重要。同时,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掌握尖端科技的国家才能拥有核心竞争力。A总书记指出:“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必须下气力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让更多基础研究人才竞相涌现……要坚持走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深入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优化基础学科教育体系,发挥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加强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源源不断地造就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但目前,“分数至上”的功利思想有时还会影响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因材施教、个性成长有时被忽略,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有时难以实现。在这样的教育生态中,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很难得到充分发展。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A总书记呼吁“要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扭转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实现“教育强国”的宏伟战略目标,离不开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的教育家和教育家型教师。今年“六一”前夕,A总书记在北京育英学校看望慰问师生时,寄语广大教师“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人民教育家为榜样,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时期,每一个有担当的教育工作者,都必须义无反顾地践行教育家精神,为培养党和国家急需的高水平人才,为建设教育强国而努力奋斗。二、教育家精神的特质与内涵言及教育家精神,必须先提教育家。何为教育家?按照孙孔懿先生在《论教育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中的分类,教师(校长)类教育家应该是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类专家,属于教育实践家,或者说是实践的教育家。教师(校长)类教育家,是指有创新、有贡献、有影响的教育实际工作者;和所有的教育家一样,崇高的人格、闪光的思想和丰硕的业绩,是构成其内涵的主要元素。这也就是我国古人所言的“立德、立功、立言”,这是教育家的显性元素。对于“三立”的理解,唐人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里说的“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是就道德操守而言;“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是就事功业绩而言;“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显然指的是将真知灼见形成文字,著书立说,传于后世。就教育家而言,所谓“立德”,应理解为树立崇高的教师品德,用教师自身的高德大行,潜移默化影响一代代学生的道德品行。所谓“立功”,应该是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通过自己的教育创造,培育出一批批既全面发展又个性鲜明的学生,成就一所所品质一流的学校。所谓“立言”,就是在立德、立功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教育教学主张并坚持践行,最终披沙拣金,凝练、升华出具有独特个性魅力、能够传布久远的教育思想。由此可见,所谓教育家精神,包括情系家国、甘于奉献的“立德”精神,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立功”精神和积极探索、独树一帜的“立言”精神。三、践行教育家精神,情系家国、甘于奉献立教育之德是立教育之功和立教育之言的基石。毫不夸张地说,几乎在人类所有的社会活动中,只有教育关乎人性改造,进而影响国运兴衰、民族未来。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具有崇高的道德和伟大的人格。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就什么样的民族和国家。教师有大爱,学生就有大爱;教师有情怀,学生才有情怀。从一定意义上说,从古至今,一个国家教师群体和教育生活的道德水准,决定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现状与未来。教育家从来都是从爱人、爱学生、爱教育出发的,把大爱传递给校园里的每一个孩子,贯穿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崇尚“爱满天下”,创办了一系列学校,致力于为广大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教育机会,帮助他们改变命运;语文教育家于漪先生,在其漫长的教育生涯中,数十年如一日,一丝不苟地上好每一节课,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呕心沥血,始终站在为祖国的未来培育有健全人格的孩子的高度,捍卫语文教育的人文价值,引领语文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教育家从来都是从正心诚意、修身齐家出发,进而情系家园和家乡,情怀祖国和民族。他们一向立足现实和本土,关注全局和未来,忧民之所忧,急国之所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张桂梅扎根滇西数十年,立志用教育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帮助1600多名贫困山区女学生圆梦大学,在教育助力脱贫攻坚中作出重要贡献。2019年前后,按照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统一部署,教育部名校长领航工程第一、二期领航校长带领本校教师,分三批(每批半年)奔赴四川凉山多地,开展教育精准帮扶。不少校长、教师主动请缨,不图任何回报。更有人在完成任务后,申请留任。在帮扶现场,许多习惯于城市生活的校长、教师深受触动,感慨良多。他们说,边远地区也是中华大家庭的一部分,没有这些区域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帮扶边远地区教育,是教育人当仁不让的使命和职责。可见,践行教育家精神,就是要胸怀家国、心怀大爱。我们应该像教育家那样不断修炼内心,提升人格,情系家国,无私奉献,做大爱无疆的教育。在艰苦区域做教育,为现实教育的改变而努力,需要我们践行教育家的高尚道德,在教育他人的同时,洗礼和升华自身的心灵和精神,最终我们也将走向如道德江河、文明高山一样的教育家之路。四、践行教育家精神,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教育之功是教育家精神之树结出的最为丰硕的果实。知而行之,有德而能行德,将伟大道德转化为建功立业的壮举,才是教育家应有的风范。像教育家那样生命不息、创造不止,孜孜不倦地创办高品质学校,源源不断地培养国家急需人才,持续创造教育教学的辉煌业绩,才是有志于建设教育强国的校长和教师的不二选择。正因为有这样的认识和情怀,教育部名校长领航工程首期优秀学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华山中学校长邱成国,扎根天山脚下,苦心孤诣,十年磨一剑,将华山中学办成了铁门关、库尔勒乃至兵团和新疆最优秀的学校之一,该校学生赢得了社会上的一致好评。不仅如此,在邱成国的带领下,华山中学全校优秀教师十余年如一日,分期分批精准帮扶南疆广大地区,为南疆教育管理水平和质量的提升,为南疆社会事业的稳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在邱成国看来,教育是南疆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石,做好教育,培育好一代又一代南疆人,就可以从根本上实现南疆的稳定和繁荣,实现南疆乃至新疆社会的长治久安。如今,和田、皮山和若羌等地教育点点滴滴的改变,都有华山中学教育者奉献的汗水。而邱成国和他的团队也成为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麓传奇般的教育英雄。近年来,已届退休之年的邱成国又按照兵团二师教育要求,对照新时代高品质学校建设标准,依据教育新理念,连续创建4所兵团乃至疆内外一流的未来学校。与此同时,他又通过组建高品质的名校长工作室,连续不断为兵团教育培养一批批名校长。在云南玉溪,党的十九大代表杨琼英校长,在将玉溪一小办成当地一流的教育集团校之后,最近又加盟玉溪师范学院,出任玉师附小校长。为创建理想的未来学校,为给教育强国添砖加瓦,杨琼英心志已决:此生将心无旁骛,就是要在边疆为民族教育事业建大功立大业。再接再厉,为人之所难能;屡建奇功,为人之所不能,这些教育家型校长,无疑是践行教育家精神并致力成为教育家的典范和楷模。今天,实施高品质教育,培养国家急需人才的教育,依旧道阻且长,尤其需要我们一代代教育人像教育家那样,敢为人先,率先垂范,勇敢突破,闯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更要闯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转型发展新路。不能不说的是,尽管脱贫攻坚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但应该看到,民族地区教育相对于大城市和发达地区仍然存在不小差距。我们要像教育家那样,立功必到边陲,奉献该在疆场。在家乡做好自己应尽的职责和本分是立业;在祖国教育最需要的地方投身教育事业是建功。五、践行教育家精神,积极探索、独树一帜“立言”历来是古老中华衡量“成名成家”的重要标志。可以说,“家”之所以成“家”,与“一家之言”关系极大。教育家同样如是,若未立德、立功,便缺乏成“家”的基石;在立德、立功的基础上完成教育思想的建构,才是走向教育家的发端。近代以来,我国教育家一脉相承。留美归国的陶行知先生,放弃城市大学教职,只身远赴乡野。正是著名的晓庄实验,成就了他与导师杜威反其道而行之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观,而这开启了近代以来我国教育的先河;近些年,语文教育的工具主义、实用主义时有反弹,于漪先生结合自身一生语文教育的成功实践,逆流扬帆,针锋相对地高举“人文性”大旗,坚持语文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语文教育观最终被写入了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育营造良好风尚。当下,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矫正教育功利倾向,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国家栋梁之材,尤需卓越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的引领。各位校长和教师应对自身长期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总结和提升,建立自己的教学观、办学观、教育观,并以卓越的教育理念和见解,引导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以家国未来为追求,共同奋斗,致力于教育教学的深度变革。当然,教育思想的产生绝非偶然,那是教育家们长期实践、思考和勤勉探求的结果。20世纪末,名校长朱世雄在江苏省锡山高中确立校训“做站直了的现代中国人”可谓振聋发聩,那是一个经过几十年教育实践,时时感受着时代脉搏跃动的教育工作者的内心强音。可见,撼人心魄的教育思想从来都与国家和民族命运息息相关,体现教育人自身的经历、情感和情怀,与校长和教师独立的教育理解和个性化的教育主张高度一致。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广东中山纪念中学则明确提出“祖国高于一切,才华贡献人类”;重庆谢家湾小学则将培养“改良世界的中国人”作为育人目标;福建三明学院附属小学原校长林启福崇尚“福泽教育”。这些理念和思想,将个人的教育理解与时代、社会的要求相结合,以高站位、正能量的教育价值观,引领一代代莘莘学子取法乎上,孜孜以求,不懈进取,成就人生的辉煌。但我们也注意到,在一些学校,部分涉及育人目标和价值观的所谓文化表达还存在一些问题,亟须我们践行教育家思想,用主流的教育价值观予以清理。像教育家那样独树一帜,成就“一家之言”,尤需要专注,尤需要宁静淡泊,苦苦追寻。一辈子就做一件事,心无旁骛,学有专攻。孔子“川上”浩叹,王阳明龙场悟道,陶行知晓庄躬行,于漪一生钻研,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是马克思的名言,也是其探求真理的真切体验,更是教育转型的今天我们最要弘扬和践行的教育家精神。教育家精神,其源头就在于教育家所特有的情怀。践行教育家精神,就是要在立德、立功、立言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情怀、教育情怀和家国情怀。只有这样,才能为教育人持续前行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