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分析报告精编5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好文供参考!1/35网络舆情分析报告精编5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网络舆情分析报告精编5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舆情分析报告1关键词网络舆情;研究现状;研究特点中图分类号TU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3)92-0018-022005年发表在《新闻记者》上的《互联网虚假信息的控制与网络舆情的引导》可视为开启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的标志性文献。其后短短8年时间,我国网络舆情研究迅速发展,其研究内容、研究手段、研究力量、研究模式呈现出新的特点。1网络舆情研究内容逐步细分化互联网的日渐普及使其作为“第四媒体”的地位和影响更加突显,网络舆情随之受到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其研究内容逐步深入和细分化。从理论研究来看,既有网络舆情一般性概念的界定和比较研究,也有网络舆情形成、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研究,并且随着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传媒学等传统学科的引入,网络舆情理论研究的视角更加多样,学科交叉和融合性研究更加频繁。好文供参考!2/35从应用研究来看,由于网络舆情本身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而社会是复杂多样的,因此网络舆情充满了多样性,这一点决定了网络舆情应用研究同样具有多种需求、多种视角。除了通常有关社会管理、政治治理等方面的网络舆情研究外,还出现了经济网络舆情研究、政法网络舆情研究、农业网络舆情研究、教育网络舆情研究、军事网络舆情研究等分支,更有高校网络舆情研究、企业网络舆情研究等更细分支,研究成果如湖南大学网络文化研究中心唐亚阳负责的《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发展报告(2011)》、武汉大学语言与信息研究中心萧国政主持完成的“2012年中国教育热点网络舆情报告”、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2012年企业网络舆情报告》、《2012年央企网络声誉管理研究报告》等。网络舆情研究细分化的另一个重要体现是出现了大量专门性研究刊物(内刊)。有的侧重某一行业或领域,如人民网主办的《网络舆情·三农内参》、正义网主办的《政法网络舆情》、中国交通报社网络信息中心主办的《交通网络舆情》等,有的是地域性的,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北京市互联网宣传管理办公室合办的《首都网络舆情》、山东省省委宣传部下属大众网主办的《大众舆情参考》等。从应用研究的重点看,网络舆情研究的对策性成分增加,实践应用性大大增强,内容更加具体,网络舆情分析、网络舆情监控、网络舆情应对、网络舆情管理等方面内容明显增多。网络舆情研究内容的细分化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各领域、各好文供参考!3/35行业、各团体对网络舆情研究的现实需求,同时也反映了网络舆情研究自身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更多内容有待深入研究。2网络舆情研究手段趋向技术化网络舆情的即时性、海量性、动态性特点决定了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网民数量剧增,网络热点事件频发,网络舆情影响增大,由此对网络舆情研究提出了更加迫切的现实需求,而单纯依靠人工进行网络舆情搜集、分析已经很难满足这种需要。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挖掘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及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为网络舆情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社会需求加上技术推动使网络舆情研究手段快速发展,出现专门用于网络舆情分析、预警、监控的软件,如方正智思舆情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乐思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军犬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等。这些技术手段得到研究机构和人员认可,并在研究中得以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网络舆情研究的量化分析和科学性。3网络舆情研究力量日益组织化网络舆情对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产生重要影响,由此引发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企业社团等组织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网络舆情研究力度加大,研究力量也由最初的单个、分散、自发状态向有组织的、团队化方向发展。几年内迅速发展为数百家相关研究机构,如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华好文供参考!4/35中科技大学舆情信息研究中心、人大――方正舆情监测研究基地、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舆情信息研究基地、陕西省社会舆情研究中心、北京交通大学网络舆情安全研究中心、新华网网络舆情监测分析中心等。这些研究机构有的是高校科研院所独自成立的,有的则是其与政府共建成立的,还有的是与企业联合成立的。总之,网络舆情研究力量出现加速组织化的趋势。4网络舆情研究模式呈现商业化网络舆情研究的源动力是社会需求,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网络舆情具有易发、突发、放射、难控的特点,更加剧了这种现实需求。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社团,都迫切需要能够正确引导网络舆情,防范、管控网络舆情危机,以避免危及自身形象和利益的事件发生、蔓延。需求与利益驱动刺激了网络舆情研究模式的商业化。网络舆情研究的商业化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研究成果的商业化,一些研究机构大量开展有偿服务,进行订单式、专题式网络舆情研究,为用户提供针对性的网络舆情分析、研究报告和相关对策;二是研究手段的商业化,网络舆情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研究手段越来越借重信息技术,由此产生了网络舆情研究相关分析监控软件。这些软件大多是信息技术公司开发出来然后再出售给相关研究机构,或者双方开展一种商业化的合作,网络舆情研究软件的商品属性更加直接明显;好文供参考!5/35三是研究组织的企业化。一些研究组织本身就是企业或企业的部门机构,其研究活动和目的自然具有商业性。比如从事网络舆情研究相关软件开发的信息技术公司,广义上讲也属于网络舆情研究力量,其本身就是企业性质。还比如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作为上市公司人民网的下属机构,其《网络舆情》刊物的出版发行模式具有典型的商业化特点。网络舆情研究的商业化一方面推动了网络舆情研究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也不无隐忧,如何在商业化的运作下保证网络舆情研究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是当前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参考文献[1]黄淑敏。我国网络舆情研究领域论文的计量规律分析。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舆情分析报告2关键词网络舆情途径特点规律监测信息传播经历语言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过渡到电子传播时代,互联网的出现将信息传播推向了更高层次。随着网络媒体的日益发达和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互联网已经成为民意表达的最主要空间。网民的言论不可预见地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浪潮,影响着现实社会稳定团结的局面。因此,对网络舆情传播途径特点规律及监测作一梳理和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好文供参考!6/35一、网络舆情监测已成为重要工作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使其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而且具有其他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其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不断建立和继续完善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机制”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被写入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表明网络舆情研究作为舆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更是备受重视。在政府的推动下,网络舆情监测成为政府部门、学术界开展研究的热点之一。尤其是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监测将显得更加重要,作用更加突出。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宣告成立。面对我国网络管理体制“九龙治水”的管理格局,2013年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大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的力度。目前,网络舆情信息监测工作已成为政府一项基本工作内容,各级政府都在开展。现实工作中存在机遇的同时,挑战也不容忽视,需要及时发现,及时解决,这就给网络舆情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方面的工作进行总结,加强此方面工作的研究,可推动这项工作的有效开展,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二、网络舆情传播的途径、特点、规律国内网络重点舆区。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选取的数据来自天涯社区、凯迪社区、强国社区,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人人网和开心网。可见这三个社区(BBS)、好文供参考!7/35两个微博网站、两个社交网站,极具代表性。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的《2011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指出,2011年网络舆情引爆能力排行榜中,新华社(网)、新京报、京华时报、新浪微博名列前四。另一个进入网络舆情引爆能力前15名的为天涯论坛。综上,监测舆区主要包括国内知名的各大网站、论坛、贴吧、博客、所关注的境外网站以及辖区内的一些有影响力的网站,还有互联网各大搜索引擎。具体讲包括:新华社(网)、人民网、中新网、中广网、新京报网、京华网、百度新闻网(贴吧)、腾讯网(微博)、新浪网(微博)、凤凰网、搜狐、网易、财经网、一财网、天涯论坛、凯迪论坛等。网络舆情主要传播途径,按传播源不同分为三类。一是新闻网站舆情传播。基本是传统媒体在网络时代的新的发声器。主要由新闻报道、新闻评论和新闻跟帖构成。如新华网、人民网、中新网、新京报网、京华网等。二是“意见领袖”舆情传播,主要有意见领袖的博客、微博、个人网站、学术网站。如《2013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指出,“意见领袖”在舆论场发挥重要作用,300名“意见领袖”影响互联网议程设置,社会转型期,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民意的代言人,对政府陈情,施加舆论压力。三是网民舆情传播。社会精英分子和自觉分子可作为代言人,所有组织和个人均可参加。主要包括微博,社群网站(论坛)、QQ群、MSN群。①好文供参考!8/35国内舆区舆情信息传播特点。学者王慧军认为,网络信息传播具有交互式传播、跨时空传播、多媒体传播、虚拟性传播,以及传播人员广泛性的特点。②武汉大学学者邱均平认为,网络信息传播是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于一体的信息传播模式,具有传播模式复合性、传播途径多样性、传播内容丰富性、传播速度即时性、传播操作交互性、传播人员广泛性的特点。③尤其要指出的是,微博搅动传统传播格局,其“裂变式”传播使网络舆情信息强扩散。微博成为各级政府监测的重点。“意见领袖”左右着热点的传播方向和内容,“网络推手”作用不可小视。《2013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指出,据统计,全国103家微博客网站的用户账号总数已达12亿个,其中新浪微博用户账号亿个,腾讯微博用户账号亿个。随着微博客用户群体的迅速扩大,产生了一批粉丝数超过10万人的“大V”账号。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常常超过媒体和政府在微博中的传播力。据统计研究显示,平时有大约300名全国性的“意见领袖”影响着互联网的议程设置,也影响着网络舆情信息的传播。学者刘瑞华认为,网络信息传播规律包括信息相对价值规律(信息对人有不同的价值)、信息梯度转移规律(传播中有信息势差存在)、信息循环规律(信息守恒,信息保持不变)。④综述学者观点,网络信息传播路径、形态、过程、结果分别具有如下规律。从传播路径看,首先是特定事件刺激个体形成好文供参考!9/35个体议程,舆情信息产生;然后,个体议题成为网络社群热议的议题,进入社群层面,是舆情信息传播的关键一环。之后,网络舆情信息再次发酵将成为强大舆论。传播形态趋于多元化、复杂化。传播形态不仅是文字形式,还有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传播过程中线上线下互动频繁。网络信息生于现实社会,并在网络引起热议,再次促使现实事件的发展,通过信息的不断更新,实现线上线下交互影响。传播结果遵循“合力论”。网上各方力量相互制约影响,最终合力决定网络信息传播的效果。我们发现,社群在舆情信息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者高宪春指出,社群是舆情事件生成、扩散的关键环节,对这个环节的积极干预,对释放社会紧张情绪、降低舆情事件的负向效应有重要作用。三、网络舆情监测对策从信息内容上把握要监测的网络舆情的特征。第一,负面性。我们承认党和政府在积极占领网络阵地,发挥网络的正面作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不可否认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加上网络的匿名性,网民可以将自己对社会的不满、怨恨都发泄在网络上,把社会中的阴暗面展示到网络上。此外,人们对正面信息的关注度不高,而负面信息的关注度较高,也使得负面信息在网络上有巨大市场,导致网络上负面舆情信息占据绝对优势。第二,模糊性。模糊性,即真假难辨。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好文供参考!10/35及网络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任何人可以注册账号,在论坛、博客等上发言。有些网民为了私利,就一些虚假信息,骗取钱财或其他目的。可见,网络舆情信息

1 / 3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