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活动经验(精编4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参考资料,少熬夜!数学活动经验(精编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数学活动经验(精编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数学活动经验1[关键词]数学活动实践经验思考经验解题经验[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6)32-084数学课程标准提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小学数学教学离不开数学活动,笔者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培养,让学生经历各种数学活动,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感知、感悟,汲取、积淀数学活动经验。一、经历深入观察、操作,积累实践经验数学活动是实践经验的源泉,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并开展好实践性数学活动,引领学生在活动中实践、体验。观察与操作是获取数学信息、开展学习探究的重要手段,观察与操作的有效性决定着学习的质效。我教授学生“整体把握、关注局部”的观察方法,形成“有序观察、细致入微”的观察策略,引导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学会科学地观察与操作。例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时,在出示了一长方体饮料盒后,先让学生整体观察并说说饮料盒的形状,然后引导学生观察饮料盒的各部分――前面、右面和上面,说说每个面各有些什么?各是什么形状?在给出“先整体后部分”的观察原则后,我又组织他们动手操作,拿出自己的文具盒、字典等物品,摆放好后进行观察,最后,让学生用四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按照要求摆一摆、看一看,逐步巩固和内化观察方法。学生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积累了一定的观察经验和操作经验,为今后观察和操作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一个人假如不脚踏实地去做,那么所希望的一切就会落空。”实践是获得成功的路径,更是经验生长的沃土,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结构性的观察和操作材料,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经历中习得知识,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二、经历深刻猜想、推理,积淀思考经验洛克威尔说过:“真知灼见,首先来自多思善疑。”猜想与推理是一种思维过程,它们都是创造的源泉。数学学习少不了猜想与推理活动,猜想是数学创新的翅膀,猜想是不知其真假的一种数学叙述,是一种科学而理性的假设,猜想一旦经过有条理的严谨推理证明便成为定理。我们不能扭曲猜想的意义和价值,猜想不是胡思乱想,而是一种科学的幻想,是一种奇思妙想。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激发学生猜想的意识,又要引导学生明晰猜想的要求与方法。参考资料,少熬夜!例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升和毫升”时,在组织学生认识了升和毫升两个容量概念后,给学生设计了一道巩固性习题:“把1瓶1升的饮料倒进一次性纸杯,看看能倒满几杯。估计一杯水大约多少毫升。”我边说边展示实物,让学生猜猜一猜大约可以倒满几个纸杯。“一共可以倒满50杯。”一个学生抢先回答,他的猜测显然毫无依据。于是,我指出:“数学猜想可不是胡说八道,而要经过思考,对问题作出较为合理的预测,大家可要三思而后说。比如我们在猜想倒满几杯时要经过对饮料瓶的容量与一次性纸杯的容量进行细致的观察、比较和分析,然后作出猜测。”经过我的启发,学生给出了较为合理的猜想:“从纸杯的大小和1升饮料瓶的容量来看,大约可以倒满5~6个纸杯。”学会数学地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组织好学生的猜想和推理活动,让他们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学会数学思维,学会猜想,学会推理,积累经验。三、经历深切探究、解题,积储解题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丰富的解题经验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法宝,将让学生受用终生。解题经验的获得来自于解题活动,在解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梳理总结,在大量的实训中进行题型结构的类比、解题方法的迁移,帮助学生掌握多元的解题策略,学会举一反三。例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环的面积”时,在给出一道习题“有一个直径10米的圆形花坛,在它的周围铺上一条3米宽的小道,这条小道的面积有多大?”后,我没有指导学生解题,而是让他们独立自主地探究。学生认真审题,联系例题仔细分析,发现该题虽然与例题相比有所变动,但是总的思路和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都要求圆环的面积,所以用圆环面积计算方法来解决,只不过先要计算出内圆半径和外圆半径,而外圆半径则是用内圆半径加上路宽。经过深入细致地剖析,学生终于成功解答了题目。此时,我立即组织学生回顾解题过程,梳理总结出解题的技巧,积累解题的经验。数学活动经验2关键词基本活动经验过程反思提升亲历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113-01《新课程标准(2011版)》把“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作为教育目标提出,是将数学知识获取的过程看作是一种思考的经历体验和探究活动,其本质上是让学生获得数学直观。这不仅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数学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虽然对小学生而言,获得的数学直观知识是非常初步的,但同样是非常重要的。数学直观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一种直接的识别或猜想的心理。数学直观能帮助人们快速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数学特性,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观能力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参考资料,少熬夜!以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为出发点,从而获得初步的数学直观。下面就以“认识几分之一”一课为例,谈谈在数学课堂中对如何让学生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获得初步的数学直观的一点思考。本课是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上册的相关内容。在设计时主要体现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通过直观探究以此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下面围绕设计一个好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引导学生在反思中积累提升这三个方面来谈谈对这一课中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的想法。一、设计一个好的数学活动“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学生亲自或间接经历了活动过程而获得经验。”设计一个好的数学活动是让学生亲历或间接经历是获得基本活动经验的前提,设计的活动过程必须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是符合本班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的,是以学生为基本前提,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出发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在这样一个活动中不断丰富、提升数学活动经验。例如,《认识几分之一》这课的设计流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通过让学生来分一分体会平均分,当一个蛋糕分成2份不能再用整数来表示时,学生产生了创造的欲望。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在折一折、涂一涂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这样一个活动过程,感知分数。三、回顾全课、总结提升。通过回顾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反思过程。思考1,如何基于旧知进行知识建构?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对很多问题和现象都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理解。所以他们能对2瓶矿泉水和4个苹果进行平均分,也能对一个蛋糕进行平均分每人“半个”,但如何用数字来表示“半个”?思考2,如何引导学生经历数学问题发现和经历的过程?一是模拟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境的实践活动中去解决数学问题,创设郊游这样的生活情境,发现整数不能表示“半个”发现问题;二是在“做”中亲历和发现,在操作活动中体会分数产生的过程。在设计这个数学活动时教师要明确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开发者、促进者。二、让学生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通过实际操作不断磨炼形成的,是让学生通过外显的行为操作,产生对学习材料的直观感受,形成直接经验,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数学思考活动产生间接经验,最终使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例如,“认识几分之一”这课教学片断:师: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二分之一,那刚才我们是怎样得到这块蛋糕的二分之一的呢?我们一起来把刚才分蛋糕的参考资料,少熬夜!过程回顾一遍。师:想不想试试,自己动手折出1/2呢?出示要求:1.折一折,并用斜线表示出你所选图形的1/2。2.小组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把()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的()分之一。学生折纸、涂色,完成之后小组交流。……师总结:不管什么图形,只要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这个图形的1/2。……思考1,如何保证学生有效参与?参与的不是少数学生而是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愿意去学,以积极饱满的情绪去学,让学生的思维真正的活跃起来,这是学生真正参与教学的关键,在学习中学生能够动脑思考,积极探求,深入钻研,才能保证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思考2,如何注重过程,注重体验?体验是指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觉、去验证、去应用,从而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在自己动手折1/2,涂1/2这样一个操作活动中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获得不同的体验。在学生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中,教师除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问题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还要细心的观察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得到充分的交流,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形成“学习共同体”,得到有效数学活动经验。三、引导学生在反思中积累提升当学生经历一定的数学学习过程之后,头脑中或多或少会形成一些数学活动经验。而这些经验往往是零散的、肤浅的,甚至是不够准确的,他们离真正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形成只有一步之遥,从“过程”到“经验”,学生还需要回味、比较、梳理,最终获得活动经验,例如,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分数有哪些认识?”引导学生回忆、总结所学知识,促进知识建构,实现情知共融。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的重点应是积累,只有在不断的体验再体验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才能得到不断的提升和丰富,获得数学直观。参考文献:[1]孙凤武。浅谈小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小学数学教育,[2]柏莉莉。积累基本活动经验获取解决问题技能小学数学教育,[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肖川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数学活动经验3一、让学生自主探究,体会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参考资料,少熬夜!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个体在经历了具体的活动之后留下的、具有个体特点的内容,要让学生有效地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绝对不能简单地通过教师的讲解来完成。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要让学生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必须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进行自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才能为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审题,理解题意:对于题目中“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成一个长方形的花圃”这个条件,你是怎样理解的?几个学生分别说出了围成的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就是22米、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都应该是整米数、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和是11米。之后教师给每位学生提供了22根小棒、方格纸、表格这些学习材料,让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或者用自己的方法,独立思考解决怎样围才能使围成的长方形面积最大,并且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过程记录下来。学生经过思考后,分别用不同的方法找出了不同的围法,确定了当长方形的长是6米,宽是5米时面积最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虽然用的材料和方法不尽相同,但是记录的内容基本都是一样的,分别用了图形和表格的形式记录了围成的各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算出了围成的各个长方形的面积。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探究,让每个学生都实实在在地经历了一一列举的过程,初步体会到要解决这样的有多种不同围法的问题时,就要把各种围法都找出来,要把各种不同的围法记录下来,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使学生初步感知了什么是列举,为学生获得解决这些问题的经验奠定了基础。二、让学生反思交流,把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经验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过程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的过程,因此,反思是学生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不可缺少的、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使学生获得真实的感知体验,只是学生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基础,经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