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德育导师谈话记录3篇德育导师谈话记录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教好每一个学生”为目标,动员多方力量,整合多种资源,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指导,形成着眼全体、关注全面、既管又导、整体推进的“全员参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德育工作体系。1.发展性原则。导师的工作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向,在全面了解受导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确立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2.个性化原则。导师要认真分析研究受导学生的情感、智能、兴趣、爱好等特点,促进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发展。3.人本化原则。导师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受导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真诚关爱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4.渐进性原则。导师要根据受导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道德水平和认知基础,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与学习能力。5.整体性原则。学校要以班级为单位组建德育导师组,发挥团队的力量开展指导工作。1.组织建设。本校在区教育部门指导下,建立“德育导师2/10制”领导小组,确定分管领导和职能处室,并具体落实德育导师的组织与管理工作;以班级为单位组建德育导师组,全校建立德育导师工作团。领导小组:组长:z副组长:z成员:z各年级组长职责:主要负责制定“德育导师制”实施方案,落实德育导师的资格预审工作,确定德育导师的聘请名单;负责《“德育导师制”实施方案》的落实,确定受导学生的名单,并负责对德育导师队伍的培训、管理与考核工作。2.摸底调查。(1)调查能够胜任德育导师的学校教职员工。(2)调查需要导师的学生及辅导的主要内容(学习、道德、行为、心理、体育、艺术等)。需要导师的学生初步确定后,班主任要提供并填写受导学生情况登记表,形成包括学生兴趣爱好、学习优势、学习弱势、学习风格、同伴关系、个性特点、家庭背景等初步材料,作为导师选择学生的依据和导师开展工作的基础。特别要关注家境贫寒、行为有偏差、心理有障碍、学习有困难、家庭教育环境不良、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等特殊学生群体。3.选配使用(1)对象:学校全体教职员工。3/10(2)确定:我校将遵循自主、公开原则,采取个人自愿和集体推荐相结合的办法,结合个人的特长、个性、兴趣爱好等情况选配导师,明确工作职责,并颁发聘书。(3)使用:德育导师人选确定后,将在校园内张榜公布,并在各班提交受导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双向选择最后确定。原则上1位导师可指导3—5名学生,每个德育导师与所指导的学生构成一个小组。1.德育导师主要职责。(1)关心受导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帮助并指导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2)关心受导学生的身心健康,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指导;(3)关心受导学生的学业进步及特长发展,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4)指导受导学生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引导他们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5)经常与受导学生家长及其它科任教师沟通,协调各方面力量帮助他们成长。2.德育导师工作制度(1)导师聘任制度。凡被聘任为德育导师的教职员工均由学校颁发聘书,德育导师与学校德育导师制领导小组签订目标责任书。(2)学生档案制度。为每位学生建立档案,内容包括学生4/10家庭,学生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学业跟踪档案,对学生每一周或每一月的表现逐一登录分析对照,绘制学生学业、行为等变化曲线。建立指导学生成长的档案袋,记录所带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对症下药,制订学生的改进和发展目标并指导其完成。(3)家访联络制度。建立定期家长接待日和不定期的家访、电话联络制度,每月至少与学生家长联系一次,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帮助和指导家长改进家庭教育。德育导师必须对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有清晰的了解,对其家庭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包括家庭的结构(单亲、重组、挂靠的更要作为重点)。密切与家长联系,指导家庭教育,共同探索教育方法。(4)谈心交流制度。德育导师坚持每月至少一次与学生进行较深入的个别谈心,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在学习时间、方法等方面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要求学生每周向导师汇报生活学习情况。建立导师工作台帐,记录师生活动全过程。(5)小组活动制度。组内活动:德育导师定期与本小组学生集体交流,导师需营造宽松的谈话氛围,学生可以将自己在学习、思想、心理等方面取得的进步或遇到的困难等讲出来,导师与其他成员均可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组间活动:德育导师之间可以进行交流,将同类型的小组成员(如同属学习、道德、行为、心理等某一方面寻求指导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进行交流,以扩大学生之间的思想碰5/10撞,取得更好的德育效果。(6)导师培训制度。学校定期组织导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举办德育导师工作研讨及案例交流等活动,不断提高德育导师的育人能力、工作水平及研究水平。(7)考核奖励制度。学校德育导师制领导小组采取定性与定量、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检查导师工作的日常工作运作记载、结对学生的反馈和发展表现、查看学生成长档案袋材料和班主任、教师学生家长的情况反映等对受聘的德育导师进行考核评价,并作为绩效考核和评先、评优、评职等重要条件,学校也将对优秀德育导师给予表彰奖励。德育导师谈话记录2师:最近学习吃力吗吗?生:有点吃力的。语文补充习题中很多题目都不会。我看边上的同学都会的,作业一会儿就完成了。可是我要花很长时间,里面还有一些怎么想也不会的。师:嗯,这主要是你以前落下的多。许多要求记的东西没记住,要求会写得字不会写。不过,只要你认真复习,还是会有进步的。效果:这次谈话比以往轻松了很多,看的出他对我越来越信任了,总结:在这几次谈话之后,逐渐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6/10每次我都用尊重,共情和倾听等方法与他进行谈话,不愿意回答的绝对不勉强,让他知道还是有人在关心鼓励他,一直在默默的支持他。其实开始他的问题很多,对于差生,只要抓住问题的关键,采取适当的方式主动去关心他,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在谈话后很多人都发现了他的变化,他变成一名自信、懂事、做事更加积极的阳光男孩!德育导师谈话记录3德育导师制作为加强和改进职业教育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在促进每一个发展人和谐健康成长的教育理念下,把需要更多关心的学生的思想教育任务分解给德育导师,让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是德育工作者,让更多的老师关心、指导学生的思想、生活、心理健康和学习,形成全员参与管理的新格局和整体推进学员思想工作的新模式。一、德育导师制的含义德育导师制是把学校的德育目标、德育任务分配给所有班主任、所有任课教师、所有家长,通过整合多种资源、动员各方力量,以“学生成长为关注焦点”,建立“全员育人、育人全面”的体制。在学校教育方面,使全校教师在育人的同时,既管教又管导,形成整体合作、优化班级管理的教师群体,用良好的职业精神、道德风范、业务素质,去影响教育学生;在家庭教育方面,使家长成为学生的德育第一责任人,关注学生成长。7/10二、德育导师制的指导思想以教育理论为指针,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关于职业教育系列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全员育人的新形式、新方法、新特色。遵循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家庭教育背景及思想品行形成的规律,加强针对性,注重实效性,提高教育性。充分突出“三个需要”与“四个结合”。“三个需要”即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适应社区文明发展的需要;适应学校持续发展的需要。“四结合”即把教育和时代要求结合起来;把教育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实现教育的生活化、人文化;把教育和体验结合起来,实现教育的亲人化、生活化;把教育和自主创造结合起来,实现教育的创新化、特色化。三、德育导师制的实施办法德育导师制要建立健全一整套制度,如导师评价制度、导师考核制度、规范建档制度、谈心与汇报制度、特殊案例会诊制度等,在此基础上具体实行。按照“德育导师制”的要求,每名导师带3~5名学生,每周至少与学生谈心一次,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在学习时间、学习方法等方面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及时与各科教师联系,弄清学生的兴趣爱好、课堂表现、知识结构等。有效地舒缓学生心理压力、预防学生成长和交际中出现的发展性问题,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开发学生潜能。形成“结对”程序。受教育的学生名单由各班主任推荐、8/10德育处批准后确立。德育处将每一位学生按照经济困难型、学业困难型、家庭变故型、行为习惯随意型、心理状态失衡型进行分类,并有侧重点、有针对性地向学校推荐一位教师担任导师。原则上导师在指导本届学生期间保持相对稳定。建立指导学生成长的档案,记录所带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和不足点,对症下药,制订学生的改进和发展目标并指导其完成;每月与学生家长联系一次,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帮助和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建立导师工作记录,记录师生活动的全过程。健全学生跟踪档案。导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每一位学生建立个人档案。应对学生本人及其家庭状况,包括家庭的结构(单亲、重组、挂靠的作为重点)、父母的文化程度。将家庭的教育方法、父母的工作状况以及学生的表现记录在案,制定出符合学生发展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并指导其完成。建立“会诊”制。辅导员每月组织本班教师诊断学生,提出问题,找准方法,落实措施。对学生学科上的不平衡、思想上的不稳定、交往上的不恰当等问题各抒己见,取长补短,班主任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政教处每月召开导师碰头会了解情况,个别谈话与写信。四、实施德育导师制的形式个别谈话与写信;集体谈话;听课与上课表现;看作业并布置任务。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举行各种活动:比赛、游戏、演讲、辩论会、表演、唱歌等;家访或电访;设立读书时间;开9/10展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注重学生的德育体验。五、德育导师制的保障措施1.德育导师履行相关职责,应接受学校师德领导小组的德考核。2.德育导师考核既要坚持标准,更要注重其先进性、示范性、指导性。考核结果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等。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导师,给予表彰和奖励。3.每学期召开一次德育导师工作会议,交流带教经验。六、实施德育导师制的意义与前景展望德育导师制的实施充分注意到传统德育教育中的弊端,使学生回归到一个动态的活生生的人文世界,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以僵死凝固的知性逻辑为基础的、纯粹科学的“客观世界”,体验着“活着”的“意义”,并通过“生活”不断揭示“生活世界”的“意义”。德育导师制的实施促进了教育的合作。导师们关注到每个学生思想和心理的细微变化,并以学生的朋友、顾问身份作为其成长的指导者。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和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合作。导师对学生各方面的严格要求,绝对避免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强制学生服从。倾向于内心的自动的流露,情感的投入,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审美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健全的人格等方面与都起到了推动作用。德育导师制的实施,实现了全员育人新局面。“德育导师10/10制”充分挖掘了教育群体的潜在力量,改变过去辅导员孤军作战的、单一的德育模式,由于课任教师与家长的加入,扩大了教育者的范围,加大了教育力度,增强了教育的时效性、针对性。德育导师制的实施,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强教师神圣的使命感和无上的荣誉感,使教师真正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因此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顺利实现。总之,德育导师制承袭和发扬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保证教师真正为人师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圆满完成教育任务,推动学校多出人才、多出名师,谱写德育工作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