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导论名词解释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心理学导论名词解释1.元认知能力:是指个人对自己的记忆,理解和其他认知活动的评价和监控能力。2.自我注意:对自己身体、行为和观念的注意称为自我注意。3.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是较多地依存于遗传因素和生理基础的一个人格维度,也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两个对立的信息加工方式。场依存性者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而场独立性者则倾向于更多地利用内部参照。4.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和他人关系的意识。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5.特征检测:6.叶克斯-多德森定律:最佳的动机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动机水平越低。7.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8.知觉: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9.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的材料的干扰作用。10.离差智商:就是用标准的分数来表示智商。是指将一个人的智力测验分数与同年龄组的平均分数比较所得到的标准分数它是以标准差为单位的个人分数,偏离团体平均数的相对数量。即让每一个被试和他同年龄的人相比,而不像以前比纳量表所用的智商是和上下年龄的人相比。11.感应性与感受性:感应性是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动或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感受性是指对刺激的感觉能力。12.错觉和幻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错觉不同于幻觉,它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13.机制一词,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心理学上借用这一术语是指要了解心理的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心理结构组成成分的相互关系和变化,以及其间发生的生理生化性质和相互联系。14.注意起伏与注意分散: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起伏。注意分散是指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而被无关刺激所吸引。15.个性与人格: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总的精神面貌,它是通过个人的生活道路而形成的,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16.液态智力与晶态智力:卡特尔认为,液态智力是一个人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依赖于先天的秉赋;而晶态智力则是一个人通过其液态智力所学到的并完善的能力,是通过学习语言和其他经验而发展起来的。17.心理过程:泛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心理事件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加工过程。18.心理状态:我们的心理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这类心理现象我们称作心理状态。19.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20.情绪和情感:就是人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的体验。21.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22.意志过程: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过程。23.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总的精神面貌,它是通过个人的生活道路而形成的,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24.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组合。它集中反映了一个的的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25.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态度的选择和趋向,决定着他追求什么,什么对他来说是最有价值的。26.自我:即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的自觉因素。自我意识是一种多维度的、多层次的心理系统。27.行为:就是个体对所处情境的一种反应系统。28.刺激:行为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引起个体反应的情境因素称为刺激。29.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的科学。30.刺激变量:简称S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31.机体变量:简称O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物种特征和个体特征)32.反应变量:简称R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33.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就是在自然情境中对被观察者的行为作系统的观察记录以了解其心理的一种方法。34.晤谈法:(口头调查)是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调查。35.测验法:就是用标准化量表来测量被试者的智力、性格、态度、兴趣以及其他个性特征的方法。36.自然试验:(现场实验)是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对实验条件作适当控制所进行的实验。37.实验室实验:是在严密控制的实验条件下借助于一定的仪器所进行的实验。38.反映:即对影响作出回答的能力,是任何物质形态所具有的特性。39.感应性:是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动或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40.向性:植物的感应性明显地表现在对单向环境刺激所引起的定向运动上,这种反应方式称为向性。41.本能行为:是指物种典型的、遗传的、刻板定型行为。42.语言:是人类创造的进行交际的符号系统,其基本成分是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43.言语:是人们在各种交际和活动中应用语言的过程。44.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规律性的反应。45.意识:是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是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它是人在劳动中,用语言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在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46.无意识:当人对现实的反映在非言语水平上进行加工的时候,这种反映活动就是无意识活动。47.前意识水平:在当前瞬间未被意识到,但却很容易被意识到的经验处于前意识水平。48.意识状态:是指在一定时间里意识所呈现的特征。49.被动的意识状态:是指消极地感受着来自感觉系统或头脑中自动出现的经验。(白日梦的人)50.主动的意识状态:是指主动地操纵自己的心智活动,进行有目的的控制。51.异常的意识状态:一般都具有下列特征A认知能力降低、缺乏自我照料能力和辨别力;可能出现自我知觉和客体知觉的异常;对规范禁忌的自我控制能力可能削弱,甚至消失。52.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文化是指观念形态的文化,仅限于意识形态领域。广义的文化则是指人类社会的全部遗产,囊括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53.亚文化:当在社会的某一群体中形成一种既包括民族的一些主文化特征,也包括某些独特的文化特征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称为亚文化。54.团体:也称群体,是一些以共同的纽带和利益联系起来具有一定组织结构,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相互作用的人们的聚合体。55.沟通(意见沟通):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包括情感、思想、态度、观点的交流。56.人际关系: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在思想上情感上的直接相互作用的关系。57.社会测量法:就是向团体中的每个成员提出针对某项活动(如学习、工作、闲暇)的问题,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吸引)或不喜欢(拒斥)的团体成员,然后,根据选择结果用数字和图来表示团体人际关系的方法。58.舆论:是指人们在共同关心的有争议的问题上多数人的意见的总和。59.风俗:是社会上自然形成的、多数人长期遵行的一种行为方式。60.时尚:(流行)是人们一时崇尚的样式。61.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的规范成为社会的人,同时他也积极地反作用于社会环境的双向过程。62.社会促进作用:个人在团体中由于他人在场,工作效率比单独一人要高,这种现象称为社会促进作用。63.认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学到了许多态度和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和态度往往跟他的父母十分相似,这就是孩子与其父母的认同作用。64.自我同一性:是指确信我就是我本身而非其他这样一种心理过程,其中包含“我”持续性和统一性两方面。前者是一种连续性的意识,即认识到现在的“我”是由过去的“我”长大的;后者是一种统整性意识。即认识到从自己的身体、精神的特征来看,自己确实是具有相同特征的人。65.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66.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67.内驱力:指驱使有机体产生行为的内部动力。68.诱因:凡是能引起有机体动机行为的外部刺激,均称为诱因。69.定势:是未被意识到的一种动机。所谓定势是未被意识到的对一定活动的准备状态,通过这种活动可以满足某种需要。70.主导动机:在人的复杂的活动中并不只是受一种动机的推动,而是受多种多样的整个动机系统的推动。这些形形色色的动机交织在一起,互相补充,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之中,它们对活动的驱动作用却不是同等的,其中有的起主导作用,这种动机也称为主导动机。71.外在动机:是指活动动机是由外在因素引起的、是追求活动之外的某种目标。72.内在动机:是指活动动机出自于活动者本人并且活动本身就能使活动者的需要得到满足。73.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74.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心理表现,它使人对某些事物优先给予注意,并带有积极的情绪色彩。75.信念:是人对于生活准则的某些观念抱有坚定的确信感和深刻的信任感的意识倾向。76.理想: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并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想象。77.注意: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78.编码:就是人脑把外部刺激转变成内部表征的过程。79.注意神经元:(新异物探测器)在边缘叶和额叶有一些特殊类型的神经元,被称为注意神经元和定势细胞(期待细胞)。这些神经元不是特定的感觉神经元(即不对特定通路的刺激作出反应)。注意神经元似乎对新旧刺激进行比较,对新的、变化的刺激发生反应,对旧的、习惯化的刺激加以抑制。期待细胞只是在发生作用的刺激物与所期待的不相一致时发生反应。80.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81.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服从于预定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82.有意后注意:即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83.环境注意(外部注意):对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注意称为环境注意。84.自我注意(内部注意):对自己身休、行为和观念的注意称为自我注意。85.注意的范围:(注意广度)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86.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久暂特性。87.注意起伏:(注意的动摇)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起伏。注意的起伏周期一般为2-3秒至12秒。88.注意分散:(分心)指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而被无关刺激所吸引。89.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90.注意的转移:是指人有意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91.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92.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感觉编码。93.感受野:引起单个神经细胞充分反应的刺激区域和特征,这个区域就称为该细胞的感受野。94.绝对阈限:刚刚能觉察到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阈限。95.差别阈限:能觉察出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别量称为差别阈限。96.韦伯定律:K=△I/I(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JND;K为一个常数。根据韦伯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某种感觉的敏锐度。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但是,韦伯定律只适应于强度的中等刺激。97.费希纳定律:对数定律P=KlogIP为感觉量,即感觉强度;K为韦伯定律中的常数;I为指的是刺激量。公式表明当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术级上升。当物理量迅速上升时,感觉量是逐步变化的。注意:费希纳的对数定律是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研究的,所以该定律只有在中等强度的刺激时才适用。98.视敏度:视觉辨别物体细节的能力叫视敏度。(视力)99.后象: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后象。10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