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材料: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在“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中强力推进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三链同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开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局面。先后荣获**省农村改革工作先进县、**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省农民工服务保障工作先进县等殊荣,近期又成功进入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报告(2022年)》地方典型范例、为全省唯一,成为全省三个、全市唯一入选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建设名单的县,生猪种业、**种养循环园区分别入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和管理体系,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两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县。一、主要做法(一)深化机制保障,探索园区发展“路子”。坚持“先建机制、再建园区”理念,借鉴工业园区模式,优化再造农业园区建设体制机制,相关经验在全省推广。鲜明提出“书记、县长当园长”,每季度专题研究1次园区相关事宜,成立园区管委会,有效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全力推动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向园区集聚,每年安排本级财政资金3000万元,整合涉农资金6.7亿元,撬动平台公司和社会金融资本35.5亿元。按照“生产在园、加工进村”的园村共建模式,创新方式实行“点状”供地272亩,有效保障**大健康产业园、有机肥厂等项目用地需求。推进“双创”孵化基地建设,设立100万元**产业人才专项资金,成功引进返乡创业企业16个、技术人才42名,培育高素质农民317人。(二)赋能科技支撑,夯实园区创新“底子”。坚持把产业园作为“试验田”和“推广站”,持续推动科技创新、设施补短和数字赋能,**生猪科技示范园区以现场考察得分第一成为首批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持续深化校地合作,与科研院所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建**科研示范园,取得技术成果6项,选育新品种2个,成功打通**须根作为地方特色食品综合开发利用之路,为**大健康产业做大做强奠定坚实基础。在全省率先创建国家区域畜禽(生猪)种业创新中心,以“1+7+N”院校企地深度合作模式共建育种创新平台,重点开展生猪配套系选育、产业链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等8项生猪科技研发项目,成功培育“天府肉猪”和“**藏黑猪”配套系2个**系种猪新品种。实施生猪5G智能物联工程,新建**数字化管理溯源云平台、生猪产业数智化监管平台和15个ERP基站,实现追溯系统全域覆盖,**、生猪良种覆盖率均达100%。(三)创新利益联结,充实园区惠民“里子”。以激发市场活力为目标,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多形式的主体利益联结机制,促进组织增强、产业增值、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推进由龙头企业牵头,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分工协作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通过联合体内部经营主体之间的互助合作、信息互通,推动特色农产品开发,拓宽市场销售渠道。探索构建“园区+平台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联盟一体运营”“订单收购+分红”“土地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企农一体、无疫小区”等多种互惠共赢、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有效保障农民和经营组织能够公平分享产业融合“红利”,推动价值分配向上游农户倾斜。二、取得成效(一)产业全链协同态势愈发凸显。按照“全产业链打造、全价值链提升”发展思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产业园**和生猪产地初加工率均达100%,精深加工率达到58.3%,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3.1:1,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坚持线上线下“双线”营销,建成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国家生猪交易市场—**市场和中国**电子交易市场,园区益农信息社覆盖率达100%,实现主导产业“生产端”与“销售端”融合互通。开展产业园景区化建设,持续完善休闲旅游设施,深入挖掘**、生猪文化创意,成功打造**博物馆、**特色小镇、枫叶牧场、明兴农业主题公园等产业新业态,成功举办**龙抬头艺术节、**系列药膳创新创业大赛、猪文化旅游服务等特色活动,累计吸引游客150余万人次,实现休闲农业收入1189万元,产业园二三产业产值与总产值比值达到75.94%。(二)绿色循环发展模式更可持续。坚持“园区大循环、片区中循环、畜场小循环、农户微循环”思路,推进产业园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按照“沼液还田,沼气发电、沼渣造肥”三沼综合利用模式,全域推广“猪—沼—药”生态循环模式,探索总结出“1亩**6头猪”的黄金配比,10万吨有机肥厂建成投产,明兴科技沼气发电厂成为**首家并入国网的沼气发电企业,全园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秸秆综合利用率均达100%,可复制、可推广的资源化利用模式全面形成,相关经验被央视《焦点访谈》重磅报道。全面落实“一控两减三基本”,扩大绿色防控技术推广面,提高**病虫害有效监控、预防、快速扑灭能力,建成绿色防控病虫害示范基地20425.2亩、水肥一体化面积5314亩,辐射带动面积达10万余亩,成为全市唯一的首批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百强县。(三)园区联农带农成效日趋明显。创新联农带农机制和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有效推动产业发展与强村富民相融互动,新型经营主体得到迅猛发展,累计培育引进市级及以上龙头企业29家,其中国家级4家,本土培育的**企业代代为本公司从“作坊式”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企业;建立专业合作社45个,其中国省级11个;培育家庭农场36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个,其中家家庭农场获评**省第七批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场,累计联结带动农户1.1万户,农民人均收入突破3.4万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63%。建立财政投入股权量化、集体资产折资入股等机制,盘活村级闲置资产,建成**加工和秸秆综合利用中心;由集体经济组织牵头成立三沼利用、**高架蔬菜等专业合作社,打通集体经济增收新渠道,核心区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年均突破20万元。三、经验启示(一)领导机制是园区发展牵引力。成立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由县委分管领导任主任,下设综合协调、产业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4个办公室,负责具体推进园区各项创建工作。进一步细化产业园建设实施方案,出台产业园管理办法和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与发展相适应的组织体系、管理体系、运行体系、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管委会创新建立项目化推进、清单制落实机制,对标对表创建标准和各项任务,坚持“一周一督导、一月一汇报、一季一通报、一年一考评”,有效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二)财政政策是园区发展撬动力。坚持“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放水”,加大省、市、县涉农财政资金统筹整合力度,按照“集中使用、突出重点、补齐短板、创新投入”的使用原则,将统筹的财政资金重点用于基地建设、融合发展、信息支撑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园区链条、补齐设施短板,有效确保产业园32个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和创建任务圆满完成。特别是在财政奖补资金使用方面,明确使用要求、严格使用范围、规范拨付流程,各级财政资金使用高效规范,受到各级财政部门和第三方财政绩效评价机构的高度肯定。(三)营商环境是园区发展保障力。坚持把优化产业园营商环境、强化服务作为推进园区创建的重要抓手,吸纳市级及以上龙头企业29家,其中国家级4家。一方面,设立园区公共服务中心,大力实施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实现行政审批标准化管理,进一步缩短办理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许可证时限。另一方面,全力完善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切实降低入园企业建设成本,同步推进园区配套商业综合体、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入驻企业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