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乐府诗继《诗经》、《楚辞》之后,两汉乐府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两汉乐府诗以其匠心独运的立题命意,高超熟练的叙事技巧,以及灵活多样的体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新的范本。一、乐府和乐府诗的含义“乐府”,原是西汉音乐官署——亦即音乐管理部门的名称,行政长官是乐府令。后来人们把乐府机关所收集、编制并保存起来的“歌诗”称为“乐府诗”或“乐府歌辞”,把其中那些采自民间的歌谣称为“乐府民歌”。于是“汉乐府”就由汉代音乐机关的名称而兼为一种诗体的名称了。二、“乐府”涵义的演变1、原为音乐机构的名称,负责收集创作乐曲,训练乐工等;2、指乐府收集、保留下来的谱过曲的、能够配乐演唱的诗词,为作品名称;3、后来指仿照乐府格式、采用乐府旧题而作的诗词,不都用于演唱,也用于吟诵了;4、唐代“新乐府运”动中指不用乐府旧题,但仿照乐府诗的某些特点写作的诗,又称“新乐府”或“系乐府”。5、宋元后又用作为词、曲的别称。★三、两汉乐府诗的作者现存两汉乐府诗的作者涵盖了从帝王到平民各阶层,有的作于庙堂,有的采自民间,像司马相如这样著名的文人也曾参与乐府歌诗的创作。★四、乐府诗的搜集和分类《汉书·艺文志》载当时收集的西汉乐府民歌有138首,但留存不多,现存大多为东汉乐府搜集的作品。南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把汉至唐的乐府诗搜集在一起,共分为12类。包含汉乐府诗的有四类:“郊庙歌辞”:为文人制作的朝廷典礼乐章;“相和歌辞”:多为江南楚地的民间歌辞;“鼓吹曲辞”:是北方民族的乐曲,用于军乐;“杂曲歌辞”:指声调已经失传,无所归属的乐曲的歌辞。五、汉乐府的内容与形式汉乐府继承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其优秀作品真实、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叙事性是其基本艺术特色。成功之作往往能够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塑造出个性鲜明的形象,语言朴素而富有感情。汉乐府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采用杂言和五言,长短随意,整散不拘,是一种具有口语化特色的新体诗。特别是其中的五言诗,为汉代民间首创,后来经过文人加工,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汉乐府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六、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第一类揭露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的灾难和痛苦。◊《战城南》真实描绘了大战后“野死不葬乌可食”,死尸横野,乌鸦任意啄食,“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的凄惨悲凉的场面。作者只得求乌鸦在啄吃尸体前替死者哀嚎几声,为之送葬,也对战争造成“朝行出攻,暮不夜归”的戮杀生命的残酷进行了诅咒。《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诗中描写一个在外面征战六十五年的军人,到了八十岁的高年,回到家乡來,房屋破坏不堪,成了鸟兽的巢穴,亲故凋零,一无所有,肚皮是饿了,于是采着野谷葵草煮着作羹饭,但是在这种情景之下,怎能吃得下去呢?出门望着天边,眼泪不住地流下来了。诗中对于那种不合理的徭役制度和人民所受的苦难,作了无情的控诉。战城南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里中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ēzhǒngdòuzhìkúigēngyíchōng◆第二类反映劳动人民的穷困生活及对阶级压迫的反抗◊《东门行》•写一个城市贫民为贫困所迫不得不铤而走险的故事。突出妻子苦苦哀求丈夫的场面描写。•全诗不足八十字,描写了人物的生活处境、心情神态及对话,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东门行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餔糜。上用沧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第三类反映男女爱情和被压迫妇女的命运•《上邪》所表达的对爱情忠贞不二的决心震撼人心。很显然这对情人当时都承受着巨大的外部压力。这种失去理智的“敢爱”的火辣辣的爱情虽然感人,但常常是悲剧的结局。•《江南可采莲》表面上写采莲劳动的欢快场面,实际上是一首南方爱情民歌。是用谐音双关的手法写男女之间大胆的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陌上桑》一名《艳歌罗敷行》,又名《日出东南隅》,是一篇带有喜剧色彩的民间叙事诗。它描写了一个具有绝世之美的采桑女子,勇敢而巧妙地拒绝了太守调戏的故事。•《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通过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同时热情地歌颂了二人忠于爱情,宁死不屈的精神。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上邪▲《江南》(相和歌辞·相和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今人刘旦宅作《江南》图※《江南》(三种说法)♥“劳动愉悦说”♥“爱情隐喻说”--“鱼戏莲”图“鱼”为情爱的隐语,以鱼的多子象征配偶的繁殖功能,可见古人对生殖的崇拜。“鱼喻男,莲喻女,说鱼与莲戏,实等于说男与女戏。”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乐府诗集·读曲歌89》第4、71首均以莲谐“怜”,暗含有关情爱的隐微内涵。♥“向往自由说”--“鱼戏”图“鱼”是自由的象征,满足了人对自由的向往。(王富仁《鱼,自由的象征》)“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今人肖玉田作诗意图5七、汉乐府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汉乐府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诸如人物对话或独白的运用,人物心理描写和细节刻划,语言的朴素生动等,都成为后代一切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人的学习榜样。•代表作品:《孔雀东南飞》《陌上桑》•二、汉乐府诗开创了新的诗体——杂言体和五言体。•自此以后,五言一体遂取《诗经》的四言、《楚辞》的骚体而代之,一直成为我国诗史上一种重要的传统形式。•三、发扬光大现实主义的传统•“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是民歌的创作传统,与《诗经》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两汉乐府诗所反映的内容大多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日常生活的具体事情,表现的也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汉乐府民歌发扬光大“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是对国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精神的发扬广大。余冠英先生说,“《诗经》是汉以前的乐府,乐府就是周以后的《诗经》。”饮马长城窟行•理解诗歌内容:•反复诵读诗歌,读准字音;•理解诗歌的重点字词。文题理解•“饮马长城窟行”是汉代乐府古题。相传古长城边有水窟,可供饮马,曲名由此而来。•“行”:古乐府诗的一种体裁,有“奔放”的意思,所以此类作品大多放情长歌,慷慨疏放,与“歌”的性质相似,常合称“歌行体”。•白居易《长恨歌》•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抒写怀人情愫。诗歌的笔法委曲多致,完全随着抒情主人公飘忽不定的思绪而曲折回旋。饮马长城窟行蔡邕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蔡邕是曹操的好朋友,他写的著作很有名。可惜,这些著作在兵荒马乱中全散落遗失了。他自己也惨遭杀害。蔡邕的女儿蔡文姬从小好学。一次曹操问蔡文姬还能记住她父亲的多少文章,蔡文姬说:“还能记住四百多篇,都是小时侯父亲叫我背诵的。”于是,曹操叫她凭着记忆把这些文章记录下来。后来看到的蔡邕的作品就是这样保存下来的。蔡邕像•汉乐府民歌的叙事性很强,它主要是通过对人、事的描写和叙述抒发感情。本诗写了什么人,写了什么事情,表达什么样的感情?主人公:一个女子;一个正在思念丈夫的女子(古代称这类女子为“思妇”)。事情:①朝思暮想(开头——展转不相见)②寒门独居(枯桑知天风——谁肯相为言)③喜获夫信(客从远方来——下言长相忆)感情: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妇人对远行未归的丈夫的思念。)第一层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河边春草青青,连绵不绝伸向远方,令我思念远行在外的丈夫。远在外乡的丈夫不能终日思念,但在梦里很快就能见到他。梦里见他在我的身旁,一觉醒来发觉他仍在他乡。他乡各有不同的地区,丈夫在他乡漂泊不能见到。绵绵:绵延不绝。之:代词,指“远道”。展转:同“辗转”。指丈夫在他乡各地漂泊。远道:指代远行在外的丈夫。“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达女主人公的感情?这里的“绵绵”既是指草的绵绵,也是指思念的绵绵,是一种暗喻。这里以沿河的青草连绵不断作为起兴,引起后面的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无尽思念。它是全诗的第一句,起到领起全诗,奠定凄婉的情感基调的作用B、表达效果:开头用比兴的手法,既写眼前景:春草绵延不绝,也喻含对远方征人悠悠的思念。比兴•由青青绵绵而“思远道”之人;紧接着却说“远道不可思”,要在梦中相见更为真切;“梦见在身边”,却又忽然感到梦境是虚的,于是又回到相思难见上。•思---远道不可思---梦见---忽觉在他乡•八句之中,几个转折,情思恍惚,意象迷离,亦喜亦悲,变化难测,充分写出了女子的情思恍惚,表现了她思君之情的殷切缠绵。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顶真这是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方法。前句的结尾用作后句的开头,上递下接,环环相扣,这种修辞方法叫“顶真”。运用顶真能使句子首尾连接,语气连贯,环环紧扣,叙事清晰,吸引读者的作用。第二层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桑树枯萎知道天风已到,海水也知道天寒的滋味。同乡的游子各自回家亲爱,有谁肯向我告诉我丈夫的讯息?知:感知,知道。入门:各回自己家门。媚:亲爱。言:问讯,告诉讯息。以枯桑和海水起兴,同时用枯桑感知到风吹,海水感知到天寒,来比喻自己感受到丈夫外出不在家门庭冷落,世态炎凉的孤独、寂寞、痛苦、凄凉。比兴“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第三层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有位客人从远方来到,送给我装有绢帛书信的鲤鱼形状的木盒。呼唤童仆打开木盒,其中有尺把长的用素帛写的信。恭恭敬敬地拜读丈夫用素帛写的信,信中究竟说了些什么?书信的前一部分是说要增加饭量保重身体,书信的后一部分是说经常想念。遗:赠与。烹鲤鱼:比喻打开装书信的木盒。长跪:古代坐姿,臀部离开脚跟而将腰身伸直,表示恭敬。加餐饭:增加饮食。指保重身体。双鲤鱼:指代书信。•接到“双鲤鱼”“中有尺素书”的情节,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一种极度思念时产生的臆象。•剖鱼见书,有着浓厚的传奇色彩,而游子投书,又是极合情理的事。作者把二者糅合在一起,以虚写实,虚实难辨,更富神韵。•好不容易收到来信,“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却偏偏没有一个字提到归期。归家无期,信中的语气又近于永诀,这意味着什么呢?•这大概是寄信人不忍明言,读信人也不敢揣想的。如此作结,余味无尽。合作探究细细品味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思考(1)你认为诗中主人公最后的感情是怎样的?这样的结尾有何妙处?①收到丈夫的来信,本来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这封信给主人公带了短暂的欣喜和慰藉,但是从“下言长相忆”中,我们可以看出,欣喜和慰藉过后,应该还是漫长的等待和思念,因为夫妻间还得长时间的相思。②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