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究2023/X/XX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线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语文教学担负着培育学生热爱祖国、传承母语、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等重任,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等各种能力。从而让学生的个性得到解放,素养得到提升。小学语文素养包含很多个方面,基本的内容是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语感、敏锐的思维。为此,教师要制定好完备的培养策略,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增强综合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课堂氛围的创建,保证学生在开放、和谐、趣味性强的环境中接受熏陶,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注入人文气息,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欲望。一、立足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语文课程承载着丰富学生文化修养的使命,因此,教师要在课程开发时锤炼学生的感悟能力,激发他们去主动感悟的积极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用自己广博的学识和真挚的人文情怀来感染学生,使学生深深地为之折服。在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时,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底蕴,用自己的精神力量去带动学生,从而加快丰富学生语文素养的步伐。例如,第十册《月光曲》写到“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篇课文介绍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动人的传说故事,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穷人的善意与同情。在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时,教师马上就意识到,乡村的学生从小就生活在广袤的农村天地,他们的生活与自然、社会都贴得更近,最不缺乏的就是传说故事,因此可以利用“传说”来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于是便要求学生和自己的爷爷奶奶、左邻右舍的乡亲们畅聊传说故事,并做好记录和整理工作,然后拿到语文课堂上进行相关的介绍活动。有的学生收集了安溪茶乡的“乌龙茶传说”,有的向大家介绍了清水岩“枝枝朝北树”的传说,以及清水祖师陈普足广行善事的传说……几乎每一位学生都很好地完成了任务,这样一来,收集传说故事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二、坚持三个为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环节。要想上好阅读课,教师首先应当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做到有目标、有方向地阅读。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推荐一些能够提高他们阅读能力的书籍,并且让学生在读完一本书后认真撰写读后感,在班级里定期举办的读书交流会上发表感想,与其他同学互相交流阅读成果。对于学生而言,阅读应当是一项主动进行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要能够读出自己的个人心得,让阅读的过程变得更有意义。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边阅读边动笔的习惯,随时随地把自己阅读时的感受和想法记录下来,让阅读的过程不再那么枯燥。关于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教师应当坚持“三个为主”,重点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求知的精神。例如,阅读《轮椅上的霍金》时,学生了解到霍金虽然身患重病落下终身残疾,但取得了难以置信的科学成就,从而被他异于常人的惊人毅力所震撼,进而又想起其他类似的著名人物:海伦·凯勒、张海迪、桑兰等,他们和霍金一样,都是身残志坚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励志故事引发了学生深入的思考,从而使阅读过程更加有意义。三、关注学生品德,促进学生高尚人格养成从道德教育的角度来说,语文教学是一种社会性的教育工作,与良好的情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密切联系,学生能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汲取德育养分,形成高尚人格。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基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当重点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帮助他们塑造良好的人格,从而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要从小抓起,要在小学阶段就埋下良好的种子,让他们在正确的环境中下接受熏陶。小学语文的课本中收录了很多具有优良价值观的课文,并且内容风趣幽默,妙趣横生,经常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加以展现,充满了童趣童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例如,在教学《坐井观天》这一课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联想能力,进行积极大胆的思考,不要一味地灌输唯一、标准的文本寓意,解除学生在思想上的禁锢,让他们自己进行思考与感悟,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与此同时,教师要及时赞赏学生的思维成果,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让他们受到精神上的鼓舞,从而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激发。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得到了有益的熏陶,同时也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综合素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四、阅读名家名著,引导学生学会写读书笔记语文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与他肚子里沉淀的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关系。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应当在小学阶段多阅读名家名著,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拓宽他们的阅读视野,从而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逐渐丰富自己的语文积累。在读书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的就是引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让他们养成边读边写的好习惯,把自己在阅读时思考的内容记录下来。可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在阅读时间上并没有获得足够的保证,阅读量也严重不符合理想的标准,这种状况导致了许多学生都无法积累足够的文学底蕴,增强语文素养也就无从谈起了。为了使这种失衡状况得到改变,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文学积累,教师在教学中规定学生每天至少要花半个小时进行文学阅读,赏析名家名著、经典作品,并且认真完成相应的读书笔记。例如,有的学生每天都坚持阅读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还有的阅读《海底两万里》《傲慢与偏见》等外国名著,坚持了一段时间后,终于完整地读完了一本书,并把自己的读书笔记拿到课堂上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共同赏析名家名著。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学生的阅读量有了显著提升,他们的文学积累也有了普遍进步。五、遵循认知规律,重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皮亚杰儿童认知理论认为:“儿童的思维特征是爱幻想、敢提问,他们对于任何事物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表现出浓厚的求知欲。”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进行开掘与诱导,鼓励他们通过多种途径在阅读中大胆想象,善于利用求异来解读文本。在阅读过程中勇于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最大可能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只有个性的解放,才能真正的开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阅读《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时,学生们从中认识到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给飞机装上了雷达这一仿生学知识。利用这样的启示引导学生思考:在人类生活中,科学家们还摹仿了哪些生物的特点来进行发明创造的?这个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他们很快收集了有关方面的材料,说出了诸如根据蜻蜓翅膀发明了直升飞机、根据落叶过河发明了船只等。这样的回答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激起了创新思维意识。利用这样的机会,进一步诱导启发学生思考而提出问题:你会根据哪些生物给你留下的深刻启示创造、发明出有益于人们生活的东西来呢?在教师进一步启发的基础上,学生们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说出了很多大胆想象的想法。通过这样的引导,既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的欲望,也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目的。总之,小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逐渐丰厚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各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辨别。语文学科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关注,是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动力,并能够焕发出内在外在的激情与生命的活力。通过语文教学活动,不断丰富小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对人生产生感悟。这样,就会在今后的人生征途中演绎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