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专题党课讲稿汇编(3篇)【汇编1478期】目录1.专题党课讲稿——追随真理脚步,谱写赶考新篇2.在中青年干部专题培训班上的专题党课讲稿3.专题党课讲稿——加强班子建设,提高领导水平,实现更好发展专题党课讲稿——追随真理脚步,谱写赶考新篇同志们: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我们单位破题解题、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根据主题教育安排,今天,由我为大家作一堂党课报告,借此机会,与同志们共同交流主题教育所得。一、深学细悟,淬炼“追风赶月莫停留”的“赤诚之心”(一)感悟:“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重视学习是我们党推动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理论学习是党员干部夯实思想根基、筑牢理想信念、提升能力素质的重要途径,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法宝。(二)回顾:回顾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学习的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学习主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主,一步步深入地学习推动了党伟大事业的蓬勃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学习紧紧围绕着社会主义建设进行。通过学习,广大党员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同时也为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学习随时间的变化不断地发展,获得众多的理论成果。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度重视党的学习,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党的学习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回顾百年历程,瞻望复兴伟业,我们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现在,也必然要依靠学习步入未来。(三)实践: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国,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政治立场方向不偏移,党员干部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终身课题常修长练,要信一辈子、守一辈子,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践行好、守护好。要以坚持不懈、滴水穿石的韧劲砥砺筑基、接力前行。要坚持读原著、学原文,充分利用8种学习材料,发扬“凿深井”的精神,在“原原本本学”和“逐字逐句悟”中厘清理论产生的背景、原因、基本框架及内涵,牢牢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持续不断为思想“充电蓄能”,学出思想进步,学出坚定信仰,学出使命担当。二、深耕细作,做实“衙斋卧听萧萧竹”的“为民之心”(一)深研:“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些经典的场景,无一不与深入调查研究密切相关。主题教育开展得好不好,关键要看群众是哭还是笑。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我们要明白,田间地头的事情问农民,抓鱼捕虾的事情问渔民,只有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忧群众之所忧,急群众之所急,才能更好的解决主题教育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堵点。(二)细抓:第二批主题教育面向基层更直接、联系群众更紧密,涉及的矛盾更复杂、亟待解决的问题更具体,便更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把人民群众满意标准贯穿主题教育始终,以群众脸色为尺,丈量政策得失,既听群众顺耳话,更听群众逆耳言,立足眼前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着眼长远完善解决民生问题的体制机制,站在群众立场观察分析问题,增强看群众脸色办事的政治胆识。要去到群众身边细致地开展调查研究,通过接地气的“家长里短”,用刨根问底的劲头把问题挖深挖透挖全,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影响问题的因素”和“问题影响的因素”,通过深入分析典型问题得出普遍性结论,切实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破解难题的实际成效。三、立行立改,锤炼“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奋进之心”(一)深思:“君子检身,常若有过”。提出了“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为开展主题教育提供了行动指南。当前,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蹄疾步稳,这是我们建功立业的最佳时机。百年风雨兼程,百年大浪淘沙,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岁月洗礼愈发朝气蓬勃、饱经磨难考验依然初心如磐,根本在于党始终以强烈的历史主动推进自我革命,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从不讳疾忌医。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建功路上少不了荆棘暗礁与大风大浪,甚至惊涛骇浪的风险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奋力进取、迎难而上、敢打敢拼、勇于斗争。建新功,增强过硬斗争本领是支撑。倘若缺乏斗争本领或斗争意志不够坚定,极易在建功路上败下阵来。(二)笃行:“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检验检视整改成效,要看问题症结是否找准、整改整治是否到位”。“蜻蜓点水”激不起波澜,“隔靴搔痒”化不了顽疾。我们要坚持以党性立身做事,强化纪律观念和规矩意识,确保权力行使的公正性、合法性、民生性和廉洁性,弘扬实事求是、团结协作的时代精神。要拿出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的决心勇气,跳出自我的“牢笼”,带头向自己“开刀”。要敞开胸怀、畅通渠道,多方位、多角度倾听逆耳忠言,对标对表理论学习、政治素质、能力本领、担当作为、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等6个方面突出问题查不足、找差距、补短板。要针对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列出整改清单,当下能改的问题立马改,一时解决不了的则紧盯不放、限期整改,通过“当下改”和“长久立”相结合,确保“腐肉”逐一剜除、问题见底清零、整改落实落地。同志们,伟大思想引领伟大复兴。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思想指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为增进中华儿女团结统一提供了坚实思想基础,让伟大民族复兴有了思想旗帜和锐利武器。思想就是力量。我们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顺应发展趋势、把握发展规律,坚持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谋划事业发展、应对风险挑战;回应时代之问、人民之需,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凝聚起磅礴的奋斗伟力,不断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在中青年干部专题培训班上的专题党课讲稿同志们: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领导干部作为党员“先锋队”应当以身作则,主动积极发挥模范领导带头作用,坚定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发动群众、领导群众、指导实践,形成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同心协力共同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良好局面,高效开展各项工作。然而,党员领导干部中仍然存在“为官不为”的现象,影响党内政治生态良好运转。2023年1月,对整治不担当、不用力、不作为等作风问题作出部署,要求深挖源头、找准关键,准确纠治、加强实效。再次强调干部队伍中不愿担当、不敢担当、不善担当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由此可见,“为官不为”仍旧是目前需要大力整治的问题,鉴于此,党和政府应当继续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快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的领导干部队伍,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效的政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鲜明主题,也是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要求。借此机会,我围绕如何进一步治理领导干部“为官不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给大家作一堂党课辅导报告,与同志们共同交流。一、深刻把握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的重要内涵公权力源自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其应然承担公共责任并为社会大众服务。“为官不为”是对公权力的异化和扭曲,是公权力的私有化和官僚化,是怠于行使公权力的变相行为,意指领导干部在公权力行使的过程中,其自身担负着积极履行职务的职责,并且客观上具有能够作为的条件,但是没有按照公职的职责和权力主动、及时、有效地履行,在行动上表现出不作为或没有尽职尽责作为的现象。这导致公权力的行使失去约束,损害大众的公共利益。“为官不为”包括懒政、怠政、庸政等消极性行为,理想信念滑坡,角色意识没有到位,责任意识淡薄,使得不作为反倒成为一种习惯,呈现出虚置公权力的一种不作为状态。“能为不为”是最为直观的“为官不为”现象,这也是通常情况下大众对于“为官不为”的常识性理解。然而随着制度约束权力不断显性化,党和政府管理逐步实现制度化、精细化、公开化、具体化,挤压权力寻租空间,切断权钱交易链条,使得部分党员干部因为过错而受惩罚的风险概率显著增加,他们从内心感觉到“为官不易”,其行为也开始倾向于不想作为或者不完全作为,即“难为不为”,党员干部采取选择性作为、低效作为等方式,将不完全作为当作其博弈算计之后的策略选择,使得“作为”与“不作为”的效果相同,甚至大打折扣。当前“为官不为”呈现“新旧并存”的特点,并向由表及里、由公开向隐蔽、由显性向隐性、由积极主动向消极被动的方向发展,“为官不为”成为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顽疾。从“为官不为”的构成要素来看,具体如下。(一)行为主体。“为官不为”的行为主体主要指在党政机关任职、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他们掌握着党和国家赋予的公权力,代表的是人民意志,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根本职责是将公权力的最大效用反馈于广大人民群众,在政策的上传下达、政策落实、为民服务等方面承担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为官不为”是他们背离公共职责产生的权力变异现象,实质上是履行职责的主体性缺位。(二)主观动机。故意不作为是领导干部主观上明知其不作为的行为必然违反法定职责甚至可能会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客观上有意识地放弃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职责,而在过失不作为的情况下,领导干部基于本职工作应当预见不作为可能发生的损害后果,由于疏忽大意并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然而自信能够侥幸逃脱而不作为。故意不作为和过失不作为突显领导干部懒散怠惰的主观态度,本质上都是对公职的亵渎。对比传统的渎职行为,解读“为官不为”应当更为偏重对主观动机的剖析,思想层面懈怠疏懒,即使客观上没有造成损失,亦应当严格追究责任,彰显党和政府严厉整治党员作风问题、提高政府执行效能的鲜明立场和态度。(三)行为表现。党面临的执政考验还将长期存在,必须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这要求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三个务必”这一新要求和新部署,以更加昂扬的奋斗精神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当前在领导干部中,不作为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而且这种不作为的行为表现也日趋繁复。一是不愿担当。在实际工作中党员干部存在惧怕失误、畏惧风险等多种顾虑,容易导致遇事不想负责、怕担责任,抓而不紧、执行不力。二是不敢担当。由于缺乏自信、恐惧失败或自身能力不足,党员干部不愿意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三是不善担当。虽然党员干部主观上愿意承担责任,但由于个人能力、经验、态度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其无法胜任所承担的职责。(四)行为目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科层体制流弊与风险社会的来临,我国的公共管理体制改革还有待加强,权力、责任与利益三者之间未能实现有效平衡,在这个大背景下,领导干部的行为特点也在发生变化,政府内部的消极不作为逐渐取代了以往强有力的创新行为。“为官不为”成为有些领导干部的策略性选择,其行为趋于保守,身在其位,不谋其政,为保其位,廉而不勤、严而不为。混日子成为“为官不为”者的生存常态。行为主体、主观动机、行为表现和行为目的等共同构成“为官不为”的内在逻辑,是全面认知“为官不为”的四个构成要素。综上所述,“为官不为”现象揭示权力与职责的关联断裂状态,作为一种隐性形态,其危害是慢性的、隐形的,而且后果是不可逆的。这种“不为”的不良现象传递着一种信息,推动“为官不为”现象呈现由内而外的波纹状扩散,由表及里的渗透性异变,从个体向组织、从基层向高层蔓延,长此下去,必然形成“不为”的普遍趋势,那时,则可能生成一种现象,即公职人员作为理性经济人在利益的驱使下会进行权衡选择,当他们察觉“积极有为”无法改变“消极无为”的共性时,为了避免“劣币驱逐良币”,他们更易于选择效仿和趋同,倾向于成为“为官不为”的共谋,如任其弥散,则容易从整体上营造一种“不为”型的腐败文化,影响党内的政治生态,因此需要深刻剖析并从根源上有效规制“为官不为”的思想和行为。二、准确分析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的原因领导干部“为官不为”,实质上由多重因素所致,概括起来主要分为内源性原因和外源性原因,即个体主观因素和客观制度因素。主要包括党性意识弱化、担当能力薄弱、权责关系不明、法律制度不完备、考核机制偏于形式和正向激励不充足等。(一)党性意识弱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