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诗鉴赏教学目标1、重点:通过鉴赏哲理诗的艺术形象来体会蕴涵在诗中的丰富哲理。2、难点:在熟悉哲理诗特点的基础上欣赏哲理诗用具体生动、自然和谐的美的形象去表现一定的道理的特点。导入:哲理诗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以诗言理,自古有之,不过优秀的哲理诗说理,绝不是抽象的议论,而是缘景缘物而起,由景引发理性思考,其生活哲理自然流出。换言之,哲理诗中的理是和景物紧密结合的,是寓理于对事物的描写之中,或称之为形象化的说理。如王之焕《登鹳雀楼》短短四句20个字,将景、情、人、理融为一体,形象化地阐发了“登高方能望远”这一哲理,鼓舞人奋发向上。今天,我们透过几首诗歌来进一步了解哲理诗。教学步骤:一、例诗学习(一)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注释]渠:代词,指方塘。许:这样。1、朗读诗歌并翻译2、字面解读半亩大的水塘像明镜一样,倒映在水中的天色和云彩不停地晃动。要问水塘为什么这样清澈,是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3、哲理解读本诗乍看似乎“文不对题”,其实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本体:清澈的方塘(源头活水);喻体:优美的文章(生活体验)4、解读隐含理趣:原意:比喻只有不断地从生活中吸取养料才能写出富有活力的动人心弦的好作品。新意:比喻人的思想只有不断吐故纳新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才能与时俱进。5、小结:本诗表达哲理的形式:借景说理;运用的修辞:比喻(二)《画眉鸟》[宋]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对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注释]-——此诗是他受排挤从朝中被贬到安徽滁州时所写。1、朗读诗歌并翻译2、字面解读千百声的鸟啭,随着自己的心意任意回荡着,(就在那)山花万紫千红绽放,高低有致的林木里。这才明白:(以前)听到那锁在金笼内的画眉叫声,远比不上悠游林中时的自在啼唱。3、哲理解读注意:“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这一句的意思:才知道把它锁在金笼里,实在比不上让它在山林里自由啼鸣的悦耳动听。笼中鸟——林中鸟(对比)朝中排挤——放情山水悟出:万物贵自由之意,宇宙万物之美在能自由自在。4、小结:本诗表达哲理的形式:托物说理;运用的修辞:对比二、方法指点1、哲理诗特点归纳*以理趣见长,耐人寻味,给人以教益。*内容上通俗易懂,但寓意较深刻。2、哲理诗命题方式(1)、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2)、诗句有什么寓意。(3)、诗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4)、蕴含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3、基本思路在解读哲理诗中的哲理时,首先要品味诗句,抓住形象(景、物、事)特点,进而联系社会现象、生活实际,由此及彼地联想,悟出其中蕴含的哲理。(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4、哲理诗答题步骤第一步先读题,破解题干隐含信息。对于哲理诗的鉴赏也往往如此:命题人在设题时一般要在题干中提示考查要点,或者表明问题指向,或者暗示解答枢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第二步重视标题、注解,抓住作者,知人论世,把全诗默读一、两遍,先有个总体印象。在此基础上力求读懂诗歌。标题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等要素,是解读诗歌的切入点。由作者可以确定朝代、风格,为后面分析诗歌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作准备。诗歌后面有注解的,一定是命题人觉得对于读者理解诗歌有帮助,才去做注的。第三步从诗中写景、写物、写人的意象(有时还得注意名词前的修饰语)入手,分析作者由此及彼作哪些联系,阐发了哪些哲理。第四步分析表现手法。第五步整体阅读,通盘考虑。把对诗歌的分析和解题的需求联系起来,做到前后一致。第六步遵循格式解答试题;整理答题语言。三、真题演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泛舟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1)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2)请联系实际,探究这首诗所表达的深刻道理。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偶成朱熹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春草”“梧叶”这两个意象的作用。(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诗所蕴含的深刻道理。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过沙头杨万里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1)“地平江阔气清温”再现了怎样的画面?在诗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哲理。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雪梅卢梅坡梅雪争春末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1)这首咏物诗,没有写景,没有抒情,句句议论,却写得如此生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2)在诗人笔下,雪似梅,梅似雪,诗人借此要表达什么样的生活哲理呢?【参考答案】1.(1)运用了对比(或者反衬)的手法(1分)。一二句描写了雨后水涨,即使是大船行驶起来也轻快如飞的生活图景。日行月转,地球上又一度春季到来,万物复苏,大地滋润。江上的水涨起来了,巨船大舰在江上飘行,轻快如水漂鸿毛一般(1分)。第三句写冰冻山寒,江流缓细,多人推拉,一条小船也移动艰难(1分)。两幅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而突出了因水流大船行顺利的特点(1分)。(2)厚积才能薄发(2分)大的船舰能够在江水中自由飘飞,就是因为与“向来”相比承载它的水流足够充足。(2分)读书做学问,做任何事情,都要打好雄厚的基础,日积月累,才能驾驭自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分)2.(1)想象中池塘边丛生的“春草”和台阶前凋零的“梧叶”,构成鲜明的对比(1分),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虚度的时间过得飞快地特点(2分)因为青春来日方长,所以,青春者总是借口为时尚早而梦想着等到池塘边生机盎然杂草丛生时再开始逐梦,岂不知还没有等到那个时候台阶前的梧桐叶已经枯萎凋零了——大好时光已经过去了(3分)。(2)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成功,所以要珍惜我们拥有的每一寸光阴(2分)。生活就是这样,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时间(青春)会在梦想中悄然逝去(2分)。诗歌形象生动地劝解人们珍惜时间(青春),抓紧时间,不要让每一寸光阴虚度(2分)。3.(1)地势平坦,江面开阔,气温凉爽,和谐、宁静(2分)。为下文“暗流已到”做铺垫(2分),生活中危机四伏,有时表面上的平静很可能是危机孕育的时刻,而缺乏经验者则往往不以为然,也不能够有力地化解危机,只有同“暗流”长期打交道并掌握其规律的“蒿师”才能识破并化解危机(2分)。(2)实践出真知(2分)绕过这片沙滩,一片小渔村渐渐映入眼帘,那里江面开阔、地势平坦、气温凉爽。然而,一股暗潮已然来到,一般人却无从发觉,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2分)。诗歌形象生动地告诉人们真理是在大胆实践反复实践中摸索出来(1分)。4.(1)梅与雪争春,谁也不让谁,也难分高下,文人墨客们各自从自己的角度对此进行评价、赞叹,看来这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2分)。而作者认为二者各有千秋:尽管雪与梅相依相存,但梅有梅的清香,雪有雪的洁白,各有优点(2分)。诗人不事雕琢,也不直接流露思想感情,而是客观理性地评价二者,句句议论,字字珠玑,明了晓畅(2分)。(2)诗歌借对梅与雪的评价,生动形象地揭示出一个普遍性的生活哲理(2分):一个人应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还要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