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评论汇编(37篇)(20230919-1016)目录1.“第二个结合”是深刻的“化学反应”.............................42.“两山论”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创新....................83.把握理论学习的三重境界..........................................114.不断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实践......................................145.答好主题教育“高分卷”..............................................216.当代中国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237.第二批主题教育要“一竿到底”..................................278.奋力推动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好局起好步..................309.共建“一带一路”:以贸易畅通打开经贸合作新空间......................................................................................3310.共同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3711.绘好文化建设“坐标系”..............................................4112.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获得创新发展新动力............4413.坚定文化自信涵养文明根脉....................................4614.坚守好理论创新的“魂脉”与“根脉”...........................5015.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指南..........................5416.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要“提三度”“下三功”...............5717.考准察实干部的“软伤”..............................................6018.科学治水助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6119.领导干部提升实践能力要做到“五个必须”..............6520.年轻干部要增强见微知著能力..................................8021.让“敢为”成为干部鲜明特质......................................8522.始终保持零容忍震慑不变..........................................8823.释放思想解放能量......................................................9124.守“廉关”,过“双节”...................................................9325.通过“绿色亚运”领略中国式现代化..........................9626.习近平文化思想首次提出,有何深刻内涵............10127.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10828.学深悟透新时代党内“共同语言”............................11529.亚运盛会与新时代杭州的“双向奔赴”....................11830.以“实”为要扎实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12131.以党章为镜,推进党的自我革命............................12432.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3033.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15034.在坚守节点中筑牢中央八项规定堤坝....................15335.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15636.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学底色........................................16237.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166“第二个结合”是深刻的“化学反应”2023年6月2日,xxx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是自然科学中的重要概念。物理反应指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改变,而物质本身的性质没有变化;化学反应指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排列组合生成新物质的过程。判断一个反应是物理反应还是化学反应的依据是反应是否生成新的物质。xxx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比喻为“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简单易懂又含义深邃,强调“第二个结合”的结果是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相成就。“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必然意味着结合的两大主体在极为深刻的创造与结合中取长补短、实现超越。这种意义上的“结合”不能是简单数量叠加的“物理反应”,而是经过一次次碰撞、互动、会通而实现螺旋式上升后的血肉相连、水乳交融,乃至基因重组,这实际上属于极为复杂而深入的“化学反应”,否则不能称之为“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深刻把握和实现“化学反应”,大致需要注意两个问题。首先,要深谙产生“化学反应”的具体条件。回顾人类文明史,一种外来文化能够在另一个文明体内获得较快发展,与既有本土文化互相融通,必然具备如下因素:第一,该文化自身必须是一种优质文化,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与对话能力;第二,与外来文化相接触的本土文化亟待更新和转型,且只靠内在力量短期无法实现自我更新;第三,该外来文化介入的方式,绝非替代或消灭本土文化,而是采取融合的模式,在保存本土文化的优秀文化基因和宝贵元素的同时,实现深层次和高层次的本土化转换。本土文化的现代转型与外来文化的民族化转换是一个同时发生、相向而行的同步过程。具体到“第二个结合”,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带到中国,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内在基因,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从民本到民主,从九州共贯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万物并育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中华文明迎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其次,要明确“化学反应”的实质过程。“第二个结合”既然是深刻的“化学反应”,它必然要经历一个极为繁复多变的历程,但并非无规律可循。按照文明交融的一般情形,本土化往往是外来文化于异质文化氛围中经过长时段全局性的融通、结合以至同化后重新获得一种带有深刻本土烙印的新形态。比如来自古印度的佛学,经过与中国本土文化长达近千年的融合后,化入中华文明的肌体之内。如今在中国人口中或笔下时常出现的诸如“真理”“报应”“孽障”等词汇,都是源自于佛典,可见已达到日用而不觉的境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亦复如此,其通过层层深入融合,最终渐入佳境,实现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展开讲,主要包括四个层次:先是载体的中国化,即通过传媒、书籍、物质与人的传播和发展;接着是符号的中国化,即将外来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经过了解中华文明的学者的翻译与解说,形成便于国人理解的版本;再次是阐释的中国化,即本土的学者使用中国的语言和文字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符合中国思维方式、现实需求和文化习惯的解释与研究;最后是实践的“中国化”,即运用已经初步或达到某种程度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去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中所遭遇的实际问题,并在具体实践中越使用越结合,持续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形成了丰富系统科学完善的理论体系。如此循环往复、不懈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惟其如此,“第二个结合”这一“化学反应”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明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形态。“两山论”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创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聚焦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分析当代中国具体情况,实现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中国化,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新思路。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是继承并运用这一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为中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两山论”: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点论——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说明在发展过程中要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能有所偏废。一味追求发展经济就会陷入资本主义国家“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子,严重威胁到生态平衡;过分强调环境保护则是因噎废食,假如生产力陷入停滞状态就不可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生态问题也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必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齐头并进。重点论——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矛盾之间也表现为双方的对立冲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在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之前是不可能彻底根除的。生态文明建设是xxx念兹在兹的“国之大者”,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当前的重中之重,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越发强烈。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增强人民生活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因此,保护环境具有更高的优先级。二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点。生态环境决定自然资源的供给数量与再生能力;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经济发展新动力。“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理念,正是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从人类社会的长远利益出发,摒弃过去单以经济增长作为发展衡量标准的观念,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考量之中,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对立统一规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特点。从发展的角度看,任何矛盾的双方其实是内在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进行相互转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包含着两层含义:其一是自然界为生产活动提供了大量宝贵的自然资源,为创造物质财富提供条件,例如自然界的煤炭、石油都是工业生产不可或缺的原材料;其二是“绿水青山”可以直接转化为“金山银山”,最典型的就是旅游业,通过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游客,从而带来大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传统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逐渐乏力,寻找经济发展新动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了关键,良好生态环境的经济效益也愈发凸显。“两山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也为世界生态保护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同时,“两山论”对矛盾论的运用也提示我们在处理生态问题上既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方法,又要在此基础上立足实践灵活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中国化。把握理论学习的三重境界理论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只有“进行时”,没有“休止符”,决不能有任何松劲懈怠的想法。习主席曾指出,著名学者王国维论述治学有三种境界,“领导干部学习理论也要有这三种境界”。这三种境界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是递进的,熟练掌握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在理论学习上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