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李红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高新四小李红莲摘要:语文教师应从语文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递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核心素养影响下的语文教学要求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重视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及个体情感体验,并要求教师为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课程价值;语文教学素养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如果按照广义的理解,其中包含道德品质、言谈举止、知识层次以及能力状态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而素养这个概念同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概念的区别在于:素养更加关注的是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的内化调整,指出了学习者深入思考之后的成果。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应当注意对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培养,也就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致力于使学生形成相对稳定的、适应性更强的语文学识修养、文风情趣状态。这和传统意义上仅关注知识记诵与应用的小学语文教学比起-2-来,更具深度与广度。所以,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注意传统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养成之外,还要关注学生对这些目标的真正内化,使之上升到语文审美情趣与良好个性、健全人格构建的高度。一、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架构1.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2011年教育部颁发《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称《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合作精神;选择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凝聚力和创造力。语文课程作为人文科学领域内的基础课程,它所体现出的课程价值则体现在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递四个方面为学生今后学习做好准备,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与发展所需要的品质,形成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2.核心素养导向下语文教学的建构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习惯与能力。体现语文的课程价值,实施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使语-3-文的教学目的不只是识记和回忆,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知识和方法来解决语文实践的问题,在此过程中逐渐使学生具备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首先,要意识到在语文学习中所积累的知识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载体而不是最终目标。学习知识的目的是把历史积淀中的语文的一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个体知识,使学生了解最基本的综合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能够做到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将其运用到实践中。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创建合适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期间,借助前人有益的经验来建构自身的知识,并在此过程中掌握基本的认知方法。其次,教师要认识到在语文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关键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是“我们进入语言世界的主要通道,是一个人言语水平的综合体现”。语文教学过程不应是学生进行机械的识记过程,而应是学生结合具体语境和语义,自主学习和建构语感,并能运用到语文实践之中。最后,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种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这些习惯的形成有赖于在语文实践当中去检验,而且在实践当中不断地生成习惯且打破习惯,在此动态的学习过程中,逐步领悟到语文学科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和感受这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将-4-其内化为自己在面对将来未知的语文实践中的行为准则和标准,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语文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要求教师认识到语文课程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价值所在,关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改革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行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要求我们注意语文学科的字词教学、阅读教学和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等方面的问题。1.围绕语言建构与运用展开教学在《新课标》中,对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的要求是逐步提高的。在低学段是基本的汉字结构、拼音等,到了中高学段则要求学生在继续掌握字词练习的基础上,能够通过借助字典等工具,理解生词的意思,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表达效果,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围绕思维发展与提升展开教学语文教学是以文章为载体,语文思维能力的提升在于文本的阅读。通过阅读,体会作者描写的情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但以往的阅读教学,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出现了重记诵、轻联想,重知识、轻理解的情况。在《新课标》中明-5-确地提出,学生能够对课文中不能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在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通过师生互动和情景对话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且教会学生如何去阅读的程序性知识。据认知心理学理论,阅读能力的提升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后生成的,是一个需要理解和消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教师的讲解,对课文的内涵和意义进行自主反思,从而获得对课文意义的理解,进而形成自身的观点。“阅读是读者领会文本、发现问题、创造意义的一种思维活动,阅读能力不光是靠教师讲解就能具备的,而是在自主阅读中慢慢培养出来的。”3.围绕审美鉴赏与创造展开教学审美鉴赏与创造实质就是陶冶学生的情操。语文的审美鉴赏和创造则依靠语文教材。陶冶学生情操,即“教师按照一定时代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借助语文课本中的文学教材(美的事物)向学生施加美的影响,在审美愉悦中达到陶冶性情、塑造心灵的目的”。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揭示语文的审美性质,但是,客体(课文)在审美鉴赏中,是依赖主体(学生)才能成为审美对象的。没有主体的能动的审美,没有主体良好的审美态度和审美心境,客体就失去了审美价值”。语文课程的特点是人文-6-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但长期以来语文受到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和“文以载道”观念的影响,语文课程价值更多地突出工具性的作用,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人文性和审美作用。《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绪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作为外在的附加任务。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月亮湾》,要让学生通过朗读、观察、想象,感受月亮湾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4.围绕文化理解与传递展开教学“文化,广义上指人类在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思想、科技、文艺、宗教、教育以及文化交流等社会意识形态。”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而其中人文性就包括文化。从语文课程价值的角度看,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语文课程内容必须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起到选择和传递的作用。中华文化丰富多彩,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应着重在神话传说、民俗节日中领略中国悠久文化的精髓,体现时代意义。如在端午节和中秋节,教师以节假日为契机,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的教育,增强学生对民族文-7-化的理解和认同。在端午节,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或让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了解节日的起源,对传统文化的渊源有清晰的认识。也可以组织学生到现场或通过视频观看龙舟比赛,使学生感受到团结协作的力量。这些都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达到我们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目的。通过一系列课堂内外的语文实践活动,使语文课程承担起理解和传递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作用。5.围绕教师自身素养教展开教学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求改变教学内容和方法,还要求教师自身要拥有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通过言传身教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在学生认知世界、建构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示范和引导,这些都渗透着教师的经验、情感和价值观。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手段,才能深入浅出地讲解,高效地对学生活动进行指导。总之,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着眼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提升,改革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个体知识的建构与运用,创设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语文情境和实践,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参考文献:《小学新课程标准》-8-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