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少熬夜!植物学实习报告范文(精编5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植物学实习报告范文(精编5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植物学实习报告1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近年来,笔者特别注重对室外实习教学方法进行有益探索与实践,从灌输式实习转向互动式实习,由教师全程指导式实习向教师辅导与学生独力能力培养相结合式实习过渡,将讲述法、比较法、自学法、直观法、综合法、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专题式、多媒体课件、自制录像片放映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综合应用,在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效果。在此仅例举4种教学效果比较显着的方法供同行参考。一、自主学习分组讨论法此方法是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小组充分讨论、分析的基础上,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后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自主学习分组讨论法倡导学生探究学习,合作研究,不仅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而且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成功欲和表现欲,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首先,教师会把很多有关植物实习的内容纳入到单独开设的植物学实验中,这样做不仅丰富了综合性和探索性实验内容,更是为室外实习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同样在理论课教学计划安排上,凡涉及室外实习的理论,都在实习前讲授完。教师可在植物分类实验课中讲解有关实习的基础知识,如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压制、检索表等工具书的使用、相关科技文献的检索和论文的撰写方式与格式要求等,培养学生熟练运用检索表能力和科技论文的撰写方法。其次,针对室外实习,教师尽可能提前一个月布置预实习内容,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分组讨论,积累与室外实习相关的论文图片等资料。学生8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建立本组人员所认植物档案。要求学生每人要积累200~250种植物的原始材料,实习基地一般在哈尔滨帽儿山或大庆校园附近。由组长负责组织充分讨论,之后由小组整理出一份植物目录,并制作一份电子文档或图文并茂的PPT提交给老师。再次,预实习过程中,老师会指导学生如何利用互联网资源、图书馆植物图谱、图鉴、植物名录、植物志等工具书及植物图片信息数据库等网址文献资源,通过学生实习前的预习、自主学习和分组讨论,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了学生对实习地点植物的知识与资料储备,为提高实习效果提供了保证。二、启发式教学法根据“植物学”室外实习教学方式开放性、教学内容复杂性及植物种类多样性的特点,笔者采用了以指导老师适当的提参考资料,少熬夜!示和启发为特征的启发式教学法并将其贯穿于植物实习始终。此法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先对所观察的植物做一些必要的提示,指导学生亲身体验这些特征的认识过程,通过观其叶花果的形态、表皮附属物、用手揉嗅气味、撕裂是否有乳汁、甚至口尝微量等方法进行自主观察,启发学生将自身体验到的结果与所学过的理论联系起来,把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科的识别要点联系起来,由学生自己确定被观察植物的科、属,再通过查阅《黑龙江植物检索表》,正确鉴定出植物的种名。如:观察白花碎米荠、垂果南芥时,提示学生先观察其外部特征,从而发现它们叶片互生、花白色、十字形花冠、四强雄蕊、长角果,有了这些特征,学生就能很自然地确定他们属于十字花科;再如:观察白屈菜、荷青花时,先提示学生观察撕裂的茎叶是否有有色乳汁,再观察其叶是否互生、羽状全裂、聚伞花序、花瓣四枚、鲜黄色、蒴果,有了这些特征,学生很快就联想到了罂粟科,再通过检索表的查询,全株含血红色汁液的是荷青花,全株含黄色汁液的是白屈菜。通过这种教学,教授学生观察、用术语描述植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鉴定植物的基本技能。三、研究性教学法研究性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定研究专题,用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适应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研究性教学方法中,教师的主要工作首先是设计“问题”,然后是激发学生去思考、设计、总结和报告,工作由学生自主自觉完成。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从教师提供的源于实际的问题入手,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和调整工作计划,组织讨论会,最后以书面报告和口头报告的形式完成工作任务。我们在植物实习中减少验证性实习内容的做法,充分体现研究性实习的特点。研究性实习是充分重视科学问题的答案的不明确性、不确定性和未知性。在不提倡具体的科学的答案的前提下,由学生通过植物学的思维过程来探索寻求出科学问题的答案而进行的实习,从而使学生在对科学产生兴趣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并有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在每小组都有研究题目的前提下由小组同学根据研究计划和预实习期所查阅的文献资料,采集相关的数据资料,为实习后期实习报告和论文的撰写积累素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既锻炼了室外调查的能力,又取得了可信的科研成果。四、多媒体网络教学法植物学实习报告2关键词: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642《药用植物学》是运用植物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具有防治疾病和保健作用的植物的一门学科,与中药的基源研究、品参考资料,少熬夜!质评价、临床效用及开发研究密切相关,是中药学、药学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必须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以实践性、基础性和综合性为学科主要特点。而野外实习是《药用植物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学生的重要实践活动。笔者针对目前该校开展野外实习的问题,提出了以下的建议,旨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独立、团结协作能力,为今后从事中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打下基础。1野外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实习经费短缺、师资比过低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费、食宿费和景点门票不断上涨,交通费及高额的门票使实习经费变得异常紧张。按政府部门的有关规定,中药学专业学生的学费与其他专业学生的学费没有区别,实习费用即成为学校的额外支出,这部分费用与野外实习构成了一定的矛盾。另外,缺乏师资培养经费,能带教野外实习的青年教师越来越少。据专家论证和国内外高校的实际情况,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师生比一般规定为1:14,而本校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的师生数量,2009年带教教师7人,学生254人,师生比为1:;2010年带教教师7人,学生318人,师生比1:;2011年带教教师8人,学生361人,师生比l:;2012年带教教师8人,学生382人,师生比l:。而且在所有带教教师中,主要是青年教师,占到70%的比例。青年教师理论知识强而实践经验匮乏,带教困难,而野外实习教学实践性很强,需要经常在野外了解、认识、熟悉、辨认各种植物,而植物种类多样,记忆也非常困难,没有严格的培训计划是很难培养成熟的带教老师,这已成为开展野外实习的瓶颈。实习地点过于集中,教学时间短而集中在传统《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中,药用植物辨认和标本制作是一项基本任务,均以辨认药用植物、采集标本为前提。而在整个实习过程中仅对实习地点的植物种类、常用生药进行基本识别,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学到的仅仅是表面地识别药用植物的水平上,而且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教师周围总是形成多层包围圈,无片刻闲暇。这种实习模式表面上看具有一定规模,而实质上却收效甚微,因为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教师所讲授内容的很多,但学生能记住的内容却很少。另外,目前很多大专院校都设有药学或生物技术等专业,这些专业基本上开设药用植物学或植物学课程,而野外实习均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考核模式不当考核是教学的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考核制度就有什么样的学习态度与之对应。不合理的考核制度束缚了学生学习的自主积极性,限制了学生知识、能力的协调发展,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本校虽然把药用植物野外实习作为单独一门课程,但考核仅仅只要求每组采集150份植物标本,每个同学制作、鉴定一份标本,而且制作、鉴定的这份标本是在老师讲解后进行鉴定,所以导致一些学生不重视实习,将野外实习当成了观参考资料,少熬夜!光旅游;同时考核内容主要围绕常见药用植物的采认、重点科的掌握以及标本的制作进行,而植物形态描述、未知植物的检索、已知植物正确与否的鉴定以及资源调查方法等涉及不多,整个实习过程最后在考核的方法上导致了重结果、轻过程的局面。2改进对策和建议充分利用校园植物资源针对实习经费短缺,笔者提出以下改进对策,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校园植物资源,本校内植物种类丰富,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使用参考书,根据《药用植物学》及多种参考书描述植物的基本特征,鉴别校园内的常见物种。也就是教师可以采取平时实习和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在不影响实习质量的基础上,可以降低实习成本,减轻学校和学生的经济压力。同时,在平时实验中,植物分类部分的实验带领学生到校园认识、鉴别植物,充分利用校园植物资源,让学生识别校园内各种药用植物和其他如观赏植物等,这样做能够与教学进度相协调,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选择实习地点,确定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的实习内容;便于学生多次观察,增强记忆;增强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在校园内组织实习,也不需要经费、经济、安全、易于组织。而且识别校园植物是学生了解物种、走向大自然的第一步。针对教师少学生多的特点,本教研室进行了一些改革,将实习时间固定,在每年的9月初;学生分两批实习,中药专业7天,药学专业5天,这样学校野外实习的师生比就有了转变。学生分批实习,限制采集标本的数量针对学生普遍存在随意采集、随意丢弃植物标本的现象,在实习前一周,教师必须做好必要的宣传和讲解,还要重点强调对标本采集的要求,重点讲清学生在采集植物标本的同时,还要更好地保护资源环境。因此,在实习过程中必须保证以实地观察为主、采集为辅,能认清的则不采,需要采集的标本要严格控制质与量的关系。所谓质就是指标本既要有代表性和完整性,又要突出药用部位和鉴别特征,还要附上详细的产地、生境、性状等记录;量是指严格控制标本采集数量,同种植物每组不得超过两份,两份标本本组同学可以互相传递着观察、识别,进一步用于复习和练习制作标本。对于个人而言,老师在讲解时可用手机或数码相机将要认识的植物及时拍摄下来,以备复习和制作标本时使用。坚决杜绝过去那种随意采集、随意丢弃的现象,并将这种行为作为学生平时表现和考核的二个评价指标。同时,学生采集标本时,要分工协作,如:有的同学负责采集标本,有的同学负责记录,有的同学负责收集采集好的标本,有的同学负责拍照。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又可以保证采集单份标本而不至重复采集造成浪费。明确考试模式药用植物实习考核应该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1)药用植参考资料,少熬夜!物标本的识别和制作:在实习基地,学生在实习时间内识别出50种药用植物(学生自采40种,教师另采10种),学生学习使用规范术语描述药用植物的基本特征、所属科及其生长环境。观察描述能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要求学生除了观察植物形态、解剖特征以外,还要仔细观察植株生长环境、群落特征,并且能够用专业术语准确表达,这些是学生进行检索鉴定的前提基础。在以前的辨认中,学生每看到一株不认识的植物,总是直接去问指导教师,教师也往往是直接给出答案,一种植物常常要问教师多次后才能记住。改革后,教师不再直接告知这是什么植物,而是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和解剖,用专业术语讲出该植物的特征,并与已经掌握了的该科的主要特征相比较,判断是哪个科的植物,这样有利于巩固和验证所学过的理论知识,又可避免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是指导者,学生必须自己动眼、动手、动脑,然后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自觉性明显增强。(2)查阅检索表进行药用植物标本的识别。培养检索鉴定能力是野外实习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它包括对已知科属种的检索,未知植物科、属、种的检索,还包括已知科属种植物真伪的鉴定检索。野外实习认药是关键,但更重要的是认药方法--检索表的使用。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做到一通百通,离开教师后,对不认识的植物也可独立查出属于哪一个科,为何种植物。检索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