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资料,供您参考屠呦呦获奖感言精编5篇【前言导读】由三一刀客最美丽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屠呦呦获奖感言精编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呢!屠呦呦获奖感言范文1一步之遥有多远齐异经过几轮的角逐,学校举行的“校园之星”比赛前三甲今天就要见分晓了。早晨,上学路上我一路高歌,要问我为什么心情如此舒畅,那是因为对获得冠军,我信心十足。来到教室,“宏大”的场面令我激动不已。有的在一起练口号、有的在写横幅……那一声声里、那一字字里都包含着我的名字啊!一见我,同学们都一窝蜂拥上来,“别紧张,冠军非你莫属。”“我们支持你,你是第一。”……刹那间,我仿佛已经站在了冠军台上,畅游在成功的海洋。是啊,想当初,有众多同学参赛、入围……但只有我坚持到了最后这一刻,我背负的不仅是个人的愿望,更是同学们的希冀。一切准备好了之后,在簇拥下,我来到颁奖现场。坐在台下,我心里的“小兔”怦怦地乱跳。冠军的奖杯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了迷人的光芒,我不由地被它吸引。“下面来颁发三等奖……”我心里一阵窃喜。“二等奖的获得者是初二(3)班的齐异……”我顿时傻了眼,怀着复杂的心情走上了奖台,眼前的景物变得那样的模糊,耳边却响起了同学们清晰的声音:“齐异,大放异彩。”此时,我再也控制不住,在感动的泪水和五味杂陈的滋味中,接过了奖杯……晚上回到家里,我沮丧地告诉妈妈比赛的失利,她说:“没关系,只差一步,下次努力吧。这几天公布诺贝尔奖项名单,你知道中国人对这个奖寄予了超乎寻常的关注与期待。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奖的呼声一直很高,但最后还是差了一步,她可是承载着中国人获得诺奖的希望,许多人对此耿耿于怀……”屠呦呦离诺贝尔奖的一步,我离“校园之星”冠军的一步,这一步之遥,到底有多远?又要付出多少的努力,才能缩小这一步的差距呢?也许,在这“一步”上的付出要比结果的意义更为深远。屠呦呦获奖感言范文2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单揭晓,来自中国的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奖,以表彰她对疟疾治疗所做的贡献。屠呦呦女士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女士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她是抗疟精编资料,供您参考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发现者,在2011年获得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屠呦呦于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祖籍宁波鄞县(今宁波鄞州区)。父亲给她起名“呦呦”,源自中国古籍《诗经》中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在北大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曾培训中医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前后分别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中药瑰宝―青蒿疟疾是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流行病,全球百余国家年约三亿多人感染疟疾。自20世纪60年代起,氯喹等原有抗疟药因疟原虫对此产生抗药性而失效,时值越南战争,促使国际上迫切地寻找新结构类型抗疟药。当时,在国内(曾由“523”办组织全国七大省市筛选中草药3200多种,亦有人做过青蒿,认为无效而放弃)、国外(美国结合越南战争需要,筛选化合物达30万种)大量工作未获成功的情况下,屠呦呦领导科研组以现代科学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为指导思想,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收集二千多种方药基础上,归纳编篡成《抗疟方药集》,又从中选200多方药,组织筛选。经研制380多个样品,特别结合古代用药经验,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绞汁”服用截疟记载中,考虑到温度、酶解等因素,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取得成功。荣誉来之不易这位造福几亿人、被称为“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的发明者之一,却是个实实在在的“三无”教授。没有博士学位,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没有中国两院院士光环,但历史没有掩埋智慧的光芒。绝大多数国人之前还颇感陌生的屠呦呦,能在40多年前发现青蒿素,如有人所言,确实带有某种偶然性。很显然,这种偶然之中有着一种必然―这个“必然”就是艰苦的试验、千百次的试错。屠呦呦及其领导的中医研究小组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入手,查阅大量地方药志,四处走访老中医,做了2000多张资料卡片,仅对青蒿素的试验就经历了190多次失败……最终“淘尽黄沙始得金”。如果真要问上天何以格外垂青屠呦呦,正因她展现出一种脚踏实的、老老实实的科研作风,这是一个科学家有所建树的必然前提。爱迪生为发明灯丝,仅植物类的碳化试验就达六千多种,经历上万次挫败,在连续3年里每天废寝忘食。其实,纵观爱迪生的很多伟大发明,均是在成千上万次的“试错”后“偶然”发现的。无独有偶,水稻专家袁隆平恰好也谈及他的“择徒观”,第一个条件就是“要下田”。这些卓越的科学家们,用自身言行生动诠释了“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金玉良言。精编资料,供您参考屠呦呦获诺奖给科研带来的启示荣誉面前我们更该清醒、反思,不得不承认,今天我们的一些科学家,恰恰缺少屠呦呦、爱迪生和袁隆平等的耐心和吃苦精神。在他们的思维中,“梅花香自苦寒来”成本太高、周期太长,他们既要“香”,又不愿经历“苦寒”,而总是希望“短平快”,热衷于“整合资源”、搞人脉、拉关系找项目。有些人甚至走上抄袭造假之路……究其内在原因,无外乎以下几条。⑴社会浮躁病毒的侵染。社会转型期的浮躁心态,让一些科研人员也变得急功近利起来,“耐得住寂寞”成了一种遥远的美德。⑵考核体制的压力。现有的科研成果考核、评优体制,对数量的要求多过对质量的要求,学者被逼着赶任务、出“成果”,没有价值的论文满天飞,谈何沉下心来搞研究?⑶学而优不算优,学而优则仕才算牛。在今天的中国大学和科研院所,一个学者对资源的配置能力可能还不及一个处长,于是乎教授竞争处长、院士当厅官,成为一景。举凡种种,均莫过于一条:即“速成”心态已成中国学术界的通病。在此氛围下,要想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实在需要极强大的“抗病力”。屠呦呦获奖感言范文3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后,举国振奋。然而,这一事件也引发了中西医之间的辩论。有人认为,青蒿素是中医药送给世界的礼物,是国际社会对中医的认可;也有人认为,青蒿素虽然源于中医的启示,但与中医无关,中医不必用诺奖为自己“贴金”。青蒿与青蒿素,一字之差,相去甚远。青蒿是中药,青蒿素是西药。但是,从青蒿到青蒿素,是一条血脉相连、无法割断的创新链。屠呦呦团队既吸收了中医的精华,也运用了西医的智慧。客观地说,青蒿素是中西医融合的产物。就像一首古词中所言:“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碎,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青蒿素就像这个泥娃娃,中医里有西医,西医里有中医,岂能分清彼此?因此,屠呦呦获诺奖,既不单纯是中医的胜利,也不单纯是西医的胜利,而是人类与疾病斗争的胜利。从这个意义上说,屠呦呦获诺奖,值得中医骄傲,也值得西医喝彩。其实,中西医之间的论战并非始于今日,已经持续了百年之久。尽管如此,中医和西医依然各行其道,各有各的“粉丝”,谁也无法独霸天下。这说明,中医与西医都是维护人类健康的手段,同属世界医学的一部分。中医与西医,如同珠穆朗玛峰的攀登者,一个从南坡上,一个从北坡上,山脚分手,山顶相遇,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南坡与北坡,地理环境不同,攀登方法也不同。无论走哪条路,只要能到达顶峰就行,不必遵循一样的规矩。同为登山者,既是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本应精编资料,供您参考彼此欣赏,彼此鼓励。同理,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是维护人类健康的“武器”。虽然理论体系不同,思维方式迥异,但终极目标都是维护人类健康,何必相互排斥呢?一部人类医学发展史,就像一条奔腾的长河,汇聚了不同的医学支流,最终百川归海。无论中医西医,都不应自我封闭,更不应排除异己。一个僵化封闭的医学体系,是没有出路的。有人说,中医是落后的医学。事实上,从古至今,中医始终积极拥抱时代变化。“继承不泥古,发展不离宗”,就是中医生生不息的根源。从砂锅熬汤到颗粒中药,从膏丹丸散到注射针剂,从依靠五个指头到借鉴影像技术,都是中医与时俱进的例证。同样,西医也从中医里汲取营养。例如,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的作用机理研究,就是源于中医的启示。近年来,西医提出的整合医学、个性化治疗等理念,与中医的整体观、辩证观不谋而合。可以预见,中西医融合必将成为医学发展新趋势。当今,虽然西医占据主导地位,但中医的价值不容忽视。因为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也是最具原始创新潜力的资源,可以成为未来医学的“灵感库”。只有中西医融合发展,才能创造更多医学奇迹。千百年来,关于诸葛亮故乡在哪里,襄阳和南阳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清代顾嘉衡写了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同理,中医西医都是人类医学的瑰宝,只要能治病救人,何必争孰高孰低?惟有彼此欣赏、互相启发、融合发展,才能更好地造福人类。从这个意义上说,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是一针醒脑剂,有助于让国人走出中西医之争的误区,成为未来新医学的探索者。屠呦呦获奖感言范文4三位科学家的成就和个人情况屠呦呦获奖的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屠呦呦研发和提取了青蒿素,使之成为抗御疟疾的特效药,拯救了全球数以百万人的生命,尤其是对缺医少药的非洲人抗御疟疾做出了重要贡献。坎贝尔和大村智获奖的理由是“有关蛔虫寄生虫感染新疗法的发现”。坎贝尔和大村智发现了一种新药――阿维菌素,其衍生物伊维菌素能够从根本上降低盘尾丝虫病和淋巴丝虫病的发生,同时对其他寄生虫病患病数量的控制也有着很好的作用,因此挽救了全球千百万人的生命。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为800万瑞典克朗(约合92万美元),屠呦呦获得奖金的一半,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共享奖金的另一半。坎贝尔1930年出生于爱尔兰,1952年在爱尔兰都柏林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57年获得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1957~1990年在美国默克公司研究所进行治疗剂研究,1984~1990年为高级研究员和实验室主管,主要从事分析研究。坎贝尔现在也是美国杜尔大学的名誉研究员。精编资料,供您参考大村智1935年出生于日本山梨县,1968年获得日本东京大学药学博士学位,并在1970年获得日本东京理工大学化学博士学位,1965~1971年在日本北里研究所作为研究员进行研究,1975~2007年为日本北里大学教授。2007年至今,大村智为日本北里大学名誉教授。屠呦呦1930年出生于中国,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1965~1978年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助理教授,1979~1984年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副教授并于1985年成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2000年起,屠呦呦成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教授。寄生虫引发的疾病折磨了人类数千年之久,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全球性问题。特别是这类疾病感染了世界上最贫困的人群,为人类改善健康和追求幸福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今年三位获奖者的研究成果,对治疗世界上最可怕的寄生虫病而言,是一种彻底的革新,也为患者和他们的家庭带来福音。屠呦呦的贡献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中国大陆本土科学家,中国人对她及其研究团队研发青蒿素的情况比较熟悉。疟疾通常用氯喹或奎宁来进行治疗,但疗效越来越不好。在20世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方法已经失效,而且疟疾患者越来越多。从那时起,屠呦呦开始尝试用传统的中草药疗法来治疗疟疾,利用大规模筛选的办法来尝试哪一种草药对疟疾感染的动物有效。在研究中,屠呦呦发现了青蒿中的提取物有疗效,但重复的结果却是不同的。于是屠呦呦重新翻阅古籍,找到了提取的办法。屠呦呦是首位发现青蒿提取物的科学家,该物质后来被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治疗动物疟疾和人类疟疾都具有很好的疗效。青蒿素能够在早期快速杀死疟疾寄生虫,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青蒿素能够很好地治疗疟疾。青蒿素的发现和使用在全球范围内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向恶性疟疾流行的所有国家推荐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到2007年,在需要以青蒿素为基础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