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武术发展现状及方向研究2023/X/XX引言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体精神的运动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中国武术有着几千年深厚文化底蕴,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学校是承载着青少年教育的重要阵地,武术在学校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学校中普及武术,对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体质,塑造健康人格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为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全国青少年校园武术教学改革,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xx〕7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xx〕27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xx〕53号)以及《教育部办公厅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推广实施的通知》(教体艺厅〔xx〕8号)等文件对发展青少年校园武术的总体要求,齐鲁师范学院武术教育中心根据以往武术推广的经验及遇到的问题,结合自身的优势及理念,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开展传统武术进校园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为今后传统武术进校园的走向及发展模式找到了一条合适的路径。1校园武术发展现状我国现代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开端起于1961年第一部中小学武术教学大纲的颁布,至今已近六十年。近年来,为发展学校武术,各部门虽然在教学内容和师资配备上取得了很大进步,但直到现在,学校武术的发展仍处于尴尬境地。“重武形不知其意”等现象普遍存在,造成了“学生喜欢武术,不喜欢武术课”的现状,在如此发展境况下,学校教育作为思想、理论、技术的传承方式,更应该明确武术教育所要教授的内容与目标,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武术文化代代传承。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访谈调查等方法,现将学校武术发展缓慢的原因总结如下:对武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关于武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研究》课题组xx年的研究表明,全国%中小学学校对武术课教学不够重视,这样导致全国超过七成的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虽然近年来,随着全国试点学校的不断增加,学校开展武术课的状况有所改善,但是仍存在部分学校对武术课不够重视的状况。武术课程在学校整个课程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以至于武术这一项目在学校中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部分学生不能得到武术的相关教育,学生在学校中没有足够的学习资源,即使有兴趣也没有学习的途径。虽然国家对于武术教育工作高度重视,但学校碍于升学率的影响,一直忽略武术教育工作,与此同时,学校相关监管部门对于学校的武术教育执行不力,持无所谓的态度,从而导致目前学校武术教育工作一直停滞不前。学校武术专业师资匮乏学校武术老师师资方面力不从心,绝大多数学校缺少从事武术教学工作的专业老师,即使有可以上武术课的老师也是“现学现卖”,对于武术教学只是肢体上的“比划”,对武术理论知识更是缺乏认知,不能有效的从武技、武礼、武德等进行全方面教学,从而影响了学生对学习武术的热情。对武术本质的认知存在误区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对武术本质的认知存在偏差,导致少年对于武术教育的内容存在误解。首先,教师在武术教育过程中过分注重武术基本功的练习,练习内容乏味且单一,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其次,家长认为练习武术是“吃苦”、“打架”,往往忽视和逃避学校对于学生进行的武术技术及理论教育,从而忽视了体育运动对学生身体生长发育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学校武术课场地不足各高校中存在学校本身由于场地限制,公共体育课中的武术课学生上课只能在田径场进行,而只有专业课的学生才能在有武术毯的地方上课,上课地点也与其他项目合用。中小学缺乏专业场地的现象就更加严重,绝大部分学生只能在操场进行,这给任课教师带来了极大的不安全因素,导致部分专业的武术动作不能展示,学生上课也得不到充分的专业武术教学。由于专业武术场地的缺乏,导致传统武术进入校园战略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以至于武术运动不能很好的发展与传承。武术教学内容和标准没有统一中国武术流派众多,种类繁杂,许多地方都有自己地方特色武术种类,难以形成统一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标准。据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的统计,我国现有传统武术拳种130余种,分布于全国各地。有些地方的武术内容成为了武术操之类的表演性内容,甚至在武术教学中掺杂了部分封建迷信内容。这极大的阻碍了武术在校园内的开展及推广。2传统武术进校园开展情况对于学校教育中的武术文化教育,我们首先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文化自觉”基础上,来全面认识中国武术的历史、内涵、意义和价值。“传统武术进校园”项目,自xx年以来在xx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小学校园《武术》教材,在齐鲁师范学院武术教育中心大量招收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武术教师;且统一就教材内容进行培训,齐鲁师范武术教育中心是教育部直属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中华武术)简称“全国学校武术联盟”牵头单位;根据教育部及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的文件要求,在全国范围内顺利开展“传统武术进校园”工作,学校是武术推广的主阵地,既关系着民族文化的复兴,也关系着中国武术未来的发展,同时为促进现代教育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提供了有效途径,也推动了我国无数教育的发展。截至目前为止,武术进校园在全国各省市试点运行取得阶段性圆满成功,各省市的试点学校如火如荼的开展。确立武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定位校园武术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的普适性课程,是武术特色学校的必修课程或者是校本课程中的必选课程,服务于校园武术的普及与推广。武术课程是武术教育实施的主要工具,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提供了一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良好选择:引导学生初步养成主动、积极参与武术活动的意识,对武术课程表现出乐于学习的态度和浓厚参与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展示自我,体验到武术的兴趣、乐趣和情趣。引导学生通过武术活动,获得运动和健康的基础知识;逐步学习和体验武术的技术与技能;学会自我锻炼、自我表现、自我保护、自我评价的方法;培养良好习惯以及安全进行武术技能训练和运用的意识。引导学生通过武术教学活动,逐步养成正确的动作姿势和良好的身体形态,发展身体的灵敏、协调、平衡等素质,促进身体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在武术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紧张与愉快、兴奋与疲劳、成功与挫折等心理感受,逐渐形成克服困难与应对挫折等意志品质。引导学生形成活泼开朗、积极向上、友好相处、团结合作、竞争进取的精神,培养勇敢顽强、坚韧不拔、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的良好素养,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及社会适应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建立统一的教学内容针对中国传统武术各类繁多的特点,选取中华传统武术中有代表性的少林及太极为主要教学内容。经各方专家及业内专业人士的研讨论证,制定出了统一的教学内容及考核标准。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武术教学的特点,坚持相对统一、多元发展的原则,分类指导、逐级推进,从目标确立、内容选择、教与学法运用、学习效果评价等各个环节的设计,都要遵循武术学习规律、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教育教学规律,以身体练习为主,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让学生充分参与武术活动,获得丰富的运动体验和情感体验。层级递进、逐步提高根据现阶段基础教育情况以及各学校武术教学开展现状,校园武术教学目标分为四个阶段。入门阶段:主要针对小学一至三年级以及初次接受武术教育的学生,此阶段要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中华传统武术,通过武术基本功的学习及基本动作组合的训练,激发与培养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及热情,重点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更新,都要注意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坚持日常的武术锻炼,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武术课的学习,保证武术教学目标的实现。基础阶段:主要针对小学三至六年级或对武术有初步了解的学生,此阶段以基本功的扎实训练为主,注重动作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在基本动作组合和初级武术套路学习过程中,逐步渗透武术基础知识、武术技术方法、武术礼仪知识、心理健康等相关知识的学习,辅之以攻防技能训练,强化武术学习兴趣,提高武德修养。提高阶段:主要针对初中阶段或是对武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的学生,此阶段要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理解,对传统武术中的武德规范有进一步的认知,形成稳定的武术学习兴趣,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武术价值观。对教学内容中规定的武术拳法、对练、器械能够熟练掌握,提高身体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协调等基本体能,达到“能赛会练”,具备危机发生前的预判应对能力。发展阶段:主要针对高中阶段或是对武术有相当程度了解的学生。此阶段要求学生对中华传统武术文化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并形成了独立的认知。教师在引导、启发和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习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自我表现、自我保护、自我评价的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多种武术拳法、套路演练、器械及对练技巧,对自身的武术发展方向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和定位,具备危机发生时的防身自卫能力。建立完整的测试与考评体系测试与考评是检验教学质量,推动武术课程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手段。校园武术教学课程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建立科学的测试与考评体系,通过多维度的分析,判断是否达到了规定的教学目标,并为课程的实施和管理提供反馈信息,以推动武术教学不断改革和发展。测试是课程评价的一部分,是检验武术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测试内容包括体能、技能、理论等。采取了多元化的测试方法,系统性的组织阶段测试、学期测试等,诊断性、过程性、结果性考核相结合,全面不间断地跟踪学生的武术学习状况。考评体系涵盖武术教学的各个环节,采用各种手段开展综合性考评,结合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处理好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关系,考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学校、教师、学生,针对不同考评对象,设置相应考评标准。建立完善的师资培训体系教师是教育之本。教师的德育水平、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提升武术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化发展水平,是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学校应高度重视武术教师的专业化培养,不断加强武术教师在专业思想、业务知识、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学习与提高。武术教师的专业发展要具有可持续性,贯穿于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各学校要充分尊重武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规律及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晋升与奖励制度,调动武术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各学校要鼓励武术教师开展武术教学研究,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相互促进,以武术课程建设推进武术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新时代背景下以传统武术教育提升文化自信的实践途径。在武术的教学中,教授内容不仅有身体姿势,动作及攻防,还应结合武术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如“仁、义、礼、智、信”等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以及克己明理、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更重要的是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培养中国下一代的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3校园武术未来发展方向及模式社会力量参与与政策扶持相融合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不断受到各界关注。从国家体育总局到地方政府开始,不断加大政策的扶持,政策的不断实施,促进武术进校园的发展。任何事情的发展,都必须依靠政策的实施,而武术进校园战略也是如此。中国武术发展五年规划(xx年)中就指出,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和政策保障,提高武术研究院院管课题规格,在政策支持的同时不断提高资金支持,提高资金投入,做到专款专用,建设专业的武术场地以及专业的武术器材,以供学生使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坚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市场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推动形成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教育化与专业化齐头并进现阶段,我国武术教育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搞武术的不懂教育,搞教育的不懂武术,随着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