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门类(二级类):工学(电气信息类)2009年国家级教学团队推荐表(本科)团队名称:“三电”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团队带头人:余发山所在院校:河南理工大学推荐部门:河南省教育厅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制二○○九年四月1填表说明1.本表用钢笔填写,也可直接打印,不要以剪贴代填。字迹要求清楚、工整。2.推荐表由推荐部门通知拟推荐的教学团队填写。所填内容必须真实、可靠,如发现虚假信息,将取消该团队参评国家级教学团队的资格。3.表格中所涉及的项目、奖励、教材,截止时间是2008年12月31日。4.如表格篇幅不够,可另附纸。5.各级单位意见务必加盖公章,否则推荐无效。2一、团队基本情况简介1.团队形成的历史悠久河南理工大学的前身是1909年由英国福公司投资兴建的焦作路矿学堂,具有近百年的办学历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和河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学校。早在建校之初,学校就设立矿务学门,培养采矿、冶金和铁路专门人才。电工、电子、电机“三电”课程是在原矿业类专门人才培养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经成为培养通用电气信息类工程高级人才的重要基地。近年来,面对飞速发展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及矿山自动化、信息化,“三电”基础课程作为电类工科的主要核心课程,秉承“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优良传统,坚持矿业人才培养特色,不断开拓创新,为促进河南省乃至全国现代化技术及煤炭工业的科技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三电”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已建成1个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电子工艺及精工”工程训练中心;1门“自动控制系统”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河南省精品课程;1个“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自动化”河南省特色专业;3个“电机与电器”等河南省重点学科;1个“直线电机及现代驱动技术”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1个河南省开放实验室;1个矿业电气与控制工程博士授权点,5个电机与电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等硕士授权点,具有电气工程、控制工程工程硕士授权领域。面向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21本科专业教学。主要讲授“电路”、“电子技术基础”、“电机学”及相关扩展课程“电机及拖动基础”、“自动控制系统”等课程。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加强基础、注重实践、不断创新、强化质量”的教学理念。团队成员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加强实验环境建设,强抓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和教学科研条件为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团队结构合理,富有合作和创新精神高资历教师:“三电”基础课程教学团队现有专职教学科研人员9人,其中包括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河南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工程培养对象1人,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河南省特聘教授1人,河南省优秀教师2人,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河南省“三育人”先进个人1人,河南省中青年骨干3教师3人,校级特聘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4人。“三电”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余发山教授:(1)国家级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设点负责人,2008;(2)国家级精品课程《自动控制系统》负责人,2008;(3)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2005;(4)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直线电机与现代驱动”负责人;(3)全国模范教师,2007;(4)河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三电基础课程实验教学),2009;(5)河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自动控制系统产、学、研基地建设),2004;(6)河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2001;(7)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8)河南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9)省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10)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2007;(11)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2007;(12)河南省“三育人”先进个人,2001;(13)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工作先进个人,2003;(14)获其他省、部级奖励9项;(15)中国计算机仿真机分会副理事长;(16)中国煤矿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三十多年来,余发山教授先后承担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省部级重点课题和大型企业委托的研究课题等50项。其中主持的“微机配料自动控制系统”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电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教改课题获河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获得其他省部级奖项9项,主编出版国家规划教材3部、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9篇。团队成员、博士生导师汪旭东教授。IEEE会员、国际COMPUMAG学会委员、中国直线电机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理工大学直线电机研究所所长,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电机与电器”河南省重点学科带头人,“直线电机与现代驱动”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带头人,曾在英国Sheffield大学从事博士后合作研究,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河南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工程培养对象。长期致力于电机理论、电机及驱动技术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4讲授了《电机学》、《直线电机理论》等课程,主持完成了河南省教育厅“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等教学教改课题多项。主持或作为主要参加人承担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基金、煤炭科学基金、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河南省重大攻关、河南省创新人才工程等项目27项及企业委托项目12项。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主持创建了我国首台永磁直线电机(PMLSM)驱动的重载垂直提升和水平运输试验系统,首次提出了用于研究PMLSM的“整体解析模型”和不同于传统分析方法的新见解,建立了永磁直线电机统一解析理论,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篇论文在芬兰Helsinki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Wisconsin大学、英国IEE总部和Sheffield大学、日本kobe大学、法国Lille大学等主办的IEEE、IEE国际会议上宣读。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EI收录13篇、ISTP收录8篇。团队成员王福忠教授。河南省高校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重点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术带头人。中国高等教育仪器科学及测控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煤炭学会资深会员,河南省自动化学会理事,焦作市电机工程学会常务理事。长期致力于电工理论、电气控制技术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电子技术》、《电气控制技术》等课程。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煤炭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火炬计划、河南省重点攻关纵向课题:“永磁直线同步电动机矿井提升系统的理论与控制研究”、“小波分析在供电设备的在线故障诊断中的应用研究”等研究课题23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原煤炭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国煤炭协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在《中国系统仿真学报》、《电工技术学报》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被EI、ISTP收录15篇。出版《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技术》、《实用电工材料手册》、《电梯电气控制技术》等教材和著作6部。团队成员上官璇峰教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获博士学位。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电机与电器”河南省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直线电机与现代驱动”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主持人之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国家级特色专业首席指导教师。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机工程学报》和《电工技术学报》审稿人。主要从事电磁装置的优化设计、磁场分析、建模仿真、运动控制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电机学》、《电机拖动基础》等课程。主持研发了空气压缩机驱动用复合次级管5型直线感应电动机、双边管型直线感应电动机、擦窗机驱动用磁性次级管型直线感应电动机、高温超导磁悬浮车驱动用平板型直线电机等。近5年,参与或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在一级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被EI收录8篇,出版教材、编著6部。团队成员董爱华教授。河南省高等学校“百名师风师德建设”先进个人,河南省电工技术学会常务理事。曾赴英国拉夫堡大学留学与合作研究;主要从事电路理论、电子技术、可编程控制器、传感器原理等方面的教学工作和检测技术、智能仪表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电路理论》、《电工电子技术》和《可编程序控制器》等课程。先后主持完成了“煤矿井下供电线路电气故障定位系统研究”、“大型商场电气火灾监测与快速准确报警系统的研究及实现”河南省基金等项目12项;“三电”基础课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科非电专业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研究等河南省教改项目8项;获得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教学科研成果一等奖3项;发表论文35篇,其中被EI收录6篇;出版规划教材3部,编著2部。团队成员郑征教授。国家级精品课程主持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巾帼建功标兵”、“三八红旗手”、“三育人”先进个人、“教育管理年”活动先进个人。长期致力于电力电子技术、电机拖动控制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电力电子技术》、《电机拖动控制》等课程。获河南省“自动控制系统三结合产学研基地建设”等教学成果一等、二等奖3项;“高压电网微机功率因数自动补偿技术研究”项目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2项。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了“变频调速设备及系统智能健康诊断技术的研究”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等项目4项,企业委托项目10项。发表论文25篇。出版《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系统》等规划教材3部,编著2部。团队成员艾永乐副教授。毕业于南非斯特兰堡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多相交流电机调速、近代交流调速、电力系统谐波治理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和电路理论、电子技术基础等三电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近5年,参与或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4项。在知名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5余篇,其中5篇被EI收录。出版教材2部。学历结构:团队成员9人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5人,在读博士2人。职称结构:有教授6人,副教授3人。6学缘结构:教师队伍中既有来自国外南非斯特兰堡大学、英国Sheffield大学的博士后、英国拉夫堡大学访问学者,又有来自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重点院所的高层次人才,主要成员学缘合理,外语水平好。年龄结构:教学团队的年龄结构合理,其中45岁及以下的中青年教师5人,占55%,45岁以上的教师4人,占45%。近年来,教学团队在年龄、学位、职称构成上得到了极大的优化,在老教师传帮带的影响下,团队各课程教学研究方向的教师团结协作、不断进取,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已经成为在国内外同行中具有较大影响的“三电”基础课程教学团队。3.团队建设成果显著近百年以来,“三电”基础课程教学团队依托电气工程、控制工程优势学科,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团队建设主要成果如下:1983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为硕士学位授权点;1997年,挂靠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99年,“控制工程”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工程硕士学位授权领域;1999年,获同等学历研究生申请硕士学位授权资格;2000年,“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被遴选为河南省重点学科;2001年,“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成为省级特聘教授设岗学科;2003年,“电机与电器”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电机与电器”专业被遴选为河南省重点学科;200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自设“矿业电气与控制工程”博士授权点;2005年,招收本专业方向博士研究生;2005年,“检测技术及自动化装置”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团队带头人被遴选为教育部自动化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2006年,“电工电子实验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7年,“电子工艺训练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工程训练中心;2007年,《自动控制系统》被评为河南省精品课程;72007年,“控制工程实验室”被遴选为河南省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