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教学设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春望》教学设计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及时代背景;熟读并背诵全诗。2、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人描写的情景,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习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这首诗是至德二年(757)三月杜甫困居长安时写的,为忧乱伤春之作。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领读。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3、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襄阳人。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著名作品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后人称其为“诗圣”,著有《杜工部集》。4、选自《杜工部集》。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虏,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5、学习生字:白头搔.更短(sāo)浑欲不胜簪.(zān)6、学生齐读并背诵这首诗。三、细读品味: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望中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树木苍苍。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是娱人之物,这里为什么会使诗人“溅泪”“惊心”?明确:这是因为作者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使诗人反而坠泪惊心。用反衬手法,更加突出忧国忧民、思念亲人的深沉感情。此句互文见义。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诗人这一年刚45岁,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四、合作探究:如何理解《春望》一诗中诗人当时的形象?明确:读了全诗,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中,目睹春花,耳闻马鸣,感伤国事,思念妻儿,潸然泪下。他希望战乱早日平息,他盼望得到妻儿的消息。他抓了抓那因忧伤而日渐稀少的白发,发现少得都有些插不住簪子了。一位思家恋国、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五、教师小结:这首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无处不表现出诗人忧国思家之情。诗人看到长安城破败的景象,想到连绵不断的战争,怎能不产生忧国忧民之情。诗人满头白发如霜雪,因焦虑忧思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作者并未直接陈述,而是用“愁白头,搔更短”形象地将抽象的感情表达出来。这首诗描写了被叛军占领的春城的破败景象,表达了作者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七、板书设计:春望翘首望景——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低头沉思——心念亲人、充溢离情。————感时恨别、忧国思家。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