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如何理解好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如何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这个主题是非常宏大的。大家都知道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正是李鸿章所说的3000年未有之大变局,当时的中国人所面对的那种巨变,不仅仅是地理视野或者历史视野的巨变,在某种意义上更是整个的文化事业和价值事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当时几代知识分子动用了不同的思想文化的资源去寻找中国救亡图存的道路。大家很熟悉,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从辛亥革命再到五四运动,为什么最终是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中国人民完成了这样的一个艰巨的历史任务?我想,有三个词,可以为我们寻找到答案。第一个词语,信念1917年8月23日,青年毛泽东给黎锦熙先生写了一封信。这封信主要谈论了他对当时中国时局的看法。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而不徒在显见之迹,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大源。今日变法,俱从枝节入手……枝节亦不可少,惟此等枝节,必有本源。”这个本源是什么?对毛泽东来说,哲学是伦理,是人心。所以后来他阅读了大量的哲学和伦理学的书籍,并且亲手誊抄了他的老师杨昌济先生翻译的7卷本的西洋伦理学史,还读了蔡元培先生翻译的《伦理学原理》,写下了万字的书评。后来在他的那篇被他的先生杨昌济打了满分的作文《心之力》当中,青年毛泽东这样写道,他说:“故吾辈任重而道远,若能立此大心,聚爱成行,则此荧荧之光必点通天之亮,星星之火必成燎原之势,翻天覆地,扭转乾坤。”我记得当时在读了这一段话的时候,我感觉到自己原来的那种困惑一下子就解开了。我想到后来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与当时各种各样的思潮互相激荡,相互竞争的情况之下,为什么最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土地上扎下根来?我想正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这种一以贯之的尚民的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理论那种普遍的情怀,在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道路的过程当中,形成了一种强劲的河流。所以大家想一想,我们去回顾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这一段历史,我们会发现她作为一个政党,在诞生之初就是一个觉醒的政党。她对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自觉,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够在青年毛泽东身上不仅仅看到传统中国湖湘学派的那种经世致用,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的精神,更可以看到中华古老的道德文化生命的意识,在青年毛泽东那种胸怀大抱负,心底有苍生的磅礴气势中形成了一种非常强劲的现代的气魄。所以我想正是由于这样的一种文脉上的相继相承,我在这里看到了中国共产党是有信念,它不仅仅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有着非常强大的组织性和纪律性的政党,它还是一个延续几千年的文脉,与我们的国家,与我们的传统,与我们的人民血肉相连的政党。所以在中华民族遭受艰难困苦的情况之下,她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中华文明复苏和觉醒的这种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第二个词语,信仰小时候,看课本,陕西最深的印象,就是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跟中国江南的名山秀水比起来,陕西的大地真的是太过干涸,也太过贫瘠了。但为什么就是这么一个如此干涸和贫瘠的土地能够成为孕育中国革命的圣地?后来,有机会到了延安。看了抗大的旧址,也到了杨家岭,也到了枣园,去到了一个个低矮的简陋的阴暗的窑洞当中,看到了那一盏小油灯。1939年3月底,在延安低矮的窑洞与如豆的灯光下,冼星海创作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不朽之作——《黄河大合唱》。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立即引发了巨大反响,并向全中国奏响了民族解放的战斗号角。大家回头可以重温一下。《黄河大合唱》正是在那个重要的关头,以奔腾不息的黄河,表达了中华民族那种不屈不挠的抗争与奋斗。那种不屈不挠的抗争与奋斗,就如同黄河之水一般。为什么延安是孕育中国革命的圣地,因为他内在的这种精神和信仰,我想信仰是一种跟人的内在的心灵紧密相关的东西,在无知无明的状态下,信仰的力量没有办法呈现出来,但是在艰难困苦、穷乏困顿之时,信仰的那种力量才能逐渐的显露出来,更能显示出其真正的分量。1944年,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写道:“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这样的一种令人震撼的解放的意识与人民的情怀,其实并没有随着时代的流逝发生任何一点磨损,我甚至觉得它在今天才更加凸显它那种深邃的内涵。一个人的价值,他的成就感、幸福感,并不必然依赖于外在的条件,个人的地位和他的物质经济的基础,而是更为深刻地跟他内在的精神追求紧密相关,而这种精神一定是超越了个人成败得失的普遍的人民情怀。所以,我们能深切地感觉到,中国共产党的信仰是坚定的。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意大利接受他们的众议长提问的时候,给出了一个答案,大家都很熟悉。当时习总书记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想从这样的一个答案当中就展现出来了总书记那样以身许国的信仰、责任、使命和担当。这是我跟大家讲的第二个词语。第三个词语,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的讲话当中所说的,他说历史没有终结,可能被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人民的判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国提供给各国的中国智慧。1989年,日裔美国学者福山发表了《历史的终结》一文,认为人类历史将终结于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制度。最近几十年来,资本主义世界愈演愈烈的贫富分化、金融危机,使得全球进入了一个极不稳定的阶段。而中国却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我记得当时在听完总书记的这段话的时候,我深深地感觉到中国共产党是充满信心的。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上的一个中国,但今天的中国也是一个走向现代化,面向西方的面向世界的中国。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不仅仅是充分地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还有为全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的模式,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的选择,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所以从总的方面来看,我们说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焕发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光辉,也给了我们坚强的信念。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引领了中国人民自由解放的革命征程,也给了我们坚实的信仰。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而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焕发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方向,同时也给了我坚定的信心。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