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内容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预防其违法犯罪应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点内容。对于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学校内青少年犯罪率有所提高,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也在不断变化,作案手段也多种多样,由单独作案为主向团伙作案发展等。探究原因,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有其自身的因素,也有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家庭等因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共同努力,共同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遏制严峻的未成年人犯罪的发展趋势。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成长,我国青少年教育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未成年人犯罪率在世界上一直是比较低的。但是,由于各种消极因素和不良环境的影响,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日渐突出,不仅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也给未成年人自身和家庭带来灾难和不幸。未成年人具有与成年人不同的特点,一方面他们生活在家庭里,其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极易受家庭成员的影响,另一方面他们生活在学校里,又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影响,同时他们又是社会的一员,极易受社会上各种现象的左右。因此家庭、学校、社会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三道防线,只有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共同参与,为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有效地作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一)、犯罪年龄低龄化。近年来,犯罪的高发期年龄在18岁左右,其中以14-16岁少年犯罪更为突出,并呈现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据对上海青少年犯罪情况统计,14-16岁的少年犯已占未成年人犯罪的64.2%,尤其是刚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14岁孩子竟占了其中的15.1%。如果算上违法情节轻微,或因年纪太小不以犯罪论处的,则犯罪的始发年龄更小,有的11岁、12岁就开始有劣迹,有的13岁、14岁就进行犯罪活动,甚至参与重特大犯罪活动。据报道,目前我国黑社会犯罪团伙外围成员已出现中学生。另外,在校生犯罪有增多势头,有的学生逃学、辍学、离家出走,流浪到社会后以盗窃、抢劫为生。(二)、犯罪类型多元化。过去未成年人犯罪,大多以盗窃活动为主。而目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类型越来越多,对社会的危害越来越大。如抢劫、强奸、杀人等严重刑事暴力性犯罪迅速增加,贩毒、虚开增值税发票、介绍容留他人卖淫、绑架勒索等罪名,在未成年人犯罪中也占有一定比例。其中,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犯罪比例为最高,约占四分之三。未成年人实施侵财犯罪表现出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受好奇、刺激等诱惑所为。二是为了吃喝玩乐。(三)、犯罪手段成人化。过去未成年人犯罪一般具有突发性、偶发性的特点,而当前未成年人犯罪大都有预谋,作案前经过精心策划和充分准备,作案后及时毁灭罪证,破坏现场,扰乱警方视线。这些从报刊影视上学到的反侦查手段被频频使用,使得未成年人犯罪具有了明显的成人化、智能化特征。(四)、犯罪成员团伙化。由于青少年生性喜欢结伴而行,团伙作案成为其主要犯罪形式,在某些省市已高达70%以上。有些地方甚至出现带有“黑帮”、“黑社会”性质的有组织共同犯罪,团伙内部有“老大”、“老二”、“老三”等,有自己的纪律,有活动地点和活动习惯,作案有明确的分工。其中,校园黑帮在未成年人黑帮中占很大比例。在一些大、中学校出现了诸如“虎头帮”、“神鹰会”、“青龙帮”等黑帮。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未成年人犯罪特点的多样性,是由其复杂原因造成的。探究其原因,有其自身的因素、也有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家庭等因素。(一)未成年人自身的原因1.猎奇心理和消极心理未成年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由于受自身年龄和社会阅历的限制都有着不成熟的特点,既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求知欲,但由于自身社会阅览浅,辨别是非能力差,对事物本身正确的判断力,在缺乏良性诱导的情况下,就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随心所欲,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另外,有的未成年人在好奇的心理驱使下寻求刺激,从一些影视剧中对吸毒,抢劫等恶行不假思索盲目进行模仿,许多未成年人在犯罪前无视自己的经济条件,经常出入高档娱乐场所,以抽好烟,喝名酒,穿高档服装,以吃喝玩乐为最大追求,以高消费显示自己的派头。一旦手头拮据,不肯通过正当的途径来获取自己应得的报酬,妄想不劳而获,于是便实施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在不切实际的欲望驱使下,缺乏正确的生活目的,扭曲人生价值标准,为了达到个人享受的目的,他们便千方百计地用不正当的方式去弄钱,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2.盲从和从众心理从哲学上讲自然人采取从众行为是为获得安全感,这是人的一种自然向往和能动适应群体生活的社会属性,即聚群性。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未成年人团伙性犯罪,就是基于未成年人同龄群体内相同的情感和相似的需要。共同犯罪中,部分未成年人并没有认识自己的所作所为,只是随其他成员盲目从事、人云亦云,认为自己若不为朋友两肋插刀就是不合群、不仗义,会被其他未成年人看不起,这些人在主观上没有明确的犯罪动机,是一种不假思索的盲从行为。3.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未成年人涉世不深,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定型,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最关键阶段,也是逆反心理强烈的时期,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易表面化、感性化。在多元思维并存和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下,不能正确看待社会中的一些不良现象,从而造成对社会不满,甚至是仇视。有的未成年人对家长的“棍棒教育”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歧视成绩差学生的做法不堪忍受,产生了强烈的对立情绪,有时可能为了一点小的起因就会导致他们采取暴力手段进行反抗。4.无视法律,法制观念淡薄未成年犯一般文化程度较低,在他们头脑中几乎全无法律的意识,在行动中我行我素,做事不计后果。未成年人社会阅历浅、涉世不深、思想单纯、辨别能力差,一旦交上品行较差的朋友,就会是非不辨,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5.自暴自弃的心理犯罪前科的存在,将会对未成年人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或者不利的法律后果,会导致其在民事和行政等方面的资格或权利受到限制或剥夺。有犯罪污点的未成年人受到社会的歧视,被社会贴上无形的“犯罪人”标签后,这些曾误入歧途的未成年人在社会的“有色眼睛”下极易产生自卑和消极心理,很可能“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难以再次融入社会的正常生活。严重妨碍了他们自我改造,重新做人的进程,从而再一次走入犯罪的歧途。(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学校教育原因1.义务教育不公平使部分未成年人未能受到良好教育义务教育目前仍不尽人意,大部分农村可用于义务教育的资源仍然匮乏,一些城市义务教育的投资增幅还低于经济增幅,不少农村学校和城市非重点学校的硬件建设严重不足、骨干教师流失、教学环境差。部分出身于普通市民、下岗工人和农民家庭的未成年人在这些学校未能受到与社会进程同步的良好教育,导致他们文化素质低、是非观念差、法律意识淡薄。2.课业负担沉重使部分未成年人预埋心理失衡隐患应试教育的压力使学生课业负担沉重。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随意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为保优而将差生拒之门外,使得部分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憎恨学校,仇视社会,甚至参与违法犯罪活动。3.学校教育不当使部分学生被迫辍学一些本应由学校承担的责任被推给家长,或者放任自流。极个别学校为了保全学校荣誉,竟然对稍有错误的学生简单勒令退学,开除等方式将其推向社会。这些未成年人心理承受能力极弱,有的学生一旦觉得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往往会产生报复社会的念头,甚至向犯罪迈出危险的一步。4.学校管理不善,使部分学生染上恶习一些学校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能进行及时的帮教处理,导致问题沉积,校风不正,甚至产生违法犯罪团伙。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少数教师忘记了为人师表的宗旨,利欲熏心,向家长索要财物,暗示家长向其送礼等现象层出不穷,学生不能满足其欲望时则遭受歧视;少数教师对违纪学生缺乏耐心的说服教育,施用体罚和变相体罚手段,致使学生畏惧,逃学,流入社会违法犯罪。5.部分学校德育与法制教育的不力以及对心理健康的忽视,容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学校淡化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养。由于在教育观念上片面强调智育的重要性,有些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有也是流于形式。法制教育效果不佳。绝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开设法制教育课,仅仅依靠一年两次或一次的法制教育大会,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不能收到较佳的效果,导致学生法制观念淡薄,没有形成守法的习惯。青春期性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滞后。目前,多数学校的青春期性教育仍是空白,而未成年人的青春期基本上是在学校度过的。在他们对性的认识处于朦胧时期,学校不能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部分学生把探索的目光投向了色情网站及淫秽音像制品等,加之学校教育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答和引导,反而更加严重。由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成熟不同步,以及道德法制观念的淡薄,在外界的刺激下,加上这部分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往往会出现越轨行为,甚至很可能走向极端,通过暴力等方式宣泄出来,造成暴力、强奸等犯罪。三、社会预防社会预防,就是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都来关心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为未成年人德智体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精神食粮,排除各种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污染”。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进行社会预防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保护性预防。要为未成年人广开学路,国家应当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充分满足未成年人的学习要求,使他们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要为达到就业年龄的未成年人广开就业门路,使所有离开学校、进入社会、达到就业年龄的未成年人都有工作做;要为未成年人开展文化、体育、科技活动创造条件,使他们把时间、精力、注意力都集中到正当有益的活动上来。(二)、限制性预防。限制性预防措施是指对有害于未成年人的某些行为作出限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国家采取适当措施,对未成年人的某些行为作出必要的限制,如禁止中小学生和未成年人吸烟、酗酒、赌博,禁止携带管制刀具,禁止未成年人进入不宜进入的场所,禁止未成年人观看、传抄、翻印色情、淫秽读物、音像制品等。另一方面是限制社会上从事有害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如严禁任何单位或者个人编印、制作、贩卖、出租、传播反动、淫秽、荒诞的书刊、画册、录音带、录象带,取缔低级下流的出版物,禁止某些有害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电影、电视和其他文艺节目的放映和演出,禁止任何人在公共场所有伤风败俗的行为或者举动,禁止父母或者继父母遗弃子女,禁止在中小学附近开办营业性歌舞厅、电子游戏厅以及其它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场所,以未成年人为主要对象的出版物不得有渲染暴力、色情、赌博、恐怖活动或者其它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替其它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毒害未成年人的读物、音像制品或者电子出版物等。(三)、控制性措施。控制性措施就是对有劣迹、处在犯罪边缘的、有犯罪嫌疑或者重新犯罪可能的未成年人,以及解除劳教、少管的未成年人,由当地公安部门、基层组织、学校、工作单位成立帮教组织,在家长的配合下,给予帮教,促其改过;对某些有违法行为或者轻微犯罪行为的学生,送工读学校;对参与团伙违法犯罪的,经教育改造已经转化,又受坏人引诱、威胁,本人无力摆脱,要求给予保护的,公安机关、街道、单位、学校应采取必要措施,予以保护。四、建立学校和教育部门的屏障学校是未成年人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应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防线。(一).建立心理咨询室当前,许多学校一味的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应该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教师,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上的困惑,使他们能健康地成长。(二).切实减轻未成年人的课业负担,让学习成为愉快的过程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不再把升学率作为学校的唯一目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多组织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兴趣,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可以避免学生因课业压力过重而诱发心理问题,出现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