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彻斯特城市规划历史1.曼彻斯特重要历史事件2.1801年曼彻斯特总体规划(工业革命前期)3.1850年曼彻斯特总体规划(工业革命中期)4.1930年曼彻斯特总体规划(工业革命后期)5.2007年曼彻斯特总体规划(后期)6.曼彻斯特城中心重建曼彻斯特重要历史事件•79年罗马军队定居曼彻斯特,建立要塞城堡•6世纪末盎格鲁·撒克逊人定居曼彻斯特•1301年曼彻斯特成为英格兰建制镇•14世纪法兰德斯的羊毛和亚麻纺织工人定居曼彻斯特,开创了最早的纺织工业•1729年建立棉花交易所,标志曼彻斯特成为棉纺织中心•1830年曼彻斯特—利物浦铁路通车•1889年曼彻斯特成为建制市•1940年德国发动了“圣诞闪电战”,曼彻斯特市中心严重破坏•1976年阿黛尔中心开幕•1996年爱尔兰共和军恐怖炸弹袭击1801年曼彻斯特总体规划曼彻斯特工业革命前期,城市快速展,19世纪初人口达到70000人。随着罗奇代尔运河建成,曼彻斯特主要运输通道全部完成。因此我们选择1801年的曼彻斯特地图作为曼彻斯特工业革命前期研究地图。城市叙事空间研究定义:城市叙事空间研究,是一种研究城市空间的方法理论,主要是以叙事理论角度切入,去考察城市空间,叙事理论丰富了城市空间研究的文化视角。研究的理论理论:1.叙事理论2.城市意象理论(凯文.林奇)3.城市故事论研究方法:mapping法(千层饼法)1801年曼彻斯特城市空间叙事要素分布图1.曼彻斯特工业革命刚开始2.人工要素多以教堂为主3.城市空间叙事要素量为19个4.占出现总量的15%可视域结构研究•来源:可视分析一定程度上是从景观学中继承而来的。先是由Gibson提出空间感知的生态学理论,其中有可视域的概念。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的分析方法中多次提到了视觉关系和视觉范围•在城市叙事空间中定义可视域:是城市的叙事要素能被观察者明确感知或体验的有效范围,在此范围内,此要素对于城市空间形象起着重要的甚至是领导性的作用,超出此范围,此要素则难以被看见或感知,从而对城市空间形象的作用减小。1801年曼彻斯特可视域结构分析1.没有大量商业建筑出现2.主要建筑以教堂为主3.城市几条主要运河已建成4.两纵两横,五大三小1801年曼彻斯特城市可视域结构图1.可视域特征以宗教功能为主2.工业革命以前欧洲中世纪时期罗马教廷势力3.资本主义开始兴起4.主要文化活动还是以宗教为主1850年曼彻斯特总体规划1.19世纪中叶曼彻斯特拥有全国棉纺织工业的四分之一2.从旧集镇发展为英国的大城市和全世界的棉纺工业之都3.作为曼彻斯特工业革命中期研究地图1850年曼彻斯特城市空间叙事要素分布1.工业革命进行期2.城市出现了皇家交易所等商业设施3.城市出现了维多利亚火车站等重要交通设施4.城市快速发展,部分建筑被拆除5.此时期出现的城市空间叙事要素为20个,占出现总量的17%1850年曼彻斯特可视域结构分析1.可视域形成了两个明显的核心2.大量商业建筑开始出现3.教堂建筑在减少4.曼彻斯特主要的铁路交通系统已形成1850年曼彻斯特城市可视域结构图1.“一纵两横,三大五小”2.可视域呈集中的特征3.皇家交易所、谷物交易所等商业建筑在城市主要轴线附近建设完成4.商业文化可视域开始出现,与宗教可视域共同形成了曼彻斯特在此历史时期的主要可视域。曼彻斯特可视域结构变化分析•我们将相邻的两个时期的城市可视域结构进行叠加分析,通过不同颜色的比较,我们能够很清楚的看到城市在这段时期内可视域的变化及其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由于受各种历史因素的影响,城市空间在不断变化,体现在可视域上也一个动态的而不是一个静态的研究过程,mapping分析法所要表达的就是通过叠加,反映各个时期可视域的动态变化。1801-1850年曼彻斯特可视域结构变化1.“两横两纵”的均衡结构变成了“两横一纵”的非均衡结构2.可视域核由原来的四周均衡布置变成沿丁斯盖特街这条主要纵轴集中布置3.商业建筑的建设4.宗教建筑的拆除5.铁路的发展,城市形态向四周扩张6.城市的基本范围已经确定下来1930年曼彻斯特总体规划20世纪初开始后,曼彻斯特的棉纺工业开始衰退。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曼彻斯特的工业设施遭到纳粹德国的严重轰炸和破坏。因此选择1930年的曼彻斯特地图作为曼彻斯特工业革命后期研究地图。1930年曼彻斯特城市空间叙事要素分布•曼彻斯特工业到达末期•城市空间叙事要素为29个,占出现总量的23%1930年曼彻斯特可视域结构分析1工业革命后期2.可视域分布的更加集中3.大量文化建筑、艺术中心等开始出现4.商业建筑也有所增加5.市政厅的建成使之成为了曼彻斯特又一个城市可视域中心6.政府街成为了新的一条主要干道1930年曼彻斯特城市可视域结构图1.城市不断发展,形成了新的可视域核心2.城市功能更加完善3.宗教功能进一步减弱4.商业功能进一步增强5.艺术文化功能成为了城市新增的主要可视域1850-1930年曼彻斯特可视域结构变化1.曼彻斯特经历了城市发展由盛到衰的阶段2.城市格局没有很大的变化3.由于工业革命发展,可视域进一步增加4.城市主要发展轴线没有很大改变5.教堂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小,商业中心、行政中心、交通中心成为了曼彻斯特新的可视域核心2007年曼彻斯特总体规划现代时期,我们选择曼彻斯特2007年地图作为曼彻斯特研究地图1850年曼彻斯特城市空间叙事要素分布•现在,曼彻斯特众多名胜古迹得以保留的同时,新建和改造了许多地区和建筑,此时期所出现的城市空间叙事要素为57个,占出现总量的45%•从1801—2007年空间趋势要素的分布情况来看,要素出现的多少与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基本呈直接对应关系。这充分说明,城市空间叙事要素的情况能体现曼彻斯特的发展状况。2007年曼彻斯特可视域结构分析1.二次世界大战,城市遭到严重破坏2.战后,曼彻斯特政府积极对建筑进行修缮3.以前一些重要可视域仍然存在4.城市可视域急速增长5.城市发展的转型,大量商业建筑出现2007年曼彻斯特城市可视域结构图1.“三纵三横,四大四小”2.宗教功能已经退出了曼彻斯特的历史舞台3.商业功能成为了曼彻斯特的主导4.曼彻斯特可视域呈现多角度发展1930-2007年曼彻斯特可视域结构变化1.曼彻斯特经历了痛苦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工业结构为主的产业结构变为以商业金融业为主,创意产业服务业为辅的产业结构2.因城市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可视域逐渐连为一体,形成了新的可视域3.可视域结构的变化与曼彻斯特城市发展历史相吻合曼彻斯特可视域叠加结构分析依据各个历史时期所叠加的可视域灰度,就可以确定各个可视域对于曼彻斯特城市空间的重要程度。一个区域上分布的可视域灰度高,就证明有更多的可视域在此区域进行更多次数的叠加。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分析出曼彻斯特城市可视域历时性的结构与特征曼彻斯特可视域叠加结构分析在曼彻斯特城市发展的整个历史中,其宏观可视区域明显的分为了两个部分,一个是以曼彻斯特大教堂、圣安妮教堂、阿黛尔购物中心形成的以购物为主,宗教为辅的组团,另一个是以市政厅、会展中心、圣约翰花园圣及彼得广场形成的以行政办公为主,商业及休闲功能为辅的组团曼彻斯特微观可视域可视叠加灰度情况,以及我们以上对曼彻斯特四个历史时期可视域结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曼彻斯特历史性可视域结构可以概括为三纵三横,七主五辅曼彻斯特市中心重建1.背景:1996年6月15日,一枚炸弹在曼彻斯特市中心爆炸,造成了220人重伤及巨大的经济社会损失,炸弹袭击破坏了大量建筑并造成了中心区经济的动荡,约4.9万平方米的零售卖场和5.7万平方米的办公区被毁2.总体规划:易道公司环境化商业化可操作化寻求设计上的完美3.挑战:如何保持曼彻斯特重建后地区首府的活力与实力4.策略:零售业中心地位的恢复和增强城市经济基础的激励和多样化交通系统整合发展创建高质量的城市中心建造一个鲜活的城市创造独一无二的千禧地5.建筑:历史建筑(谷物交易市场等)市中心建筑(阿黛尔购物中心等)恢复修复和改造6.公共领域:广场公园教堂等爆炸破坏前1996年城市中心爆炸破坏后2002年城市中心方案模型开放空间步行网络创造了新的连结点,整合商业、居住文化娱乐等多种城市功能,提高民众生活质量,赋予该区域生机和活力。曼彻斯特市中心最终平面鸟瞰交易所广场总规划创建了从废墟连接至圣安妮广场和教堂的步行通道Piccadilly大街街心花园改造Piccadilly大街街心花园夜景观人性的空间新建筑与周围建筑融合参考文献[l].张楠,城市故事论—一种后现代城市设计的构建性思维[J],城市发展研究,2004,(05)[2].张楠,刘乃芳,石国栋,叙事空间设计解读[J],城市发展研究,2009,(09)[3].申丹,叙事学研究在中国与西方[J],外国文学研究,2005,(04)[4].傅修延,叙事学勃兴与中国叙事传统[J],江西社会科学,2000,(10)[5].龙迪勇,空间叙事学:叙事学研究的新领域[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54[6].龙迪勇,叙事学研究的空间转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6,(10)[7].张楠,童淑媛.“场域状态”在后都市化城市建设中的体现[J],中外建筑,2005,(5)[8].王欣,时间主题的空间形式:福克纳叙事的空间解读[J],外国文学研究2007,(05)[9].龙迪勇,空间形式:现代小说的叙事结构[J],思想战线2005,06[10].申丹,叙事结构与认知过程—认知叙事学评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09)参考文献[11].申丹,解构主义在美国—评J.希利斯·米勒的“线条意象”[J].,外国文学评论,2001,(02)[12].SusanLarson.ShiftingmodemidentitiesinMadrid,5recenturbanPlanning,architectureandnarrative[J].Cities,Volume20,Issue6,December2003,Pages395一402.[13].龙迪勇,空间问题的凸显与空间叙事学的兴起[l],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2008(11),65[14].吴文薇,寻求中西叙事理论的对话与沟通—关于建构中国当代叙事学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2)[15].雅各布斯J.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金衡山译[M],北京译林出版社,1988[16].弗朗西斯D.K.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17].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精神.[M],中国编译出版社,1998[18].张斌,城市广场的叙事解读[J],新建筑,2006,(3)[19].董建溉,中国城市建设史[M].同济大学出版社,1987,9.[20].齐康,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