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诗歌赏析之表现手法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之表现手法古代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古诗词表达技巧3.表达方式1.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托物言志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设问用典顶真对比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比兴,抑扬,联想,衬托(正、反衬)、象征描写类抒情类间接抒情2.修辞方法动静,虚实,烘托正侧面,白描,细节描写,渲染【命题揭秘】从广义上来讲,表现手法是指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只要是诗歌为更好地表现主旨而采用的艺术手法,都可归为这一范畴,包括衬托、象征、比兴、渲染、烘托、用典,也包括以小见大、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欲扬先抑等。高考对于“鉴赏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的考查形式:1.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3、本诗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诗人的情感的?4.本诗在前两句实写的基础上,后两句又采用了怎样的写法?5.请赏析诗中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手法的运用及艺术效果。【答题步骤】第一步: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说明诗中是如何使用这种表现手法的。第三步: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1.衬托利用其它一些近似或对立的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事物更加性格突出,形象鲜明。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的是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的是反衬。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几种表现手法【示例1】(2012·福建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望江南[宋]李纲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注】①玉花:喻雪花。“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答案:①“箬笠”、“蓑衣”运用借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语言简洁,画面简约。②“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③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④“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2.渲染“渲染”一般是对景物环境多作正面的描写,以渲染…氛围(营造意境),突出形象,烘托情感。•江畔独步寻花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小路上花团锦簇,长满花朵的枝条被压得低垂下来,花瓣之上是流连忘返的彩蝶,它们围绕着花枝翩翩起舞。诗人极力渲染明丽欢快、生机勃勃的氛围,烘托诗人在春天暂时安居在浣花溪草堂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夜归·周密(宋)夜深归客依筇行,冷鳞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猾,竹窗斜漏补衣灯。诗人以”冷鳞萤.村店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还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问刘十九·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诗的前三句,诗人尽情渲染:自己新酿造出的米酒,微呈黄绿色,面上还有一些悬浮物细小如蚁;那酒正放在红泥抹的小火炉上温着;这时天快黑了,看来要下雪了。经过这一番渲染,最后一句发问也就水到渠成:我想饮酒取暖,你能陪我喝一杯吗?•【例2】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青玉案贺铸•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词的下阕“试问闲愁都几许”,却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来作答,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赏析。答案①用比喻修辞手法,将无形的闲愁变有形,将抽象的闲愁变形象,变无可捉摸为有形有质,显示了高超的艺术表现力。②用渲染的表现手法,词人紧扣季节,用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来渲染迷蒙清冷的氛围,烘托闲愁之浓,之深。3、烘托:与渲染不同,烘托多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要突出的事物更加鲜明。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描写的是周围环境的寂静,说明听众完全沉浸在动人的艺术境界中,从侧面烘托了音乐的美妙动人(2013·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饲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没有正面描写梅花的形色味香或精神品质的,只是写到了它怒放的环境以及诗人围绕它的活动及内心感受。首联中的“江边”,颈联中的“雪”“夜”“明月”,尾联中的“日暮”“鸦”,属于环境描写,用以上意象去暗写梅花,可见运用的是烘托手法。在冰封的江岸,几树梅花在凛冽的寒风中绽放了;雪花飞舞,积在枝头,哪里能分清白雪和白梅呢?雪霁天晴,月光朗照,白梅该是何等的清幽美丽,惹人爱怜,使诗人魂牵梦绕。对着梅花,浮想联翩,日暮时分寒鸦归巢,诗人才独自回家,而无人欣赏的梅花又该是何等的孤独落寞。同时我们注意到本诗以写诗人的举动层层渲染,去表现诗人对梅花的复杂感情,全诗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情感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烘托、渲染,2分,简要分析3分。)•衬托、渲染、烘托的区别•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写两面,但是是为了突出其中一面)•2、渲染:通过(环境)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从正面着笔。•3、烘托:通过(景物)环境描写来烘托心情。从侧面着笔。(只写侧面一面)•渲染和烘托:都是为了使描写的对象更鲜明,更突出,但二者着眼点不同:前者从正面着笔,由此言此;后者从侧面用墨,由此烘“托”彼。•烘托和衬托:“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衬托”是用类似的、相关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烘托,也是衬托,只不过烘托不是一般的衬托,它还要用气氛的渲染来加重衬托的力度,也就是说,烘托侧重于指气氛的衬托.•4.象征(托物言志)•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或事理,从而收到含而不露的艺术效果。•柳•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清人冯浩评论此诗“有神无迹”的象征手法高妙无比,请简析其作用。柳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象征:先写春日之柳,碧绿的柳枝,同舞女一道翩翩起舞。下面两句却陡然一转,回到眼前的秋柳,景象完全相反,斜阳照着柳枝,秋蝉贴在树上哀鸣,一派萧杀、凄凉的环境。句句咏物,而又句句写人,抒发对稀疏衰落的秋柳的悲叹之情。而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叹身世的生动写照。借咏柳自伤迟暮、壮志难酬。对比: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5.比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诗人以汹涌澎湃的黄河之水起兴,极言黄河发源地的高远,又以“不复回”比喻人的生命也像水一样流逝了,再不会回来,极言岁月易逝;“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是由写景转入写人世,夸张地写出了人生的短促。6、虚实结合•诗中的实: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可以通过各种感官捕捉到的部分•诗中的虚:看不见摸不着,虚象是诗人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诗词里的虚可以分以下四类: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3.设想的未来之境。4.从对方的角度写的景或事。•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已逝之景之境。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从对方的角度写的景或事•有评语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也表述为:主客倒置,转换角度,联想想象从对方起笔生情落笔对方:借助想像虚拟意境想像是虚写的常用方法之一,它有一定的现实依据,却又①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②能扩大诗词的容量。••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梦境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设想未来之景•怎样解析虚实相生的诗词鉴赏题呢?•答题时的一般层次是:①指出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②指出实写是什么,虚写什么;③分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丰富诗歌的意象,开拓诗歌的意境,表达丰富的情感。)【注意】效果上,未涉及的不必写出来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