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理论学思践悟助力岗位实践讨论5篇【参阅】此篇优质文档“理论学思践悟助力岗位实践讨论5篇”由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理论学思践悟助力岗位实践讨论1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魂各位老师、同学们:今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时代意义、历史意义。按照中央、省市委部署要求和学校党委总体安排,今天,我结合平时的学习思考和工作实践,给大家讲一堂思政课,与大家共同学习、共同提高。我要讲的主题是: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魂。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总书记多次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经济学家威廉·鲍莫尔构建了一个两部门增长模型:增长部门和停滞部门。通过实验,他发现经济增长最终由生产率最难提升的停滞部门决定。后人把这一现象叫做“鲍莫尔病”。我们可以从“鲍莫尔病”的经济学分析中可以引申出一个启2/27示:经济发展有多好,不取决于我们在好的方面做得有多好,而取决于我们在不好的方面能否真正提升。同样,真正制约我们发展的,不是我们的优点长处,而是那些难以改变的痼疾和弱点;真正制约我们学习进步的,不是那些我们擅长且做得好的学科,而是那些必需但又难以改进的弱科。个体必须置于更高标准的观照之中,才会不断地走上自我超越之路。未来领军人的标准,就要求我们要时刻专注自我,刷新自我,不断发现更好的自我。所以,难以改变而又必须改变的,我们非得化大力气改变不可,像不良的学习习惯、低效的学习方法、消极的学习态度、失衡的学习科目等难以改变的顽疾,如果不改变,会压低我们的高度,拖累我们的超越,从而制约我们的成长,毁坏我们的未来。理论学思践悟助力岗位实践讨论2一个理论的提出是有他的现实依据的。理论来自于实践,同时也指导实践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分析我们国家的具体情况后,根据我们国家的具体国情提出来的。其现实依据在于: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3/2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越来越完善,国民生产总值不断增加。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一个强大的经济体,在世界经济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政治: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在世界各大问题上都有不可忽视的话语权。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政治地位也在不断上升。军事:中国的军事实力也在不断增强。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繁华的背后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会阻碍我们继续前进的步伐。这些问题是多方面的,存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A、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B、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C、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D、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适应4/27E、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F、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好了,我们的社会才有可能继续稳步的发展下去,健康的发展下去。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当今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在如此快的发展之下,我们有更多的发展机遇,但是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这些挑战,既有来自我们国家本身的,也有很多国际社会的。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影响和平和发展的因素也越来越多。世界局势不是很稳定,地区冲突不断,我们也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压力。为了增强我们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的能力,我们就必须首先把国内的事情办好,通过和谐社会建设,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这也是我们集中全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进中国特色5/27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十六大以来,中央做了一系列的工作。例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三大历史任务: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第2篇:思政课讲稿1第七讲中国共产党的建设6/27丁俊萍第七讲中国共产党的建设。这部分基本要求也是跟大纲中三个小节的内容是基本一致的。第一节是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党的建设理论。我们讲党的建设理论,讲马克思主义政党,强调执政党建设,不是讲一般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我们教学大纲没有把老祖宗的话都写一遍,没有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那里说起,我们讲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建设理论主要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形成的,可能更多的是改革开放以后形成或丰富和发展的。毛泽东讲执政党建设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对于阶级敌人进行战斗的朝气蓬勃的先锋队组织,总起来说还是革命党的思维,跟现在的建党目标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建设理论,主要是了解改革开放以后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问题的回答。第二节要把握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纲从四个考验和四个危险来突出它的重要性、紧迫性。第三节主要是介绍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目标任务。党的建设科学化是一个非常热的词汇,也是一个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它应该达到什么目标,有哪些任务,应该有个了解。这个专题的特点是什么,它在整个教学大纲中的地位是什么?我是这么理解的,这一讲的特点从内容上来看,要求我们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的五大建设的关系,来看它的地位。因为大纲的第二讲到第六讲讲了五大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接着讲党的建设,7/27党的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导论部分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问题已经涉及到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问题了,第一讲国情这一块是讲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第八讲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间五讲是五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的五大建设和党的建设什么关系?应当说,党是关键,是根本的政治保证。要从这个角度来认识党的建设这一讲在大纲中的地位。从形式上来看,这一讲也讲一个方面的建设,也是个专题,不是像导论那样具有整体性,它和五大建设在阐述形式上有基本一致的地方。这里面仍然有一节是概述——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建设的概述。前面我们有中国经济建设概述、政治建设概述、文化概述等,这是一样的,阐述形式基本一致。为什么说基本一致?就是说它也有不一致的地方,比如前面的几讲都有关于概念方面的一个目,比如经济和经济建设、政治与政治观、文化与文化建设等,第七讲没有一个小目专讲政党方面的概念,原来是有的,但是经过权衡把它拿下来了。拿下来有多种考虑,因为它跟五大建设毕竟不能完全并列,毕竟有所不同。因为中国共产党建设这样一个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相关联的,它并不仅仅和中间某一个建设相关联。但是它也是专题,根据整体在先、专题为主的课程讲授要求,它属于专题为主的范围。这个专题主要内容讲什么呢?我自己理解,它就讲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全称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为什么要讲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因为它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8/27联系在一起。中国共产党凭什么领导?为什么要领导?所以要讲党的产生,党的性质,党的地位,党的领导的主要内容,以及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接着就是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建设,这里面涉及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建设的基本点,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及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我觉得讲这一讲的时候可能会涉及三组概念,尽管我们教材没有,但是我们讲课中可能会涉及到。比如当代世界政党与各国政治生活的关系,政党本身的概念,马克思主义政党等。政党这么多类别,按主义划分,按地域划分,按规模划分,按政治主张或者组织形式,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划分。用意识形态划分,用指导思想划分,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第二组概念讲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是不完全一样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肩负着领导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使命。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又是一组概念。第三组概念就是政党建设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建设等。我们讲一个政党要生存发展就要进行政党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建设,这些概念要引出来。我们大纲当中用了一段话,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高度重视和加强自身建设,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9/27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里请注意,在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今天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两个论断紧密结合在一起,与当代中国的主题结合在一起,当代中国的主题是和中国共产党联系在一起的,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加强党的建设。还有“七一讲话”中用的结论,讲课中会涉及到,“七一讲话”中说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的发展进步,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中国共产党。我们为什么会讲到中国共产党?就是因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紧密相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要坚持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必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这样就切入到中国共产党的建设这里面来了,就把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呼应起来了。我们大纲里有一个目专讲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领导地位,用的话很短,几十个字,这几十个字不能小看,包含很多内容,第一是讲党是怎么形成的,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第二是从性质上来说,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关于先锋队的问题我们在本科教材已经讲了,研究生思政课可以在本科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性的阐述,怎么理解两个先锋队及其相互关系;第三,讲党的地位,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10/27心。所以这几十个字讲了三层意思。然后大纲用一段文字具体展开,党的领导地位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凭什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为什么不是别的党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怎么来的?我们说“两个选择”,这两个选择可以展开讲。包括我们前面提到的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境遇,以及我们各种政治力量的探索和实践,都凸显了这“两个选择”。还要讲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并逐渐巩固起来的。我们强调它怎么形成的,比如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那时候国统区人民也是拥护蒋介石的。那时沦陷区人民“想中央、盼中央”,这个中央显然还不是共产党中央,而是国民党中央。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怎么确立的?可以展开阐述。苏东丧失执政地位,社会主义国家改变性质,这都表明共产党领导地位不是天然巩固的。党的领导地位的巩固也是一个长期过程,我们党的领导地位也是逐步巩固的,并且需要继续巩固,不是一劳永逸的。后面有一段比较多的文字讲到党的领导的主要内容,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这在中共十三大之后讲得比较多,对这个问题研究也是很成熟的。大纲对此写得较具体,这里就不展开了。接着讲第二个目,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建设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