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市街道界面设计研究——以天津市入市道路为例陈旭侯勇军【摘要】街道是展示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街道设计是城市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街道设计会涉及到街道空间的尺度,城市天际线,建筑色彩的调和等专项设计。本文以天津市中心城区几条入市口形象道路项目的周边地块的城市设计为例,探讨如何形成良好的街道界面及打造不同街道特色。【关键词】街道设计;城市设计;街道空间尺度;街道界面1.项目背景按照天津市领导的指示,为进一步提升主要入市口地区的城市功能与环境品质,市规划局会同国土房管局组织市规划院、市建院、市勘察院开展了入市道路周边地区城市设计工作。在全市范围内选取了25条道路周边进行城市设计。这25条道路周边城市设计项目在2011年11月07日正式启动。其中,现状条件较好的一条为友谊南路和已编制详细城市设计的一条为解放南路。入市口项目的工作是基于天津市城市形象的长远考虑提出的。在2012年06月24日时,第一批六条主要入市道路的规划成果初步完成。入市口道路周边地块城市设计的工作是随着城市的发展与扩张中产生的,很多道路在城市中作为原先的门户地区而向外扩张,使得原先主要承担对外交通职能的道路,更肩负起城市形象和内部服务的双重使命。本文主要探讨了针对入市口沿街城市设计的关注重点及设计方法。2.沿街城市设计各条通往中心城区的入市道路分别位于城市的不同功能区域,使得在定义每一条入市道路的城市设计中,对街道个性和特色的设计成为本次设计的重点。如何不同街道在设计中满足临近区域的特色并保持个性的独立,又能与全市整体的精神面貌相协调成为本次设计的难点。在设计过程中,有三个方面的内容是我们重点考量并统筹设计的:纵深地块的设计、沿街天际线的设计和街道个性的塑造。2.1纵深地块的设计界面,限定了某一空间或领域。对街道而言,街道的界面包括了沿街地块的所形成的街道界面和街道内部地块所形成的背景界面。而对街道纵深地块的设计是首先把街道的沿街界面和内部界面都当做一个空间进行考虑和布局。其次,在城市设计中,街道设计应当成为是强有力的控制工具,因为街道两侧的地块对城市形象至关重要,这些入市口处的道路在城市的演进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所以不应采用采用传统的开发管理模式,也就是说单纯的控制各项容积率指标等因素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是我们进行这次入市口设计的重要性,一个良好街道界面的形成,不仅仅是单纯一层沿街表皮的开发可以控制的。良好天际线的形成有赖于街道两侧相邻地块的深度开发。以京津路为例,图1和图2显示了在龙门道节点,沿街道的表层开发和相邻地块的深度开发的对比,可以看出,在后版方案中街道的围合感更好,这是通过设置沿街一层界面作为多层的商业界面达到的。在设计中,将街道界面不是单纯的沿街第一层建筑的简单围合,而是有赖于所有18度~45度视线张角范围内的建筑对街道界面的围合。这其中可能会涉及到2层到4层建筑界面。在对道路两侧的高度控制中,我们也参考了对河流两侧控制的硬性规定,例如,在《天津市中心城区主要河流、公园及历史保护区周边建筑高度控制导则》中第十二条规定:“沿河流绿化控制线或道路红线外侧允许建设的50米用地的范围,做为河流两侧高度控制区,需要进行建筑高度控制。”在进行入市口城市设计中,我们对沿街两侧重要的地块都从新设计和调整了高度,涉及到沿街的一线建筑,二线建筑,甚至更深层的建筑,以塑造出良好的街道界面感。也就是沿街道50m以内的多层建筑群,沿街道50m~100m范围内的高层建筑,和离开街道100m以外的背景建筑群。这样的做法也细分了通常城市设计中,所提到到的街道构成比例和街道尺度。街道的比例和尺度通常为18~45度的视线角度和D/H的0.5~2的比值范围。例如,在天津市的三边控制导则的第十三条规定:在河流两侧高度控制区内的建设项目,应按照建筑檐口高度与河流对岸河堤外坡角的距离H:L=1:3的关系(河流对岸河堤外坡角的视线角度为18°)确定建筑檐口高度。而在本次设计中,我们将已经分成不同沿街深度的建筑群组,分别进行角度和高度的控制。例如,在第一层建筑(沿街50m以内的建设项目),设计为六层(24m)左右的高度,第二层建筑(沿街50m~100m以内的项目)根据道路宽度确定建筑的高度。同时,在高度控制的原则上也遵循了整体性和完整性原则、相邻地区整体过渡原则、现实性和重点性突出的原则。这都为精细化设计城市街道界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2天际线设计2.2.1沿街方向天际线起伏与层次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一书中写道:“轮廓线是纯粹精神的制造。它需要建筑师用形式的排列组合,实现了一个纯粹的精神创造的程式。”在街道界面的设计中,由于街道属于线性空间,线性空间不仅是统一连续的,而且具有方向性,所以,在设计上我们分别从入市方向和出市方向两个方向进行设计,避免了只有单向的良好界面,营造地段的空间节奏感。根据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在城市设计中,我们应对整个道路空间的布局设置良好的节点,以期获得行进方向的引导和良好的识别性。在图1和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道路的尽端我们设置了标志性的高层,这样的设计使得线性空间的尽端有目的物或吸引人的内容,这样的空间就更容易感动人。在本次入市口的城市设计中,同时也参考了研究了著名街道的两侧界面和空间,例如,日本的浅草寺前的商业街是东京的名胜,在25米宽的街道两旁并列着商店,在长约300米的道路尽端有观音堂,使得游人一下子有了逛的终点,街道空间也因此而生气勃勃;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建筑设计上,进行了高点和特点的再设计,让街道界面的每一个点(每一栋建筑)都活跃、有特色,但是这些点并没有过分突出的个性,这些点又相互呼应,使得这一系列的点串接成线。具体表现形式为,相似或相近的材质选择,有收分变化建筑顶部处理的呼应等。2.2.2宏观层面天际线界定通过对空间尺度高度的分布研究,将入市口天际线的设计分为宏观与微观层面。首先在宏观上,要定义街道的属性,是城市内中心还是片区的中心,是交通性的街道还是生活型的街道,两侧地块是商务办公为主还是生活休闲为主,是保护传统建筑,还是开发作CBD,还是保护自然的原生态,这些定义不仅仅对于城市天际线的控制,更对于城市个性的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本次设计中,复康路定义为天津南站方向的门户型道路,而京津路则定义为通往北京的重要通道。这使得复康路在靠近南站的地区更呈现出CBD的天际线趋势,而在京津路的设计上会更注重,均匀连续的天际线处理。在整条道路的设计中,更加注重开合有度的另一方面就是要处理好建筑与建筑之间的主次关系。在天际线中高度突出的往往成为视觉上的重点,因此高层建筑都竞相攀升,期望成为人们的焦点。但是高度无限制的发展可能会打破原有的城市建筑之间的协调,破坏已有的天际线,因此许多城市都制定了控制建筑高度的法规。从图2中可以看出,对于高点的设置,在沿道路3km左右的长度范围内,只设置了一个。其他的建筑都是通过自身的特色和细节的调节,而不是高度,对道路加以丰富。2.2.3微观层面建筑细节对天际线的影响在微观上,对建筑细节的设计也进行了把握,例如图2中,利用一些相对顶部有收分的建筑就很好的调节了整条街道个性。同时,又通过屋顶的造型,锯齿形、尖塔、竖线条等独特的造型,又很好的吸引了人们的注意,丰富了街道的界面。比如在低层的建筑上使用高窗框,角塔等变化塑造沿街优美的轮廓线。最后,建筑学的基本构成,比例、尺度、对比、韵律、均衡等,在建筑群天际线的塑造中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图2中可以看出,沿街第二层界面的设计是开合有度的,这是指连续在街道两侧的建筑并不是满满的插建在街道两侧,而是在街口的地方放松了建筑的密度,这样开合有序的空间节奏,收放有度的空间感受,消除了人的视觉疲劳和单调。图1120420版龙门道节点图2-120620版龙门道节点2.3街道的个性2.3.1街道的色彩设计入市口街道设计项目经历了数轮的调整和修改,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强调每一条入市街道的个性和特点,使得从不同来向的人群感受到不同的城市文化氛围,同时对每条入市街道个性的塑造加强了城市方位的识别感。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民族的地域文化逐渐失去其显著的特色,这也是本次入市口设计中最大的挑战,如何体现每条道路的特色是设计中的重点研究问题。欧洲开展城市色彩规划从1850年开始,实施建设的城市是意大利的都灵市,法国巴黎的城市色彩为奶酪色与深灰色,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为咖啡色、酒红色、棕橙色等。街道的特色可以着重考量两方面内容,理性的街道特色和感性的街道特色。第一,感性的街道特色可以理解为,街道是人的街道,人的行为活动塑造了街道的特色,例如美食街,古玩街,都是由于人类的商业活动而形成的街道特色;第二,理性的街道特色可以理解为,街道特色的构成可以根据街道的物理特性,材料,颜色,建筑风格等确定。这也是这次设计的重点,着重通过街道的理性界定街道的个性。影响城市街道色彩景观的因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1)由感性的街道特色所引申出的--人们的审美意识,它支配着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2)由理性的街道特色所引申出的——以材料为中心的物质条件,它制约着城市色彩景观的再现与实施。灵活运用色彩的对比、色彩的调和、色彩设计与使用颜色的面积关系、色彩调和与视觉生理平衡等,是寻求城市色彩景观的统一和对比的原则。吴良墉提出:一个良好的城市并不是建筑物、构筑物的堆积,它要有舒适、宜人的环境。良好的色彩景观是提升街道环境的重要因素。街道景观主色调的确定,除了符合现代市民的心理之外,需要对城市的“根”文化加以深入研究,从传统文化中提取具有典型意义的色彩形象加以强化。例如说,沈阳市的城市色彩受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较深,在特定的传统风貌区初步形成了以灰色和暖色调为主的色彩体系。而天津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尤其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居于重要地位。作为北方最早的开放城市,加上地处首都门户和濒临渤海的优越位置,天津成为中国汲取世界近代文明最理想的窗口。因此,在此次入市口周边地块城市设计时候,我们更强调和突出有天津近代感的设计。以京津路为例,在入市口的节点上,以天津小洋楼为设计原型,着重塑造欧式风情同时结合入市口部地方特色,在建筑色彩的选取上以红顶暖黄墙面为特色(见图3)。同时,为了延续城市文脉,街道的色彩选取也应尽量选取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作品作为色彩提取的对象。例如天津市四大民间艺术“泥人张彩塑”“魏记风筝”“杨柳青年画”“刻砖刘砖雕”。再者,根据城市中建筑色彩的心理评价,选取京津路的色彩为暖黄色系的外檐墙面,给与入市的人群以生机活力的城市形象。而西青路多以居住建筑为主,选取了暖灰色的建筑外檐,这比黄色更使人感到和谐和舒适,同时也体现了街道的居住属性。2.3.2街道空间的设计B·鲁道夫斯基(BernadRudofsky)在《人的街道》一书中指出:街道是母体,是城市的房间,是丰沃的土壤,也是孕育的温床。其生存能力就像人依靠人性一样,依靠于周围的建筑。完整的街道是协调的空间。无论是非洲的卡斯巴(Kasbah)那样密室似的住房,还是威尼斯的纤细的大理石宫殿,他们所构成的街道都主要靠周边建筑的的连续性和韵律。街道正是由于沿着他有建筑才称其为街道,摩天楼加空地不可能是城市。简·雅各布(JaneJacobs)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曾说道: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从城市设计的角度看,街道设计首先要以人为本,人的步行、尺度、交流和其他户外活动都体现了人的生理需求。比如在街道开放空间设计中,应形成网络系统,和绿化系统相结合,提高人们使用公共场所的机会,吸引人们参与公共活动,这样做也提高了街道的活力。图3中可以看出,在街道设计中,可以加入一些独立的要素用于塑造供人活动的空间,例如,各种道路的过街设施将人们引入到沿街的商业中,景观植栽的围合成的街道小空间使得人们更愿意驻足逗留。另外,人行道铺装的选择和地方材料的运用也体现了对天津历史文脉的尊重。此外,优秀的城市街道往往通过其界面的精心组织,对传统特色的保护,从而塑造出独特个性,为人们提供一个共同回忆的基础。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