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资料,供您参考工程地质学实习报告范文实用5篇【前言导读】由三一刀客最美丽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工程地质学实习报告范文实用5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呢!工程地质学实习报告1一。前言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我们对工程地质与土力学有了深刻的认识与了解,掌握了关于工程地质与土力学中的基本知识,但是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情况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为了更好点的认识地质现象,加深对其了解,我们10级土木工程专业在三月五号在张老师的带领下开始我们的地质实习。二、地质实习的目的3、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4、用地质罗盘测量实地测量岩层的产状(走向、倾向、倾角)5、掌握褶皱的基本知识和判断背斜、向斜的能力6、现场认识断层、岩层,背斜、向斜等地质现象三、实习要求分成10人一组的小组,每人测量5组走向和倾角的数据,然后将数据统计起来分别绘出走向和倾角的玫瑰图。注意观察和分析岩层以及溶洞的形成条件、发育情况和分布规律。四、实习的主要内容抄指导书五、实习安排⑴工程地质实习动员大会时间:2013年3月4日15点地点:广西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小礼堂⑵第一天行程时间:2013年3月5日8点地点:广西大学——峙村——沿路褶曲——伊岭岩——甲泉⑶第二天行程时间:2013年3月6日8点地点:广西大学——昆仑关⑷实习总结时间:2013年3月7日至3月29日六、地理位置和交通本次实习的地区位于南宁市北部与南宁市武鸣县南部一带。共有三条观测路线:第一条观察线是参观静力载荷试验与钻探;第二个实习点是南宁市北郊的峙村河水库;最后一条路线是沿南宁至伊岭岩公路,沿线共有三个地质观察点。七、实习区地形、气候以及水文情况1.南宁盆地位于右江与左江汇合口以东,至四塘东面的三精编资料,供您参考叉岭;北部以高峰岭山脚为界,向南至邕江南岸;南部自西向东以七波林场双鸡铃—七波坳—五象岭一线以北为界。西北和北部为高峰岭和昆仑关丘陵,东部有名山丘陵,南部为七波丘陵,形成以南宁为中心的广大河谷地地貌。在构造上,南宁盆地属于断裂凹陷盆地,在燕山运动已经形成,自白垩纪末至第三纪期间,地势底下,成为一个内湖盆沉积环境,沉积了白垩系和第三系的地层。第四系新构造运动地势间歇上升形成了盆地的数级阶地。测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于亚热带疾风气候,光热丰富,夏热东干,夏长冬短,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全年平均气温在,年均降雨量1300毫米岭2.武鸣盆地位于广西中部,纬度较低,约北纬23度15分,高程为100—200米,中间低,四周高,利于地下水聚集。伊岭岩位于武鸣县境内,峰林谷地,其孤峰平原为岩溶地貌,盆地南为高峰岭,东北方向为大明山,是北回归线上著名山脉。3.高峰—昆仑关昆仑关为低山丘陵地貌,延伸方向同南宁盆地,均为NE60’,高程在100-500m。昆仑关的岩石类型是细粒黑云母花岗岩,风化是花岗岩地段比较突出的一个不良地质现象。八、实习过程第一天:2013年3月4日我们期待已久的《工程地质学》的实习今天正式开始了,大家的心情都无比的高兴和激动。一来学习了那么久的理论知识,我们终于有机会可以将之应用与实践,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锻炼的好机会,另外通过一个星期的实习我们可以慢慢进入学习的状态,不至于一开学不适应而找不到学习的状态陷入被动。今天早上各组的组长到学院领会了我们实习所需要的罗盘。下午我们进行实习动员。首先易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一下本次实习的具体内容和时间安排并向我们介绍了一些与工地安全的知识让大家对实习充满了期待。最后老师还向我们讲解了认识报告的相关内容。晚上我在网上和图书馆搜集有关我们将要进行的野外实习的有关资料,主要是关于我们明天将要去的的岩石和地形地貌的有关资料。今天虽然没有进行野外和课外的具体实习,但通过搜集资料和老师的有关勘察报告的讲解,我仍然感觉收获颇多第二天:2013年3月5日上午实习地点:峙村河水库早上我们在北区食堂前面的食堂集合后就坐车集体出发了。行使了大约半个小时之后,我们到达了进入峙村的路口,由于进入水库的道路过于狭窄,开不进车,所以我们只能步行进去我们进入了峙村。走了大概五分钟之后,我们在一座像是被劈开的山(如图)前停下。张老师介绍说,这座山的岩层是褶曲。褶曲是褶皱构造中的一个弯曲。褶曲按照基本形态又分为背斜和向斜。这座山是背斜褶曲。褶皱构造的形成是由于组成地壳的岩层受到应力的强烈作用,使岩层形成一系列波状弯曲而未丧失其连续性的构造。褶曲有核部、翼、轴面、轴及枢精编资料,供您参考纽等几个部分组成。核部是褶曲的中间部分;翼位于核部的两侧,向不同方向倾斜的部分;轴面是从褶曲顶平分两翼的面,轴面在客观上并不存在,而是为了标定褶曲方位及产状而划分的一个假想面,其可以是一个简单的平面,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曲面,其可以是直立的、倾斜的或平卧的;轴是轴面与水平面地交线,其方位表示褶曲的方位;枢纽是轴面与褶曲同一岩层层面的交线,其可以是水平的、倾斜的或波状起伏的。接下来我们的任务是统计这些岩层的产状。岩层的产状是指岩层在空间的位置。其有三要素:走向、倾向和倾角。走向是指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位角,表示岩层在空间延伸的方向。倾角是指垂直走向顺倾向面向下引出一条直线,此直线在水平面地投影的方位角,其表示岩层在空间的倾斜方向。倾角是指岩层层面与水平面所夹的锐角,其表示岩层在空间倾向角度的大小。由于走向和倾角只是相差90度,所以我们只用地质罗盘仪测量岩层的走向和倾角。老师讲解了罗盘仪的使用方法和注意要点之后,我们就开始分小组测量岩层的走向和倾角。测量走向时,是罗盘仪的长边紧贴岩层层面,将罗盘仪放平,圆水准泡居中,读指南针或指北针所示的方位角(选定其中一个),就是岩层的走向。测量倾角时,需将罗盘仪横着竖起来,使长边与岩层的走向垂直,紧贴岩层层面,等倾斜器的水准泡居中后,读悬垂所示的角度。每人读五组数据,然后将一个小组的数据(即100组数据)统计起来,分别绘成走向和倾角玫瑰图。测量完走向和倾角之后,我们继续往前走,看到了峙村河水库的大坝,老师接着给我们介绍了大坝的一些情况。大坝是非溢流浆砌石重力坝,右坝肩段为折线布置,折角为156度55分,现状坝顶长度为121米,坝顶宽度为米;最大坝高为米,坝顶高程为米,放浪墙顶高程为米。内坡面自上而下设计为4级,采用2个坡度,高程米为垂直段,高程米,坡比为1:。外坡面自上而下设计为3级,采用3个坡度,高程米为垂直段,高程米段坡比为1:,高程米坡比为1:,在高程米及米各处有一马道。宽度为米及1米,基建面高程米。水库正常蓄水位为148m,设计洪水位为米,校核洪水位为米,相应下游水位为米。峙村河水库是一个小型水库。水库可以用于防洪蓄洪,用于供水、发电、养殖等,但是水库也容易增加库区地质灾害的发生,造成库区泥沙淤积,影响水库附近地区气候变化,导致下游水质恶化、土地的土壤盐碱化等生态弊端。大坝坝址的选择要需相当的慎重,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大坝要建立在比较狭窄的河谷段。从成本方面来讲,在狭窄的地段建坝,大坝的长度变短了,大坝的修筑工程成本就低了,也就是说:以最小的工程成本得到最大的库容,得到最大的收益。2、从地质上讲,建筑大坝特别要考虑的问题的是地下岩石的岩性。从工程的坚固性讲,大坝要建立在岩性坚固的地区。岩石坚固,大坝的根基也就稳固了,溃坝的机率也就有一定程精编资料,供您参考度上降低了。另一方面,要考虑岩石的透水性问题,选择透水性差的地区,比如泥岩、页岩、砂岩地区,水库才可以真正起到蓄水作用。3、从地质构造方面来讲,水库不可建立在断层之上。断层是地壳岩层因受力达到一定强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构造。断层的长度随着时间变化很大,两盘之间的位移量也有很大的变化。水库建立在断层的倾斜岩层上,当横面有水渗透时就慢慢形成滑动面,水库极容易发生移动,有可能发生严重的灾害。在断层上,岩石往往支离破碎,易被风化侵蚀,库坝也就容易发生渗漏问题了。参观完峙村河水库后,我们就原路返回,在回去的路上,还可以看到许多的植物根劈岩石的现象(如图)。这种植物根劈岩石的现象又称为根劈作用。根劈作用是指在风化作用中,生物的机械化作用主要发生在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中,生长在岩石裂隙中的植物,随着根系不断地长大,对裂隙壁产生挤压扩大,从而引起岩石破坏。根劈作用只是使岩石发生了物理作用,并没有发生化学作用。介绍完根劈作用后,我们就上车了,行使了十几分钟后,我们在路边停了下来,映入眼前的是很明显的褶曲带(如图)。下车后老师讲我们讲解了褶曲构造对工程建筑的影响,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褶曲核部岩层由于受水平挤压作用,产生许多裂隙,直接影响到岩体完整性和强度高低,在石灰岩地区还往往使岩溶较为发育,所以在核部布置各种建筑工程,如路桥、坝址、隧道等,必须注意防治岩层的坍落、漏水及涌水问题。(2)在褶曲翼部布置建筑工程时,如果开挖边坡的走向近于平行岩层走向,且边坡倾向与岩层倾向一致,边坡坡角大于岩层倾角,则容易造成顺层滑动现象。如果开挖边坡的走向与岩层走向的夹角在40o以上,两者走向一致,且边坡倾向与岩层倾向相反或者两者倾向相同,但岩层倾角更大,则对开挖边坡的稳定较有利。(3)对于隧道等深埋地下工程,一般应布置在褶皱的翼部,因为隧道通过均一岩层有利稳定,而背斜顶部岩层受张力作用可能塌落。向斜核部是蓄水较丰富的地段参观完后,我们继续前往下一个地点伊岭岩。伊岭岩位于武鸣盆地,武鸣盆地位于广西中部,纬度较低,约北纬23度15分。该区处在广西“山”字型构造西翼南段与东西向构造交汇的地方,基本是西北—东南走向的复式向斜。其轴部由三迭系组成,翼部顺序出露二迭系至泥盆系。其中下三迭统的一部分、下二迭统、石炭系和上泥盆统为碳酸盐岩,约占地层总厚度该区断裂较发育,以北北西—北西走向断裂最发育,其次是北东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断裂。区内主要河流有东北流入盆地的香山河与北西流入的西门江,相汇后称武鸣河,向西流出盆地。武鸣盆地内岩溶发育,南部个西南部环绕着较大面积的丛聚峰林与疏力峰林洼地,盆地为孤峰平原,代表从幼年到精编资料,供您参考老年期的几个岩溶发育阶段。岩溶地下水通道也较发育,形成如甲泉和干旱地下河等。在进入溶洞之前张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岩溶现象的形成,促使岩溶现象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可溶性岩石、丰富且流动的水资源和侵蚀性二氧化碳。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层是先决条件,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碳酸氢成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当这种水在地下深处有一定压力时,溶解更甚。灰岩中的钙被水溶解带走,经过几十万、百万年甚至上千万年的沉积钙化,石灰岩地表就会形成溶沟、溶槽,地下就会形成空洞。当这种含钙的水,在流动中失去压力,或成份发生变化,钙有一部分会以石灰岩的堆积物形态沉淀下来,由于免受自然外力的破坏,便形成了石钟乳、石笋、石柱等自然景观。溶洞的形成不仅有溶蚀作用,还有沉析作用。在石灰崖区从地上面流入地下的水,大多已溶解有一定量的碳酸钙,但当其到达溶洞时由于环境中温度、压力的变化,会使水中含有的二氧化碳被释放出来。于是水对碳酸钙的溶解力降低,使本来溶解在水中的碳酸钙结晶析出。此外,滴落到溶洞中的水有时也会因蒸发而使在洞顶的碳酸钙晶体向下生长,便成为钟乳石;若滴在洞底再凝结出来,向上生长便形成石笋;钟乳石和石笋在生长中逐渐衔接成为一体,就是石柱。按其发育演化,岩溶可分出以下6种。我们在公园里看到的是其中两种:一类是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另一类是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在导游的指领下我们继续前进,岩洞内石笋、石柱、石幔、石花自成形象,惟妙惟肖,在洞中游览,宛如置身仙境,美不胜收。伊岭岩风景区的壮乡风情非常精彩,受当地民风民俗和壮族文化的熏陶,伊岭岩风景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看完伊岭岩,我们来到了甲泉。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集中地表出露,是地下含水层或含水通道呈点状出露地表的地下水涌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