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43个世界粮食日缅怀袁隆平院士心得与粮食安全专题党课讲稿:强化思想引领牢记国之大者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两篇文】2023年第43个世界粮食日缅怀袁隆平院士心得今年10月16日是第43个世界粮食日,端起饭碗,不禁想起袁隆平院士,他虽然已经离开我们2年多,但每每在网上看到他老人家以前的图片、视频,总感觉他从未离去,仿佛就在我们身边。袁隆平院士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年轻干部当向袁隆平院士学习,坚定信念,增强本领,造福人民,争做一粒利党利国利民的“好种子”。“一”心为公,拧紧信念阀门,校正信仰志向“导航仪”。袁隆平院士生前说:“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他也用一生,为这句话写下了注脚。古人说:“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要在政治上向高看,把增强理想信念作为终身课题,常学常新常坚守,常修常炼常提升,锻造终身“对党忠诚、矢志不渝”的政治品质,做到信一辈子、守一辈子;要自觉服从组织安排,不推辞不抱怨,用实际行动回馈党组织选择。要在工作上向上看,把执行第一嵌入工作全链条,心无旁鹫抓落实,锚定“唯旗是夺勇争一流”目标,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要满怀激情、积极主动,在事业发展大潮中尽情展示个人所长,实现个人价值。要在生活上向下看,经常对标革命先烈和先进典型,大力传承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不贪图物质享受,不沉溺争名夺利,以实干实绩证明自己。“一”马当先,练就过硬本领,增强干事创业“动力源”。2019年,袁隆平获得“共和国効章”。捧着沉甸甸的章,他觉得自己“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他经常对学生说,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干部干部,干字当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时代呼唤着我们,人民期待着我们,唯有矢志不渝、笃行不怠,方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年轻干部生逢盛世,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年轻人就要有年轻人的样子。要有想干的主动,主动涵养归零心态,从过去的荣誉簿上站起来,把事业当作一种价值追求,学习当作一种日常习惯,主动钻研新任务新要求,创新思考新办法新对策,在真学真信、学思践悟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细照笃行、知行合一中练就过硬本领。要有肯干的劲头,要把执行第一嵌入工作全链条,心无旁鹫抓落实,锚定“唯旗是夺勇争一流”目标,凡事向最高标准看齐,不被困难所吓倒,不被诱惑所俘获,争做一流干部,争创一流业绩。要有会干的智慧,要善于从上级政策中把握趋势,从先进地区借鉴经验,从群众身上汲取智慧,从实践中总结方法,创新性开展工作。“一”尘不染,守住廉洁底线,扎紧规范用权“铁笼子”。“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是袁隆平的一个梦想,如今杂交水稻已经在亚洲、非洲、美洲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推广种植。“袁隆平院士为推进粮食安全、消除贫困、造福民生做出了杰出贡献!”联合国如此评价他。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纪律规矩既是最大的约束,也是最好的保护。要高悬纪律之剑,以诚惶诚恐的敬畏感、如履薄冰的责任感、如坐针毡的危机感对待手中权力,经常对照党章党纪党规检视自身,不抱非分之想,不越雷池半步。要长修自律之课,牢记“清廉是福、贫欲是涡”,勤撐“思想尘”、多思“贫欲害”、常破“心中贼”,清楚该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以内无妄思保证外无妄动。要筑牢道德之堤,自觉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从小事小节上做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秉公办事、不徇私情,树立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良好形象。经常对标革命先烈和先进典型,大力传承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不贪图物质享受,不沉溺争名夺利,守住为政之本。要保持为民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牢记为民服务宗旨,时刻把群众的生活冷暖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多为群众办一些实事好事,争当为民造福的“贴心人”。2023年粮食安全专题党课讲稿7630字文:强化思想引领牢记国之大者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同志们: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两个大局”,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发展之路。在这一进程中,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提出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要求,组成了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这一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一、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要论述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粮食安全思想,又在经验总结和顺势研判中,推进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从学理上探讨这一重要论述所蕴含的理论基因和实践基础,有助于深化对这一重要论述的认识。(一)对马克思主义粮食安全思想的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历来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在众多著作中不乏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并从多重维度论述粮食安全对人类生存、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为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要论述的形成与发展奠定重要理论基石。其一,从粮食的基础性作用出发,分析粮食之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性地位。马克思指出,“最文明的民族也同最不发达的未开化民族一样,必须先保证自己有食物,然后才能去照顾其他事情”,并在《资本论》中进一步强调:“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首要的条件。”列宁高度重视粮食的基础性地位,在众多著作中多次强调“粮食问题是一切问题的基础”,如在《关于粮食税的报告》中指出:“我们没有别的基础,没有别的源泉,如果不把大量的粮食储备集中在国家手里,那就根本谈不到恢复大工业。”其二,从粮食对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地位展开论述。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粮食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条件,保障粮食供给对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马克思曾在《粮价上涨——霍乱——罢工——海员中的运动》中描述当时欧洲因为粮食短缺造成粮价上涨,继而引发社会不安的情景:“比利时和法国小麦和黑麦价格不断上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面包价格腾贵,已引起严重不安。”。恩格斯在致马克思的信中也提到,“当生产过剩只限于工业时,这只是问题的一半,而当它涉及农业,而且把热带和温带都包括在内的时候,事情就大了”。其三,从粮食生产的生态、技术等角度论述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条件。马克思认为,“耕作的最初影响是有益的,由于砍伐树木等等,最后会使土地荒芜”。“资本主义农业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马克思在肯定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对其所带来的农业生态破坏,最终影响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进行批判。不仅如此,马克思在对粮食生产进行细致考究的过程中,也对实现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技术条件进行论述,指出“一切现代方法,如灌溉、排水、蒸汽犁、化学处理等等,应当在农业中广泛采用”。因此,在对粮食安全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粮食安全思想。所提出的一系列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断与马克思主义粮食安全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二)对中国共产党关于保障粮食安全经验的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粮食安全,不同历史时期,结合不同的时代任务,制定实施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方针政策,并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关于保障粮食安全的思想理论,为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要论述的形成与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国内外各种因素叠加影响,我国粮食出现供求不平衡的状况。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提出“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在保障粮食供应、推动农业发展、增加粮食储备等方面进行探索,如在生产领域,通过开荒种粮、兴修水利、推广种植技术等办法,保证粮食生产;在流通领域,实行粮食大调运、统购统销和粮食储备等办法,缓解粮食供应不平衡问题;在消费领域,注重节约用粮,切切实实计划用粮。这些政策举措,促进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初步建立。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具体国情进一步深化保障粮食安全工作的探索,包括加强农业科学技术运用、重视农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拓宽粮食供应渠道等举措,有力推动我国粮食安全工作走向新阶段。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出发,强调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并从粮食自给自足、特殊战略商品、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等方面对粮食生产作出重要指示,为改革开放新形势下保障粮食安全明确了方向。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新时期粮食生产面临的新情况,积极探索保障粮食安全的新方法,如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加强农业科技储备和技术推广等政策,推动粮食安全工作取得新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保障粮食安全上所积累的宝贵经验,牢牢守住粮食安全这一底线,把端稳捧牢中国版碗作为立足点和着眼点,深刻回答了“新时代谁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如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粮食安全的目标何在”等重大理论问题。(三)对当前世情国情粮情的顺势研判受百年变局、世纪疫情及气候变化等因素交织影响,全球粮食供应体系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增加,粮食安全问题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要论述基于对世情、国情、粮情的顺势研判,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粮食安全道路作出了深刻阐释。一方面,对当前全球粮食安全面临多重挑战形势研判。近年来,导致粮食不安全的不利因素增多,如疫情蔓延引起的粮食可供性减少,极端气候增加导致的全球粮食减产,局部冲突带来的粮食价格、生产和贸易波动性加大。立足世界发展大势,针对粮食减产、损失和浪费等问题提出中国倡议,呼吁世界各国携手应对全球粮食危机;阐述中国主张,积极与世界各国开展粮食领域的合作。另一方面,对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新形势进行深入分析。近年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稳产保供,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中长期来看,随着粮食需求刚性增长、消费结构升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我国粮食供给面临新情况新挑战,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依然处于紧平衡态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各地考察调研,洞悉我国粮情,对粮食安全问题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在考察调研中反复强调“确保粮食安全的弦要始终绷得很紧很紧”,并围绕种子安全、耕地保护、技术攻关、防灾减灾等方面,深入分析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新问题和新矛盾,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二、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要论述逻辑严密、意蕴深邃,包含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定位、科学理念、制度保障及携手合作等方面的内容,形成了系统完备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理论体系,为新时代推进粮食安全工作提供行动指南。(一)战略定位:中国饭碗装中国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高度强调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作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重要指示。端稳中国饭碗,事关当前和长远,这一重要指示为新时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明确了战略定位和主攻方向。一是端稳中国饭碗,关键在“人农民是我国从事粮食生产的关键主体,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离不开亿万农民的辛勤耕耘。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没有人,没有劳动力,粮食安全谈不上,现代农业谈不上,一切都谈不上”,并围绕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创新生产经营方式、培养新型农民队伍等方面作出重要指示,致力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二是端稳中国饭碗,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是端稳中国饭碗的重要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耕地保护工作,推动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在保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