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工具人文2005.7主讲:陈振总新课标新课程使技术性和工具性同根共生,和谐统一信息素养新课程标准学生信息素养表现: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2000指导纲要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VS人文素养“水中之盐”-食之有味,寻之无迹把语文拿来和信息技术一起说:语文和信息技术一样,都需要大量阅读,只不过信息技术需要的是大量阅读帖子语文和信息技术一样,都可以用来表达,只不过语文叫写作,信息技术叫灌水!1.教学设计中的内容处理(新课程内容处理的一些原则、方法)2.教学设计中的方法处理(新课程教学方法处理)3.反思:举例分析,说明特点,反思我们课堂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一、内容处理信息文化内涵信息技术教育区别于计算机教育,其中一个特点就是突出信息技术的大众信息文化本体作用,把技术作为一种面向公众的信息文化,不再局限于技术的开发。概念、工具软件的作用文本的作用图像等其它媒体的作用文本加工教学内容也需要有两个层次:1.从传统的文字个人处理工具向信息技术处理工具的转变,即大众工具化的应用:作文、研究报告、论文、网上交流诸如此类的文档类书写、组织与发布。(基本处理)2.从传统的文字产品处理工具向信息技术工具的转变,即相对专业化的应用:板报、标语、文字艺术品、桌面轻印刷。(结构化、图形化、版式美化)总之,文字加工技术是基于我们日常的生活需求而发展的。IT在改变的是我们在文字方面的行为方式,,影响了思维的方式,所以在这里要强调“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文化意义”。这一点,是与计算机技术教育完全不同。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的我们却要对图象、动画等对象始终保持两个清晰的认识:第一,图象原本是为了描述主题,这仍然是它的主要使命。例如,我们用刻在龟壳上的甲骨文图象可以向人们展示甲骨文,让人们清楚甲骨文的真实面貌。即使需要图象加工,其目的也不能离开这个功能目标。无论是通过调整色调、对比度让质量差的图象更清晰,还是用动感模糊技术让清晰的图象变得朦胧起来,这都是为了说明一个主题,如果更换成其他的图象即使怎么加工也不能或不易表达主题。第二,图象的内容不起主要作用,仅仅是用来装饰,以增强主题的表达。例如,学生们在办板报时在边角加上一只小狗或者一只小猫,是狗是猫这与板报内容可以毫不相干。只是因为有了这些图象作修饰,可以让人读文字的时候不再感觉到枯燥,给读者提供了很舒适的信息环境。2.内容组织的提升内容组织方式的提升,是为了搞升信息素养的内涵。一方面,是对信息文化提升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对技术教育落实的需要。毕竟是本质仍然是技术课,是针对信息的技术。技术落脚在何处,这在内容组织如何需要重视。技术技能素养内容的组织•内容处理中注意的几个原则1.以信息需求为主导,把技术与知识作为支撑2.以过程与方法为主线,把讲授与练习作为辅助二、方法的提升在重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更重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方法的多样化先进方法的相对性不要认定一个模式套用,要任务驱动全都是任务驱动,是不是任务硬向这方面拉、靠、套。想冻结主题教学,原因在于我们使用方法的教条。前期的模式套用是必要的。但教学方法需要的是实事求是,多样化,讲求灵活性。2.任务驱动(走向)技术任务技能点、技术点情景(主题)任务虚拟的故事,类似应用题真实任务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3.问题解决(环节)问题解决的必要性:长期以来,学生学习了信息技术却不会应用于实践,掌握了计算机软件却不知道用来做什么,学习与实践的脱节;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练,老师怎么说学生怎么说,一件事情能做好,换一件事件就没有主意了,学习跳不出模仿的圈圈;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技术,怎样创造性的利用技术,创新能力在削弱。所以,新课标提倡通过解决学生的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来开展对信息技术教学,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充分运用“问题求解”养成创造性地思考、工作与学习的行为习惯。什么是“问题解决”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指依据教学内容事先由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或者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来构成情景引入。然后,以问题的发现(产生)、探究、解决以及拓展应用为教学线索,引导学生主动地开展学习活动。以“使用图表加工信息”为内容,用下面图画说明问题解决模式学习的流程。1992年金牌总数为16枚1996年金牌总数为16枚2000年金牌总数为28枚2004年金牌总数为32枚中国队的表现会怎样?畅想2008年奥运!第一步:产生问题第二步:探索方案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得这样探索!第三步:解决问题我采用图形加工这些数据,很直观哦!第四步:总结交流我研究过好多实例,认为使用图表能形象、直观地表达信息,还能创造出新的信息哦!技术与技术价值—数据与关系沃尔马零售公司(Wal-Mart)运用数据仓库技术和数据挖掘工具对积累的原始交易数据进行分析,竟发现跟尿布一起销售最多的商品是啤酒!经调查,数据背后是这样的事实:太太们常叮嘱她们的丈夫下班后为小孩买尿布,而丈夫们在买尿布后又会随手带回两瓶啤酒。既然如此,沃尔马公司就将它们并排摆放在一起,结果是尿布与啤酒的销售量双双增长。问题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个来源是,教师创设问题。因大部分学生在对大部分内容的学习中,不能事先有过较好的实践观察与体验,并不易提出问题。所以,教师创设问题就变的非常关键。另一个来源是,学生发现问题。在教学引入时,通过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回忆以往的经历提出问题,或者在阅读资料、观察实验等实践中提出问题,还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注意,问题是非知识性的问题,不是技术难点,而是实践中产生的困难、发现困惑,这些问题不解决事情就办不好。问题要有针对性,更有必要性。所以,问题解决也不是简单的知识问答。4.工作需求(提升)归类分析作文分为: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信息技术:图、文、数、音、多媒体都有一般方法,基于方法论进行分析一般过程确定主题、准备素材、选择工具、加工方法、评价修正技术支撑脱离软件,遇到用到工作需求是什么?工作需求可以理解成在具体事务的基础上升一个层次,就是做一类事务所用的策略。这是一种实践需要所的基本策略。比如,演示文稿教学时不再是讲单纯的处理技术,也不是按一项任务(一个事务)去按部就班地操作下来。从一般的、通用的层面上去处理这类事务需要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可视为工作需求。工作这个概念的更加重要的意义,是“聚类”。比如语文课中的作文,可以分为说明文、记叙文等,这都是类的概念。媒体处理分成音频处理、图像处理、视频处理几大类工作,图像处理这个工作有其自身的过程与方法。工作需求作为教学策略在本质上有两层含义,一是学习通用的过程与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通过工作需求把相同类别的事务聚起来学习其共性以提高学习的价值。工作需求与任务驱动的区别从教学过程角度来讲,按工作需求为线索开展教学的时,需要经过“确定需求、选择工具、方案实施、成果发布”这几个基本环节。按任务驱动的基本线索却是“任务分析、操作步骤”。从教学内容角度来讲,工作线索不是直接去讲某种技术,而是从工作所需来进行寻找多种技术作为支撑,很多软件可能具有相似的技术,所以软件、技术都不再是工作需求线索下的教学障碍。因为不再就事论事地提及这种操作,而是突出技术对工作的适应性、价值性。例:按工作需求线索教学(文明小使者)从过程上,强调“主题的需要、素材的准备、工具的选择、集成的过程、产品的发布”;从内容上,集成过程不是简单地插入各种单一媒体完成各种任务,而是按实际的需求来实验真正“多”媒体表达信息。因为无论是做电子贺卡、多媒体报告还是多媒体软件,都具有声像配合、动态表现、主题跳转(超链接)这样的共性,而这正是“工作”的“需求”。例如,用声音配音,用音乐烘托气氛;用动画顺序来表现事件的变化、物体的运动——其中,强调的是配合让信息内涵更丰富。从工作需求的角度,多媒体不再是各种媒体的简单组合。而是要充分体现出这类工作媒体综合互补特点,让学生能从本质上把握如何适当运用各种媒体来综合表达信息。5半成品加工背景实施以方法与过程为主线的素养教育,虽然信息素养得到了提升,但是操作难度非常大,尤其面对有限的教学时间、有限的教学空间和复杂的学生基础,这会导致技术力量不足,操作训练泛化,从而也导致教多于学,学生出现明显地思路混沌和上手生疏。实际上,无论学生的基础有多好,学生都无法像对语文课一样保持一种长期以来的惯性,并没有全面的知识、技术作为“非零起点”的基础,于是学生短时间内无法调动各种软件、各种技术来支撑这些方法的学习。所以,教师们都普遍感觉难以完成课堂计划,学生却普遍感觉技术不曾学会,方法自然也不能很好的落实了。什么是“半成品加工”策略半成品加工,其实说穿了并无很大的悬念。这也是从真实的工作过程提炼而来,是提供真实方案演示的具体环境。半成品加工就是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的作品,只是对教学的内容这部分“留白”,无论是讲授还是练习都以多个不同主题但留白相似的作品为依据,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体会到技术操作的方法和信息素养的内涵,提高了讲解、理解和实践的效率,并且优化了学习的情景与练习的环境。半成品加工实例分析•例如,在让演示有声有色这课中,在讲解声音对演示的作用时,提供的是比较完整的演示文稿,里面仅仅缺少的是音视频。让学生插入、调整人物的对话以及影片等片段,充分体现影片、声音信息在多媒体中的作用,技术真正变得单纯起来,而信息的内涵丰富起来。“半成品加工”策略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演示效果,配合讲解基本方法与过程,突出教学的重点。同时可供学生进行上手练习,体验技术与过程、方法的高度结合。庞大的过程学习不再对复杂的技术有过分的依赖,零散的技术也不会再对方法学习造成瓶颈,而过程与方法也不再会对技术的落实造成障碍。在“半成品加工”策略的作用下,素养与技术的关系得到了较好的调和,甚至很容易地走上目标一致的相辅相成。教学设计的一些问题1.精心选题,提高兴趣选题切合学生的生活,社会的热点,要有可操作性,要有趣味性。2.过程与方法结合在一定的方法指导设计过程,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和个性化,结果、作品丰富化。例如,通过比赛、报告会、网上展示等激励学生参与。注重每个学生的特色,允许存在差异,不强调技术和样式的标准。灵活而不牵强:具有适合的特色:文化教育与技术教育的两难问题既要反对学科本位,又不能舍弃计算机学科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映射;既要坚持信息活动过程中文化素养的塑造为先,又要面对技术深度和广度的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