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初中生的人生规划【范例4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好文供参考!1/21一个初中生的人生规划【范例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一个初中生的人生规划【范例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一个初中生的人生规划范文【第一篇】[关键词]中小学;评估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概述规划评估背景在《重庆市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15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比例达98%的目标。中小学校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物质承载,更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明发展程度。为了检测重庆市主城区中小学设施的建设控制情况,特开展本评估。中小学现状建设评估的目的及意义中小学现状建设评估用重庆市现行标准校核中小学建设情况,发现和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新形势提出对策建议,为规划管理者及时调整规划决策提供依据。评估内容好文供参考!2/21评估内容是对主城区中小学的中小学生千人指标、服务人口规模、办学规模、中小学用地面积等情况是否符合《重庆市城乡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相关指标进行研究,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优化措施和建议。评估方法中小学规划评估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统计调研与数据收集采用现场踏勘、问卷调查、动态监测等形式进行。充分利用市教委等部门的已有统计数据,保证数据的可比性与可靠性。定量评估取得科学可靠的基础数据后就可以进一步进行评价分析和研究。将主城区中小学现状数据、规划数据、规划实施数据建立指标体系,采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取得较为量化的评价结果。定性评估定性评价方法是依靠预测人员的丰富实践经验以及主观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推断出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的评价方法。运用此种方法可通过召开座谈会、访谈或向重庆市基础教育工作者发出征求意见函等多种形式,收集他们对重庆市中小学现状布局的初步意见,进而取得初步的评价结果。2规划评估标准好文供参考!3/21规划评估标准规划技术指标的科学合理采用是中小学现状建设评估的关键环节,本次评估以《导则》中“教育设施规划布局与设置标准”中对中小学的设施配置标准为依据,对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中小学校进行评估。千人学生数和每个班级学生规模各类学校的千人学生数采用如下标准:学校规模、服务半径及服务规模服务人口规模、服务半径、生均用地指标、学校总用地面积等指标按照《导则》的规定,采用如下标准:表城市建设用地区各类学校服务规模及用地3主城区中小学现状情况分析主城区中小学现状情况重庆市主城区指渝中区、渝北区、江北区、大渡口区、九龙坡区、沙坪坝区、南岸区、北碚区、巴南区九个行政区,主城区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根据市教委提供的各区中小学资料,截止至2012年4月,主城区共有中小学676所,班级15101个班,在校生万人,学校用地公顷。表主城区现状中小学校汇总表注:以上统计数据包含特殊教育学校,不包含中等职业学校或职业高中。好文供参考!4/21现状中小学千人指标分析中小学在校人数统计根据重庆市教委提供的资料,统计出重庆市主城九区各区中小学在校生和学生千人指标分别为如下表所示:表主城各区中小学在校生数及千人指标统计注:行政区人口为《重庆统计年鉴2011》中各区常住人口。从以上分析表可以看出主城区小学在校生为万人,小学千人指标为45‰;初中在校生数为万人,初中千人指标为29‰;高中在校生数为万人,高中千人指标为16‰。表主城区现状中小学千人指标与《导则》比较可以看出,主城区现状小学、中学千人指标均小于《导则》要求。根据《重庆统计年鉴2011》和重庆市统计局的《2011年重庆市1%人口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市出生率自2001年以来总的变化呈抛物线形式,即由低升高后又慢慢降低。近五年出生率除2010年陡增外,总的趋势是呈下降趋势,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导致中小学生千人比例的降低。另外,主城区城镇化率较高,非农人口比例高,人口出生率比全市低(如2010年全市出生率为‰,而主城区出生率为‰),主城区人口出生率明显低于全市出生率,导致主城区中小学千人比例低于全市比例。好文供参考!5/21再者,主城区老龄人口比例高于全市老龄人口比例也导致中小学千人指标降低。根据《重庆统计年鉴2011》,全市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主城区这一比例为%,并且这一数字随着时间的推移呈正增长的发展趋势。服务人口规模及办学规模分析服务人口规模及办学规模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小学设置情况为每万人常住人口拥有1所小学;小学班级规模平均为17班,每班平均学生数为41人。与《导则》确定的标准相比,现状小学规模偏小,没有达到18班的最小规模要求;每班学生规模偏小,没有达到45生的要求;小学服务人口规模符合《导则》要求。初中设置情况为每万人常住人口拥有1所初中;初中班级规模平均为17班,每班平均学生数为44人。与《导则》确定的标准相比,初中班级规模偏小,没有达到18班的最小规模要求;每班学生规模偏小,没有达到50生的要求;初中服务人口规模符合《导则》要求。高中设置情况为每万人常住人口拥有1所普通高中;高中班级规模平均为61班,每班平均学生数为57人。与《导则》确定的标准相比,服务人口规模、班级规模和每班学生人数均高于《导则》规定的上限值。九年一贯制班级规模平均为26班,每班41人,班级规模及每班学生人数均小于《导则》要求。好文供参考!6/21完全中学班级规模平均为56班,每班51人,班级规模符合《导则》要求,每班学生规模略高于《导则》要求。高中(高完中)为保证教育质量必须具备相应的规模,学校的办学规模较大,以导致服务人口规模超过《导则》要求。现状中小学用地面积分析根据现状资料统计得出各类学校的校均用地、生均用地面积分别为:小学:主城区平均每所小学用地面积为13005平方米,用地规模没有达到《导则》要求的最低值;生均用地为19平方米/生,略大于《导则》确定的生均用地指标。初中:主城区平均每所初中用地规模为20085平方米,用地规模适中;生均用地为26平方米/生,大于《导则》确定的生均用地指标。九年一贯制学校:主城区平均每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用地规模为24288平方米,用地规模没有达到《导则》要求的最低值;生均用地为23平方米/生;大于《导则》确定的生均用地指标。高中:主城区平均每所高中用地规模为127415平方米,用地规模是《导则》确定的最大用地规模的2倍还多;生均用地为37平方米/生,符合《导则》确定的生均用地指标。完全中学:主城区平均每所完全中学用地规模68449平方米,用地规模大于《导则》确定的用地指标;生均用地为24平方米/生,大于《导则》确定的生均用地指标。好文供参考!7/21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主城区现状中小学五类学校中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完全中学生均用地面积均超出《导则》规定的生均用地标准,高中生均用地达到《导则》标准要求。4评估结论通过前面几个章节对主城区现状中小学千人指标、服务人口规模、办学规模和校均用地面积、生均用地面积的分析,发现现状中小学建设有以下特点:1.小学生千人指标低于《导则》要求,相差21‰;服务人口规模适当,但由于千人低,学生规模少,导致办学规模、校均用地规模和每班学生人数均小于《导则》要求;学校生均用地规模偏大,小学学校用地过多。2.初中生千人指标略低于《导则》要求,服务人口、校均用地规模适当,办学规模和每班学生人数偏低,生均用地偏大,初中学校用地过多。3.普通高中生千人指标低于《导则》要求,相差12‰;服务人口规模偏大,学校办学规模、校均用地规模和每班学生人数均偏大;生均用地满足导则要求,高中学校用地适当。4.九年一贯制学校班级规模及每班学生人数均小于《导则》要求;校均用地面积偏小;生均用地面积偏大,学校用地过多。5.完全中学学校班级规模合适,每班学生人数略偏大;由于生均用地面积偏大导致校均用地面积偏大。好文供参考!8/21从以上各类学校的办学特征可以看出,在设置小学和初中学校时充分考虑了合理的服务人口,然后再以预定的千人指标值预测出学生数和学校用地面积,但由于主城区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和社会老龄化,服务人口合适的情况下小学和初中生人数减少,导致小学、初中班级规模偏小、学校用地面积过多、生均用地过大现象的产生。参考文献:[1]吕晓蓓,伍炜。城市规划实施评价机制初探[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一个初中生的人生规划【第二篇】一、初中生责任感弱化原因分析有些人在形容现代青少年时,称之为“垮掉的一代”,原因之一就在于现代的青少年责任感弱化。曾有一个调查显示,初中生在价值观取向中倾向于重个体和家庭、轻国家和社会,社会责任感相对淡化,并且在自觉性方面表现出明显的“跟风”倾向,容易受环境和他人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的影响;在社会公德建设和社会责任感形成方面缺乏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面对不负责任行为和习惯选择的是独善其身、默不作声。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初中生生理与心理处于剧烈变化阶段,三观尚未养成。初中阶段正是一个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好文供参考!9/21关键时期,情感上还不够成熟和稳定,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情绪波动较大,对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缺乏足够的辨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容易出现偏颇,甚至误入歧途。此外,理想或者目标相对单一,导致对社会责任感认识不足。(二)家庭教育存在误区,影响了初中生责任感的养成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家庭的生活水平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家里有家庭教师,去学校有专门的车接车送,孩子在家从来不干家务,同时现在的家长都在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转变,或许是阅历多了,或许是觉得没有意义。但是这些小小的言语,都在孩子的心理有了定义,同时少了一份关爱他人的心。(三)学校教育存在偏差,忽视了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在强大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了,重智育不重德育仍在大部分初中学校占据重要地位。智育被摆在了最主要和突出的位置被无限制地放大,其余的则只是蜻蜓点水般的涉及。此外,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与学生心理和实际生活严重脱节。目前学校对学生道德信念、道德情感的培养,包括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主要采取的还是“填鸭式”的理论说教和灌输式教育,显得“假、大、空”,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二、初中历史教育与学生责任感培养的关系(一)培养学生责任感是初中历史教育的目标好文供参考!10/21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目标是“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意识;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二)初中历史教育是学生责任感培养的重要载体历史是一去不复返的,想要时光倒流,回到过去是不可能的。但是,人们借助有效的情境再观,也能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就是教师在历史的教学课程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感官和思维进入历史情境当中去,经历历史,获得自己的认识和感受。体验认识历史知识的过程。新课程明确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在课程标准中设置了许多有操作性的活动建议,在教材中设置了若干活动探究课,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其出发点就是在于抛弃陈旧落后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倡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也要看重学习的结果,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好文供参考!11/21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并树立远大的理想,学生也有了正确的人生抉择。三、在历史初中历史教育中培养学生责任感(一)加强对学生的国情教育有人说:“中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