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教案(精选8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观沧海教案(精选8篇)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需事先编写好本学期的教学教案课件,目前开始准备教案课件也不算晚。优质的教案和课件是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现在,我们为您分享的是“观沧海教案(精选8篇)”,希望您能多多关注我们的网站,我们将为您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内容!观沧海教案【第一篇】他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最**的时代.他是中的重要人物.三分天下有其一,他被人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臣.曹操,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市)人。善诗歌,其诗大都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的散文亦宋体清峻整洁。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沛国谯(qiáo)郡(现在安徽省毫(bó)县)人,东汉末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公元2,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的话,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观沧海教案【第二篇】《观沧海》是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的名篇,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秋。当年五月,曹操率军北片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感慨万分,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诗中描写了大海吞暗吐日月,包孕万千的壮丽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诗歌先突出写大海边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勾画了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接着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这首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教学时应适当介绍诗人的经历及写作背景,也可布置学生提前查找相关资料,这样学生才能理解诗意,理解诗人的感情。教学时,以朗诵为载体,读中理解,解后再读。充分领会诗人的感情。观沧海教案【第三篇】1教学目标能流畅、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能理解并描述诗歌内容。能感受作者在诗歌中所表现出的博大胸怀,学会树立远大的志向。2重点难点1.理解并描述诗歌内容。2.感受作者的博大胸怀。3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导入大家知道曹操吗?你喜欢这个人吗?今天,我们一起通过一首诗歌来认识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活动2【活动】(二)诵读感知1.抽生朗读。2.学生自读,识字、正音。3.范读.4.学生表情诵读。活动3【活动】(三)以诗绘画小组合作学习:边理解诗句边想象,把诗中所描绘的画面画出来。要求:一边画,一边说,同时用画笔和语言来描绘你所看到的情景。活动4【活动】(四)描画成文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上台展示并用语言描述自己的画,小组成员可作补充。活动5【活动】(五)以情悟画1.说一说你在这样的环境中会有怎样的感受。2.那么作者会不会还有不同的感受呢?3.引入背景(太阳、月亮和银河可算是自然界最辉煌、最伟大的形象了,可是诗人觉得它们的运行仍然离不开大海的怀抱。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这种包容,这种博大,是何等的气魄呀!)理解曹操的博大胸怀。(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活动6【讲授】(六)总结升华1.有感情地齐读全诗。2.总结:大气之人必有大志。有大志者,方有大心胸、大气魄,方有大作为。愿同学们都能立大志,有大作为!观沧海课时设计课堂实录观沧海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导入大家知道曹操吗?你喜欢这个人吗?今天,我们一起通过一首诗歌来认识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活动2【活动】(二)诵读感知1.抽生朗读。2.学生自读,识字、正音。3.范读.4.学生表情诵读。活动3【活动】(三)以诗绘画小组合作学习:边理解诗句边想象,把诗中所描绘的画面画出来。要求:一边画,一边说,同时用画笔和语言来描绘你所看到的情景。活动4【活动】(四)描画成文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上台展示并用语言描述自己的画,小组成员可作补充。活动5【活动】(五)以情悟画1.说一说你在这样的环境中会有怎样的感受。2.那么作者会不会还有不同的感受呢?3.引入背景(太阳、月亮和银河可算是自然界最辉煌、最伟大的形象了,可是诗人觉得它们的运行仍然离不开大海的怀抱。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这种包容,这种博大,是何等的气魄呀!)理解曹操的博大胸怀。(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活动6【讲授】(六)总结升华1.有感情地齐读全诗。2.总结:大气之人必有大志。有大志者,方有大心胸、大气魄,方有大作为。愿同学们都能立大志,有大作为!观沧海教案【第四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2、了解诗歌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各词的意思。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袁术,建安五年2,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步出夏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壮。《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曹操在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下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因而成为1篇优秀的作品。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高耸陡立。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真是幸运极了,就用歌唱来畅抒心中的情怀吧!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这首诗写出了3层意思。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3、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描绘大海形象的?1“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2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将北征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原解除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联想日月星辰这些自然界伟大的景象,全离不开大海的怀抱。想象奇特,胸怀开阔,渗透着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发的精神,展现了诗人力挽狂澜、重建天下的雄心,塑造了自我豪气盖世的英雄形象。3、诗人在这首诗中把自己欲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借助了什么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呢?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请你搜集几句有关“胸襟”“抱负”“志趣”的诗句。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观沧海教案【第五篇】《观沧海》是初中语文教科书(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30课《诗五首》中的两首。教学时数为1课时。下面我亦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教学模式程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反馈及学生素质培养情况预想等几方面的内容作简单说明。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古代诗词借景抒情的特点;2.通过当场实践活动让学生对借景抒情手法有深刻的体会;3.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二、教材分析《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在诗中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出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古代诗歌的意境之美体现在情景的交融。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情与景来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本课的重点是分析诗词中的情与景。难点是能力的训练。把学到的借景抒情的手法运用起业,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的目的。三、教学模式程序采用“参与型”模式,具体程序如下:(一)学生常规说话训练(说一个成语故事);(3分钟)(二)观赏录像片断,学生谈谈感受,导入新课教学(5分钟)(三)《观沧海》教学,了解借景抒情的特点。1.学生、教师共同完成对《观沧海》的情与景的分析。(8分钟)2.教师讲评。(8分钟)3.

1 / 2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