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备《李时珍夜宿古寺》【优秀4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参考资料,少熬夜!三备《李时珍夜宿古寺》【优秀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三备《李时珍夜宿古寺》【优秀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备《李时珍夜宿古寺》【第一篇】为了迎接校内公开课,我今天借班试上了《李时珍夜宿古寺》。为了促进自己成长得更快,还兴冲冲地去王宁主任那里借来了小摄像机和支架摆放在教室后面,刘芸老师则又当听课老师,又当摄影师。课上完了,感觉不错,挺顺畅,但是一评课,我才发现自己问题太多,以至于不敢回头看自己的上课视频。不管怎样,前进的道路之所以艰辛,是因为我们在努力走上坡,收拾心情,认真总结、不断进步才是真正该做的。听完刘老师与余老师的评课,我得到了一些启发。一、对词语教学的把握不准(一)对词语教学的度把握不准我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在词语的读音和意义上,而有些要求是不符合四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的。比如说在讲解“晓行夜宿”时,很多孩子已经说出了“白天赶路晚上睡觉”的意思,也知道“晓”指白天,可是我偏要引导孩子通过与“春眠不觉晓”相联系,理解“晓”是“天刚亮”的意思。实际上字典中也明确说明“晓”是“天刚亮的时候”。看着孩子们似懂非懂的样子,我知道这个要求有点高了。四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到底在哪里?语文课程标准对三四年级的认知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思。”但实际教学中实施起来不能一概而论,必须因地制宜。生字生词具体教到什么程度,还要靠老师的摸索与总结。我不断对自己说:“在教学中,做个有心人。”(二)对词语教学的方式不够熟练这堂课,我采用的是集中展示与讲解的方式。刚刚过去的两个月,我听了很多优秀教师的课,发现很多老师采用的都是这样的方法,所以也照搬照抄。可是这样的方法不仅耽误了我很多的课堂时间,而且收效甚微。课后余美丽老师对我的课堂进行点评时说到,如果要稳扎稳打透彻讲解生词,最好的方式是随文讲解,因为课标对四年级孩子的要求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而“集中字词深入讲解”是不可取的。如果采用集中讲解的方式,那么课前一定要有“预习导航”来引导孩子自己掌握字词读音与意思,老师在上课伊始快速检查孩子的预习情况,三言两语点拨重要字词即可。由于一些实际情况,我一直没有将“预习导航”提上日程,这样耽误了些许宝贵的课堂时间。二、教学顺序把握不到位我在备课时思考的顺序是以“苦”为核心,引领孩子分别找出“行”“住”“食”“记”之“苦”,而“记”的部分因参考资料,少熬夜!为比较多、比较杂,所以我把“苦记”部分割裂开来,明确指出“自由朗读1~7自然段,思考李时珍苦在哪里。”孩子们很快就找到了相应的内容,在此同时由于孩子找的比较乱,我并没有用ppt展示相关文字内容,也是考虑到作为新老师,课堂上可能稍显慌乱,ppt展示的经验不足,怕出问题,所以在备课时就没有准备有关ppt文字。事后我考虑了一下,ppt出示孩子们找到的文字,并把重点字词用红色标记出来,也许能够增加孩子们的印象,引起他们的共鸣,对反复品赏朗读也更有益。那孩子们找到的关键内容比较乱怎么办呢?听课老师提出的意见是使用超链接,实际上我也经常在ppt中使用超链接,但是超链接很容易出错,所以我选择了避而不用。事后想想,我在遇到问题时没有选择迎难而上,而是逃避、退缩,也许这样的态度是个严重的错误。而且,孩子们找得乱,并不能影响到整体的教学过程,老师应该能够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孩子化解混乱。比如说,有个孩子找到了“因为一心赶路,错过了客店。”他认为这是“苦行”的表现,这时,我引导同学思考: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是“苦行”的体现呢?这样,将“苦”总结为三类,有条不紊。而在第二课时教学中,我将课文上得尤其的乱,后来总结原因,也许是因为课前准备不足,并没有预设好学生的回答,没有做好适当的引导。所以课前准备很重要,课堂经验和必要的反思与记录也很重要。勉励自己:脚踏实地,勤能补拙。三、课堂废话太多从小就讨厌啰嗦的'老师,没想到自己就是个啰嗦的老师。我是怎么成长为“啰嗦的老师”的呢?这要追溯到一年前,我第一次站在小学的课堂上,讲台地下坐着的是刚从幼儿园毕业的调皮鬼们,哈着大大的嘴巴,天真无邪而又不明所以的一群孩子。我根本就不知道他们懂什么不懂什么,只得不厌其烦地解释解释再解释,重复重复再重复,所以就成了一个总也说不完,总也不放心的老师,也就是“啰嗦”的老师。即使是四年级,课堂上老师的很多语言孩子们并不能理解,课本里的很多情境他们并不能理解,词语用在哪里他们也不能完全搞懂,怎么办?怎么办?我不停地企图去解释。所以,我成了最“啰嗦”的老师。没有这节公开课,也许我会在“啰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还好,余老师告诉我,认清事实多么重要,四年级的孩子只能理解这么多,不理解的讲多少遍也不能理解,理解的无需赘述。回到语文课程标准,三四年级的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没有提出过多过深的要求。感谢这节课,感谢两位听课老师!李时珍夜宿古寺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参考资料,少熬夜!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查字典学会文中生字,结合课文理解新词的意思。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1、读顺课文,查字典学会文中生字,结合课文理解新词的意思。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讲故事,揭示课题1、讲故事:“漏篮子和虎掌的故事”,突出药店老板把“虎掌”替代“漏篮子”发给病人家了。老板的根据:药物书上明明写着——:漏篮子又名虎掌。问题关键:旧的药物书害人不浅。2、李时珍决心重新编写一本比较完善的药物书。3、由此揭示课题:李时珍夜宿古寺。板书课题,读题。4、释题。二、初读课文1、讲清自读课文要求(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2)划出不理解的字词,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3)田园指什么?它有哪些诗情画意?理清课文大意。2、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3、检查自读效果(1)指名读课文,要读准字音。(注意前后鼻音、平翘舌音)师正音。(2)说说自己理解哪些字词的意思,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将以那种方式理解。(3)指名说说课文大意,感知课文主要内容三、指导书写生字1、出示生字卡片,提示:注意一些易错字的正确写法。2、学生练习描红仿影。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新课二、精读课文1、学习第一阶段(1-4节)(1)学生读课文,说一说李时珍为什么要“夜宿”古寺?学生交流:“一心赶路,错过了夜店”。引导学生理解“一心”是什么意思?(2)李时珍为什么这样“一心”赶路?(3)徒弟发现了房屋轮廓。“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参考资料,少熬夜!“走进一看”怎么样?(4)李时珍夜宿的古寺是怎么样的?这是一座破败的古寺。“破败”的意思是什么?文中怎样描写“破败”的?到处是“灰尘”;长满了“青苔”;连神像都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这说明了什么?(古寺没有人来,十分荒凉)(5)李时珍就在古寺“夜宿”,这表现了李时珍的什么精神?2、学习第二阶段(5-7节)(1)李时珍是怎样在古寺里过夜的,学生读第二段。(2)交流:生火、烧水、啃干粮。(3)分角色朗读师徒对话。(4)组织朗读,体验人物感情。(5)指导互评读对话的得失。“笑”的探究:庞宪对师傅的敬佩。李时珍的崇高精神。3、学习第三阶段(8-13节)(1)学生朗读课文,说说这一段写了些什么?(李时珍趁着大好月色记下寻访所得。)(2)引导学生理解“端详”的意思(3)“生嚼”怎么理解?两个省略号各有什么作用?(4)从中可以看出李时珍的什么精神?(5)讨论交流:作者是怎样表现“夜宿”中的时间推移的?“太阳渐渐下山,飞鸟归林”。(将要入夜)“夜幕渐渐降临”。(天色渐黑)“皎洁的月光透过露天的屋顶,照进了房子里”。(入夜之后,月亮升起,月色光明)“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动到了当空”。(夜已深了)(6)这与李时珍的精神品格有什么关联?(李时珍抓紧时间,夜以继日,多么难能可贵的敬业精神!)三、总结全文1、指名朗读课文2、说说从李时珍身上学到了什么?第三课时一、复习旧知1、提默生字词2、说说李时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二、指导复述1、引导学生理出复述纲领投宿荒凉的古寺——啃食干粮—借月光记载草药—冒险品尝草药2、学生练习复述。3、指名复述。三、巩固练习1、抄写词语参考资料,少熬夜!2、完成课后练习4。板书设计:李时珍夜宿古寺投宿荒凉的古寺——啃干粮—借月光记载草药—冒险品尝草药《李时珍夜宿古寺》教学实案【第三篇】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48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语句,引导学生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纲目》干甘于吃苦,严谨认真的塌实作风。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生齐读课题:16、李时珍夜宿古寺)2、通过上堂课的学习,同学们一定对李时珍有了初步的印象。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不怕苦不怕累,心中装着百姓,为编《本草纲目》不辞辛苦……)3、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近李时珍去感受他的高贵品质。二、学习课文第2、3、4小节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2、3、4小节,边读边想: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李时珍不怕吃苦的精神的。2、生交流,同时出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李时珍对庞宪说:“我们就在这儿住一夜吧!”(1)为什么从这里可以看出李时珍不怕吃苦的精神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这座古寺非常破败,但李时珍一点都没有放在心上。(师相应板书:破败)“破”就是-------,那为什么不说破的古寺,而说是破败的古寺,究竟“破败”在哪儿呢?△“到处是灰尘”说明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人来居住了),这是一座荒凉的古寺。还“败”在哪儿?△“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墙壁已经倒塌,说不定地上还有残砖剩瓦,仅剩的墙壁也摇摇欲坠,而这残留的墙壁上竟然长满了青苔!青苔一般长在哪里?(背阴潮湿的地方)这是一座阴暗潮湿的古寺!还“败”在哪里?△“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不是一点点,而是厚厚的蜘蛛网!古寺的环境是多么恶劣!(2)面对这样破败的古寺,李时珍迟疑了么?读-----,“就”再读得坚定些。3、学到这儿,老师不禁有个疑问:李时珍干嘛非要住在这样的破寺里?他在当时是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凭他的名望参考资料,少熬夜!借助在当地居民家里完全不成问题呀!4、学生交流:(1)因为一心赶路,错过了客店。李时珍“一心赶路”是为了--------?(察访药材)(2)小结:李时珍为了一心赶路而错过了客店,他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察访药材,一门心思扑在修好《本草纲目》上,而对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的生活标准降到了最低。5、让我们再次捧起书跟随李时珍到湖北西部山区那座破寺里去瞧一瞧,去感受李时珍那种一心为民,甘于吃苦的精神。(生齐读2、3、4小节)三、学习课文第5——13小节李时珍一心为民,甘于吃苦的精神还表现在哪儿?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至3自然段,找出你最受感动的句子。不动笔墨不读书,同学们可以把有关语句在书上划出来。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教师巡视了解学情。2、学生交流:根据生答,师相应出示:“恩,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了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1)学生先谈谈自己的体会。老师进一步引导:李时珍说的“吃点苦”那是怎样的苦?(引导学生结合上文或者前面的内容来谈——住破庙、啃干粮、以砖为桌椅,借着月光记载草药,饥餐渴饮,晓行夜宿等等)(2)这样的生活仅仅是一天吗?一月吗?一年吗?不!是“长年累月”过这样的生活!(师补充:李时珍从35岁开始编写《本草纲目》,在编写的过程中,他脚穿草鞋,身背药蒌,带着徒弟,翻山越岭,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访医采药,到现在已经快50岁了,这样长期在外奔波的日子已经快XX年了!可是李时珍却说-------(生再读:“恩,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了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