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供参考!1/17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精编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精编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页例7,练习十四的第3一10题。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进行应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教具准备:将复习中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教学过程:一、复习教师出示试题:1、(35+65)×372、35×37+65×373、85×(174+26)4、85×174+85×265、(80+8)×256、80×25+8×257、32×(200+3)8、32×200+32×3“根据乘法分配律,都有哪些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为什么?”好文供参考!2/17教师:根据乘法分配律,第1个算式和第2个算练功的得数应该一样,第3个算式和第4个算式的得数也应该一样。下面大家一起来计算。第1、2、3组的同学的第1题和第3题,第4、5、6组的同学第2题和第4题。大家抓紧时间做,比一比看哪几个组的同学算得快。“哪几组的同学做的快?想一想,为什么第1、2、3组的大部分同学都那么快就算出了得数?”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教师:第1题和第3题中,两个数的和都是整百数,整百数乘以一个数当然是很方便的。而第2题和第4题都要先算出两个乘积再相加,比较麻烦。教师:下面还有两组等式,大家再来计算一下,第1、2、3组做第5、7题,第4、5、6组做第6、8题。“这次哪几组的同学做得快?想一想,这次为什么第4、5、6组的大部分同学都做得快了?”教师:第6题和第8题分别乘得的两个积,都有整百数,计算比较方便。从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二、新课1、教学例7(1)教师出示例题:计算9×37+9×63。教师:这道题是要计算两上乘积的和。“仔细看一看这道题里的两上乘法计算中的因数有什么好文供参考!3/17特点?”(两个乘法计算有相同的因数9,另外两个因数是37和63,它们的和正好是100。)“联系上面的复习题,想一想这道题怎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呢?“(先把37和63加起来,是100,再同9相乘,得900。)“这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教师,这道题告诉我们,有些题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再来看一看怎样的计算才能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呢?先让学生说一说。教师概况,首先,要计算的是要两个乘积的和,两个乘法计算要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外两个因数的和又是整百或是整十数,这样的计算我们就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2)教师出示例题:102×43教师:这道题是一个三位数乘以一个两位数,我们可以用笔算进行计算,但是比较麻烦。“想一想,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使我们能够用口算就能算出得数呢?”(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教师:从上面的复习题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两个加数分别要乘以一个数,而这两个加数中有一个整十数或整百数,就先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乘以那个因数再相加比较简便。现在的题目是102乘以43,想一想,能不能把其中一个因数拆成两个数的和,并且使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多让几个学生发好文供参考!4/17言。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后。板书:102×43=(100+2)×43=100×43+2×43=4386“上面计算中的第二步根据是什么?”(乘法分配律)。教师概括:两个数相乘,如果其中一个因数可以拆成两个数的和,并且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这时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三、课堂练习做练习十四的题目。1、第3题,2、让学生口算。当计算101×57和45×102时,3、提问:“你是怎样做的?得多少?”2、第4题,5、先让学生自己计算。核对时让学生回答。“如果按运算顺序计算,应该先算什么?”“怎样计算简便?根据是什么?”第4小题,如果学生有困难,教题先把算式38×?=38。学生回答后教师把“38×?”中的“?”改为“1”。“下面应该怎样算呢?”让每个学生先做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然后再请一个学生口述计算过程。3、第7题,7、先让学生独立做,8、然后集体核对,9、核对的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当核对“26×3”时,10、好文供参考!5/17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后,11、再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学生发言后,12、教师说明:26乘以3可以写作(20+6)×3,13、根据乘法分配律等于20乘以3的积再加6乘以3的积,14、这实际上是应用了乘法分配律。这就是说,15、我们过去学过的乘法口算有些应用了乘法分配律。这道题中的第7小题应用乘法结合律比较简便,16、第4、6、8、9题应用乘法分配律比较简便。4、第9题和第10题,18、先让学生独立做,19、核对时要让学生说出每个算式的意义。5、提前做完的学生可以做第l9*题。当学生想出一种算法后,还要引导学生想一想其它的做法。这道题的做法有:(80—30)×110一30×110;(80—30—30)×110;(80—30×2)×110。四、作业练习十四的第5、6、8题。乘法分配律2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教案)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49页内容目的要求:好文供参考!6/17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教学重点:探索发现规律,体会理解乘法分配律。教育点:使学生通过探索发现规律,体会探索的乐趣,从而乐于探索。教学准备:课件一套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口算:25×4=125×8=25×9×4=18×25×4=125×16=75+25=89×100=268×56+256×44=要求学生说出部分题的口算依据及简算过程;最后一题,学生不会,师快速口算结果,形成悬念。2、谈话导入上节课,经过同学们的探索,我们发现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律,并会应用这些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今天咱们继续探索,看能否发现乘法还有没有其它规律。(板书:探索与发现三)二、探索新知1、出示情景图师:这是工人师傅,为立新幼儿园厨房的某一墙面镶嵌的瓷砖。引导:好文供参考!7/17(1)先估算一下,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2)验证估算的结果。(3)回报验证的方法和结果。(4)比较算式及结果的异同。2、师举例让学生验证是不是也有其特征。(40+4)×25和40×25+4×25)3、观察讨论算式的特点。计算后,观察比较:师提问:这两个算式的左边、右边有什么共同特点?每个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特点?两边的结果怎样?学生可能回答:(1)两个算式:左边都是三个数,并且是两个数先加,再和另一个数相成;右边都是两边相乘,中间相加,并且都乘以同一个乘数。(2)每个算式:左边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右边是这两个加数都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3)结果:左右两边的结果相同4、学生举例验证。举例后交流,注意:举例是否符合要求;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5、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a+b)×c=a×c+b×c这叫做乘法分配律(板书:——乘法分配律)好文供参考!8/176、寻找简算原因: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可以使计算简便,那么学习了乘法分配律能否简便,比较上面两个算式,看哪边的计算简便,为什么?7、试一试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列各题(80+4)×2534×72+34×28(做后说做题依据及为什么这样简便?)三、课堂总结谈收获。这节课,通过探索你发现了什么?乘法分配律有什么特点?在什么情况下,怎样使计算简便?比较乘法结合律与分配律的异同。四、练一练1、判断(1)(20+4)×25=20×4+4()(2)35×(2+20)=35×2×20()(3)(80+4)×125=80×125+4×125()2、填一填(1)(10+7)×6=□×6+□×6(2)8×(125+9)=8×□+8×□好文供参考!9/17(3)7×48+7×52=□×(□+□)(4)25×(4+8)=□×□+□×□五、六、拓展思考、讨论:(1)68×101=(2)98×99+98=(3)189×98-89×98=(讨论后,下节课向老师汇报,不明白的下节课一同研究)板书: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6+4)×96×9+4×9=10×9=54+36=90=9(6+4)×9=6×9+4×9学生举例:(1)(2)(3)字母表示:(a+b)×c=a×c+b×c这叫做乘法分配律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49好文供参考!10/17页内容目的要求: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2、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教学重点:探索发现规律,体会理解乘法分配律。教育点:使学生通过探索发现规律,体会探索的乐趣,从而乐于探索。教学思路:本活动的探索过程与上节课基本相同,也是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所以,教学的重点仍应放在探索过程的指导上。本课首先出示口算题,为新授作准备,最后一题,形成悬念,激发学习兴趣;接着通过出示情景图后,先让学生估一估贴了多少块瓷砖,使学生初步形成印象,也是对前面所学估算的巩固和应用,接着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验证估算的结果,学生通过验证过程,从中发现不同的方法可结果是一致的。那么这个发现是否适用不同的数据呢?接着再师生举例验证。验证时,注意指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学生独立举例后,全班交流,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及字母表示的方法。练习题的设计:试一试、练一练这两题是基本练习,目的是为了加深理解乘法分配律,通过练习进一步体会运算定律,培养学生的简算好文供参考!11/17意识。拓展题是内容的加深,也是下节课研究的内容。以书本练习为主,尽量淡化不必要的技巧训练。《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3一、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教材第36页的例3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三、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四、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五、教学准备:小黑板、口算题、例题、练习题等。六、教学策略:本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学习,把问题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自主、勇敢地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习。七、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谁来说一说,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有什么作用?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其他同学好文供参考!12/17快速判断。(二)、探究发现1、猜想。师:同学们算得很快,看看下道题你们能不能很快算出来。这道题算得怎么不如刚才的快啊?好,我们来看一下它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同?这道题含有不同运算符号了,有能口算出来的吗?说说你的想法。为什么这样算哪?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你自学能力很强,但对乘法分配律的内涵还不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乘法分配律好吗?2、验证。师:同学们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如果可以这样计算的话,那可简便多了。到底能不能这样计算,我们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分别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看看是否相同。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说明这两个算式关系是什么?小结:通过验证,这道题确实可以这样算,那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的算式都可以这样计算呢?通过这一个例子能下结论吗?那怎么办?好文供参考!13/17好,下面请每个同学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看看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就写到这里,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有没有举出例子不能这样计算的?一个例子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全班同学举了这么多例子,还有没写的用省略号表示。我们都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几组等式,看看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乘法分配律》教案4教学说明:乘法运算定律的归纳、总结和运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能力的提高,它区别于一般计算的学习,需要学生有更强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与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