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文言文考点突破 课时35 理解文言虚词——结合语境,虚“虚”实“实”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课时35理解文言虚词——结合语境,虚“虚”实“实”课堂讲义复习任务1.梳理并总结五类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重点掌握高频虚词的意义。考情微观年份卷别题干表述(翻译)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1全国甲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虚词:每、小、辄①虚词全部放在翻译中考查。②不考用法,只考虚词的意义。③虚词重点放在高频虚词及副词上。2019全国Ⅰ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虚词:数、或、稍2018全国Ⅰ①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②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虚词:①以、以为;②以、素知识图要活动一梳理总结五类虚词一、代词代词分三类:(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有:吾、余、予。第二人称代词有:女、汝、尔、而、乃、若。第三人称代词有:之、其、厥、彼。(2)指示代词。近指的有:此、斯、之、是、兹。远指的有:彼、夫、其。虚指的有:某、或、莫。(3)疑问代词。有:孰、何、奚、胡、恶、安、焉。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善刀而藏之.杳不知其所之.也B.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其.为惑也,终不解矣C.焉.用亡郑以陪邻犹且从师而问焉.D.或.取诸怀抱或.师焉,或不焉答案D解析D项均为“有的、有人”。A项它/到、去。B项它/那些。C项哪里、怎么/他、他们。二、副词1.副词是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语气等的词。主要种类有:(1)表程度。表示“稍微”的副词有:少、稍、略等。表示“更加”的副词有:益、弥、愈、更、滋等。表示“非常、尤其”的副词有:最、极、甚、至、尤、良、绝、特、颇等。(2)表范围。表示“全、都”的副词有:悉、皆、咸、俱、举、凡等。表示“只、不过”的副词有: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顾等。(3)表时间。表示“曾经、已经”的副词有: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等。表示“经常、一向”的副词有:常、素、雅、恒、向等。表示“不久”的副词有:寻、旋、既而、未几、无何等。表示“正、恰好”的副词有:会、正、适、方、属等。(4)表语气。表示“的确、实在”的副词有:必、诚、信、良、固、果等。表示“大概、恐怕”的副词有:其、盖、殆、庶、得无、无乃、庶几等。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度我至军中,公乃.入B.其.孰能讥之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不出,火且.尽户口逃亡且.尽答案D解析D项均为“将要”。A项竟然/才。B项难道/一定。C项却/用于加强判断,就是。2.“相”字特殊用法理解“相”多兼指两方,互相,但有时偏指动词一方,有称代作用,可根据语境译为“你”“我”“他”“它”等。请指出下列句中“相”的用法,如是偏指一方,则要指出具体的称代。(1)母、孙二人,更相.为命:相互(2)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相互(3)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偏指“我”(4)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偏指“你”(5)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偏指“他”(6)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相互三、连词连词是连接词语、短语或句子并表示它们之间某种关系的词。主要表并列、递进、承接、选择、假设、转折、因果、目的等关系。其中,表示选择关系的连词有:如、抑、或、其……其……等。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有:若、如、即、使、苟、今、而、纵、令、诚、假令等。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B.而.母立于兹而.青于蓝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D.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欲速则.不达答案A解析A项均为“因为”。B项同“尔”,你的/然而。C项况且/尚且。D项就/然而。四、介词介词是指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前面,合起来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方式、对象的词。主要有:于、以、为、与、乎、因等。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君因.我降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B.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C.多于.九土之城郭而耻学于.师D.为.击破沛公军为.天下笑者答案B解析B项均为“在”。A项通过/于是。C项比/向。D项替/被。五、助词助词是古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能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主要有:(1)结构助词:之、者、所等。(2)语气助词。表示陈述语气的有:也、矣、焉、耳等。表示疑问语气的有:哉、乎、邪、为等。句首语气词:夫、唯、盖等。(3)音节助词:之、其、有、言等。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其闻道也固先乎.吾B.盘盘焉.,囷囷焉犹且从师而问焉.C.夫.晋,何厌之有客亦知夫.水与月乎D.哙曰:“此迫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答案D解析D项均为“了”。A项……的样子/比。B项……的样子/之。C项不译/那。复音虚词和文言兼词1.复音虚词在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常常两两结合在一起使用,其中一部分结合得相当稳固,因此,人们把两个结合得稳固的虚词称为“固定结构”。这类结合稳固与非稳固的虚词统称为“复音虚词”。复音虚词的意义一般都是固定的,必须牢牢掌握。这样的词语有:奈何、无乃、有以(无以)、所以、是故、既而、而况、俄而、无何、相与、至于、于是、孰与等。2.文言兼词所谓文言兼词,是指古代汉语中某一类词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字的意义和用法,这种词的读音有的是它代表的两个字的声音的拼合,例如“诸”是“之”与“于”(“于”古音wū)的合音。但不是所有的兼词都是合音词。兼词虽数量不多,但遍贯古籍,长盛不衰。常见的有:焉(“于之”或“于是”的合音)、诸(“之于”或“之乎”的合音)、盍(“何不”的合音)、曷(通“盍”,“何不”的合音)、叵(“不可”的合音)、旃(音zhān,“之焉”的合音)。活动二重点掌握高频虚词一、以“以”是在翻译中设点考查最多的虚词,且往往都要译出义项。下面的“以”字均出自《六国论》,请解释其意义。例句解释(可译出的义项)不赂者以.赂者丧苟以.天下之大以.地事秦以.有尺寸之地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举以.予人以.趋于亡答案因为凭借用,拿才用把以致二、因“因”既有虚词性,同“以”一样也有实词性,也是翻译中设点的高频虚词。请结合课文,填出下表。例句解释(可译出的义项)因.人之力而敝之因.击沛公于坐蒙故业,因.遗策于今无会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答案凭借,依靠趁机,趁此遵循,沿袭原因,缘由,机缘因为经由,通过于是,就随堂练习解释下面文段中加点的词语。吾郡以.诗名天下,至嘉靖间最;嘉靖中诸名能诗者.,独皇甫氏最;皇甫氏昆季四人,独子循先生(指文中人物皇甫百泉,字子循)最。先生既负才,有重名,然.秉执劲节,多所抵牾。以.故从虞部郎始.谪佐黄州,稍.迁南司勋部郎,辄.又谪佐开州,量移婺州。当事者虽.不能尽.知先生,其所以..处先生,雅.亦已胜唐(超过唐代对待贬谪官员的方式);而先生亦不以.谪故,遂.厌薄其.吏道。其.为吏,亦竟.不肯缘饰时好而诎其诗,其.诗之工不待言。盖.先生之.诗之工,取工于.穷者也,非用其工于.穷者也。吾不知其后先于.风人(诗人),第.于所谓兴与群与怨者,盖三复而略.得之矣。[节选自(明)王世贞《皇甫百泉〈三州集〉序》]答案①以(凭借)②者(……的人)③然(然而)④以(因为)⑤始(开始)⑥稍(逐渐)⑦辄(就)⑧虽(虽然)⑨尽(完全)⑩所以(用来……的)⑪雅(平素,平常)⑫以(因为)⑬遂(于是,就)⑭其(他自己的)⑮其(他)⑯竟(最终)⑰其(他的)⑱盖(大概)⑲之(的)⑳于(从)○21于(在)○22于(比)○23第(只是)○24略(略微)参考译文我们郡县凭借诗歌闻名于天下,到嘉靖年间达到顶峰;嘉靖年间众多号称能作诗的人,又独以皇甫氏为尊;皇甫氏兄弟四人,又独以皇甫子循先生为最。先生既身负才华,有盛名,然而依然秉执刚劲的节操,多受他人抵触。因此从虞部郎开始贬谪辅佐黄州,逐渐升迁为南司勋部郎,就又贬谪去辅佐开州,遇赦酌情调迁婺州。当地主政的人虽然不能完全了解先生,(但)他们用来对待皇甫先生的方式,平素(待他)也已经超过唐代(对待贬谪官员的方式)了;而先生也不因为自己贬谪的缘故,就厌恶轻视他为官的责任。他做官吏,也最终不肯为了文饰当时而让自己的诗歌屈心抑志,他的诗歌工整自然不必说。大概先生诗歌的精巧,是从其窘迫取得的佳妙,而不是在其窘迫处境中使用他巧妙的诗词。我不知道他之后优秀超过众多诗人,只是对于所说的兴与群与怨的原因,大概读了三遍而略微领会了一些。巩固训练一、高频虚词专练解释下面文段中加点字的意思。1.乃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①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②翁”一句,大为感佩,乃.③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④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⑤不得已而谢。原其言,炒作乃尔..⑥,无乃..⑦自高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连词,表承接,于是。②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你的”。③副词,表判断,相当于“是”“就是”。④副词,表转折,相当于“竟然”“却”。⑤副词,相当于“才”。⑥复音虚词,相当于“样子”。⑦复音虚词,表猜测,相当于“恐怕是”。参考译文曾经听说陆放翁的节操气节,全都表现在《示儿》这首诗里,于是读了读它。读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深深地感动并佩服他,(陆放翁)真是忠诚正直的臣子啊!然而也有人瞧不起他,竟然说:“这只是沽名钓誉罢了。”大家用道理质问他,他无话可说,才不得不道歉。推究他说的话,恐怕是想用炒作来抬高自己(的名气)吧。2.其狐谓狼曰:“羊肉其.①鲜乎!君其.②有意,叼其.③一而啖之,得饱其.④口福。”狼曰:“其.⑤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其.⑥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⑦无闻邪,其.⑧畏主人邪?及其.⑨嬉逐,愿为一雪其.⑩耻。君其.⑪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⑫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漫漫其.⑬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或表感叹语气,多么、真。②连词,表假设,如果。③指示代词,其中的。④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⑤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又。⑥第三人称代词,它们的。⑦⑧连词,连用,表选择,是……还是……。⑨第三人称代词,它们。⑩指示代词,这些。⑪副词,加强祈使语气,表希望、要求,相当于“一定”“还是”。⑫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怎么。⑬音节助词,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参考译文狐狸对狼说:“羊肉真鲜美啊!您如果想尝一尝,叼来其中的一只吃掉它,就能够一饱自己的口福了。”狼说:“又能把猛犬怎么样呢?”狐狸就到猛犬那里离间说:“羊好多次说你坏话,它们说的话不堪入耳,您却一点儿不生气,是没听到呢,还是害怕主人呢?等到它们嬉戏打闹的时候,我想为您把这些耻辱全部洗刷掉。希望您答应我!”猛犬笑着说:“想要给它加上罪名,难道还怕没有借口吗?”猛犬于是明白了狐狸的野心,知道守护羊群的道路很漫长,守护羊群更加谨慎。狐狸与狼就离开了。3.且“存者且.①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中晚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笙歌,且.②委政奸佞之人,则李唐且.③亡,必矣。且夫..④志士且如..⑤河水清且.⑥涟矣,于斯世则无进身之途。纵有“死且.⑦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何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