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46 赏析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精准判断,精析效果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课时46赏析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精准判断,精析效果课堂讲义复习任务1.熟悉古诗常用修辞手法,并注意辨析其易混手法。2.掌握主要表现手法的特征与效果。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题干表述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19全国Ⅱ《投长沙裴侍郎》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景物描写作用①相对于其他省市卷,表达技巧并非全国卷的高频考点,而是轮考点,近年来呈淡化趋势。②就现有的考查题目看,其考法相对灵活:提问较宽泛,不聚焦于某一技巧(2016年高考卷除外),涉及技巧主要是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描写手法与结构技巧,而且重在赏析其效果。2017全国Ⅰ《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赏句之妙2016全国甲《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结构技巧知识图要活动一熟悉古诗常用修辞手法一、熟悉古诗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主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描绘类(作用:生动形象):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描绘)了……内涵(形态)]、夸张(生动地突出了……特征)、比拟(生动传神地突出了……形象或抒发了作者……感情)、借代、通感。(2)结构类(作用:和谐音韵、强调突出、充沛感情):排比、对偶、反复、顶真。(3)语气类(作用:增强语气、强化感情、引发思考):设问、反问。(以上可以参见“语言策略与技能”板块课时13修辞手法部分)(4)语义类(作用:使语言简练、含蓄、风趣):双关、互文。①双关。谐音双关: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思”与“丝”谐音,“思方尽”表现思念之深、之极。语义双关: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里的“清白”不仅指石灰的颜色,也暗指清白的品德。②互文:也叫互辞。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同一件事。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请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诗句修辞手法①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②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③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④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⑤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⑥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⑦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⑧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答案①比喻(借喻)②借代③反问④对偶⑤比拟⑥互文⑦比喻、夸张⑧双关二、区分借代与借喻的区别试指出下列诗句中画横线词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借代还是借喻。诗句修辞手法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③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④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不第后赋菊》)⑤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答案①借代②借喻③借代④借喻⑤借代⑥借代两者都是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但它们的性质却完全不同。借代的本质是“代”,而不是“喻”,借喻的本质是“喻”,是“喻”中有“代”;借代侧重相关性,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的本体与借体之间有实在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还相当密切;借喻的本体与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人们不过是根据它们之间具有的相似点,通过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借喻可以转换成明喻,借代则不能。古诗中常见的借代物杜康——酒尺素、双鲤——书信干戈——战争汉——唐渔樵——隐逸生活汗青——史书吴钩——宝刀、利剑类樯橹——船天狼——入侵的异族楼兰——边境之敌柳营——军营山村——隐居钟鼓馔玉——权贵利禄青衫——下级官吏鸟、兔——时光活动二掌握主要表现手法一、借景抒情作为古诗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它有融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三种形式。但在平时的赏析活动中,不作如此专业区分,都统称“借景抒情”。(1)“借景抒情”中的景既可以是实景,也可以是虚景,“虚景”部分也可叫想象、虚写。(2)景情关系不一致,手法名称不同。乐景乐情、哀景哀情才叫借景抒情;乐景哀情、哀景乐情(很少)不叫借景抒情,而叫“反衬”(乐景写哀)。(3)当尾联(尾句)是写景句,判断时是交叉的,可以是融情于景,也可以是以景结情(结构技巧),如是虚景,也可以是想象、虚写。请赏析《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写景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借景写出分别的时节、地点与氛围,抒发了离人内心的痛苦,奠定了全词凄凉的基调。二、虚实结合所谓“实”,就是所见所闻;所谓“虚”,就是想象中的、梦中的、回忆中的、仙界中的。虚实相生,拓宽了诗歌的表达空间,避免了写法上的刻板平直,更加准确、鲜明地传情达意。请赏析《雨霖铃》一词中所运用的虚实结合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雨霖铃》一词中,写离别之时的景物、未别与临别之情景,均为眼前实景或实有之事,为实写;上阕末及下阕推想别后经历之景之境和相思苦况,属于想象,为虚写。虚实结合,大大拓展了表达离别的空间,使离别之苦更加曲折细致深入,提升了感动人心的效果。三、联想想象联想是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想象是依托已知形象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在赏析活动中不宜把二者分开。借助联想,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增加诗歌的内蕴,丰富诗歌的思想与情感。借助瑰丽的想象,触发读者产生无限的联想。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联想的一项是()A.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B.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D.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沈园二首》)答案A解析A项内容全是实写。四、衬托衬托指为了表现、突出主要的人或物,作者常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衬托分为正衬、反衬两种。运用衬托,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更加突出、形象。请简析《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中的衬托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正衬:用“小乔初嫁”衬托周瑜年轻得意。反衬:①用曹军灰飞烟灭反衬周瑜大获全胜的英雄形象;②用周瑜年轻有为反衬自己年过半百却功业无成。五、用典用典是指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内容和思想。根据用典目的,可分为正用典(表意与典故意一致)和反用典(用意与典故意相反);根据用典形式,可分为明用典与暗用典(多指语典)。用典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增强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收到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1.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A.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C.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苏轼《初到黄州》)D.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答案C解析A项运用了谢安的典故。B项“燕然未勒”运用了窦宪的典故。D项运用了楚霸王项羽的典故。2.用典是辛弃疾词的特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极具代表性。试结合词句内容完成下表。人物典故典故的作用刘裕刘裕在京口起兵,最后建立政权,为恢复中原,他曾大举北伐①刘义隆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遭到重创②廉颇《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同‘屎’)矣。”③答案①表达了作者决心收复中原的远大抱负②借鉴历史,委婉地劝诫韩侂胄不要草率行事③以廉颇自比,虽已年老,仍想为国效力却不得,抒发了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常见典故含义投笔——弃文从武楼兰——代指边境之敌折腰——屈身事人,常反其意用之化碧——志士为正义事业而蒙受冤屈五柳——隐者的代称三径——代指隐士居住的地方长亭——送别地的代称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采薇——隐居避世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折桂——科举及第桑榆——垂老之年后庭花——代指靡靡之音高山流水——知音或高雅的乐曲击楫——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青鸟——传信的使者请缨——杀敌报国抱柱——坚守信约射天狼——打击入侵的异族六、对比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有两体对比和一体两面对比。其作用是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以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表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了四组对比,请分别找出来并说明其目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对比目的用古代的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用历史上的英主与庸才相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情感都冲淡了用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随堂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秋兴陆游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醉凭高阁乾坤迮①,病入中年日月遒。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明朝烟雨桐江②岸,且占丹枫系钓舟。注①迮:狭窄。②桐江:桐江上有严子陵(东汉著名隐士)隐居时的钓台。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以颈联、尾联为例,选择其中两种进行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对比。理想中,收复失地的雄心豪气,有如山涌;听闻五更天吹响的军号,已是愁肠百结,悲愤难平。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②想象(虚写)和用典。明日,诗人且学严子陵,在烟雨迷蒙的桐江岸边,在红枫树下系上钓舟,表达的是诗人归隐的愿望。③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想象(虚写)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写出两种即可)巩固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日见范蠡[注],参差烟树五湖东。注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朝文物消失,而天淡云闲依旧,抒发了人事无常而自然永恒的慨叹。B.“人歌人哭”四字浓缩了由生到死的过程,包含着对人生的深沉感慨。C.颈联实写眼前之景:深秋密雨笼罩千户人家,落日时分楼台传出笛声。D.第七句表达对范蠡的怀念以及无缘再见范蠡的惆怅,感情直露而强烈。答案C解析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在现实中难以同时出现,应为虚实结合。2.这首诗使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对比。通过六朝文物消失,而天淡云闲依旧,形成物是人非的对比。②寓情于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