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案【范例4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中教案【范例4篇】教案和课件的撰写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我相信大家对此并不感到奇怪。精心编写的教案和课件可以有效满足学生们的学习需求。编辑曾在无数网络文章中精心挑选出1篇立体的“高中教案【范例4篇】”,希望您能享受参考下载这篇文章,并将其分享到您的社交媒体上!高中教案篇【第一篇】必修1第二章细胞的结构第二节细胞膜和细胞壁一、教学目标:1、概述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体会建立模型是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2、举例说出细胞膜的选择透性。3、说出膜组成成分的生理作用。4、说出植物细胞壁的组成和生理作用。5、能熟练把对照的方法运用到探究实验的设计中。二、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三、教学方法:讨论探究实验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引入新课第二章细胞的结构第二节细胞膜和细胞壁一、质膜的成分和结构质膜的取材质膜的成分和结构的探究细胞壁的成分和作用【创设情景】多媒体展示细胞图片: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细菌细胞,酵母菌,要求学生比较不同细胞的差异?【实验探究】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总结】活细胞吸收物质具有选择性。活细胞的选择性与细胞膜有关。细胞膜又叫质膜,为细胞把守大门的任务,物质的进出由质膜掌控。质膜有允许某种物质透过的特性,称为质膜对该物质的透性。【讲述】质膜为什么有选择透性,这应该与质膜的结构成分有密切关系,下面我们就来了解质膜的成分和结构。【提问】要分析质膜的成分,首先要分离出质膜,再做研究分析,那么取哪一种细胞来分离质膜是最好的?为什么?【投影展示】人的成熟红细胞图片,【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获得红细胞的质膜?【讲述】材料一:1895年,欧文顿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进入细胞膜。【投影展示】磷脂分子的结构示意图:亲水性头部和疏水性的尾部。【提问】磷脂分子置于水中的排列形式。材料二:1925年,和用有机溶剂丙酮提取人的红细胞膜中的脂质,并将它在空气----水界面上展开时,这个单层分子的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表面积的两倍。该实验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讲述】脂肪酸分子的尾部可以摇摆,使得整个磷脂分子能发生侧向滑动,所以质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提问】质膜中除了含磷脂,还有其他成分吗?材料三:Danielli和Harvey分别于1931年和1935年发现细胞膜的表面张力显著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已知脂滴表面如吸附有蛋白质成分时,表面张力则降低。材料四:1959年Robertson用高锰酸钾或酸固定细胞时,电镜超薄切片中细胞膜显示出暗一亮一暗三条带。材料五:科学家将质膜冰冻,然后将其撕裂,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撕裂面上有许多颗粒。【提问】综合以上的结论,描述一下质膜的成分和结构?【讲述】另外,质膜中还含有糖类等物质。所以,质膜的结构特点:一定的流动性。质膜的功能特性:选择透性。【提问】细胞壁的成分是什么?作用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动物细胞,植物细胞和酵母菌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细菌没有完整细胞核,只有核区。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其它都有细胞壁。学生阅读课本中的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学生回答:人的红细胞。因为该细胞成熟后只有质膜的膜结构,没有细胞核和其它结构的膜,分离容易,便于取材。加蒸馏水,让红细胞吸水涨破,经过离心提取较纯净的质膜。结论:根据相似相溶性原理,细胞膜的成分中有脂质中的磷脂分子学生讨论回答。头部朝外,尾部朝内。结论:质膜是由脂双层组成,并不是一层脂质物质组成的。结论:质膜中含有蛋白质。结论:两层蛋白质夹着中间的脂双层。结论:这些颗粒就是镶嵌在脂双层中的蛋白质。质膜是由脂双层和蛋白质构成的;脂双层形成基本骨架,蛋白质镶嵌在其中。答:植物细胞壁的成分是纤维素;作用是保护和支撑作用,相对质膜而言,细胞壁是全透性。。提高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课堂的引入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教师仅起到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协作学习的态度。及时纠正错误,加深印象。步步设疑,层层深入,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观察。七、板书:第二章细胞的结构第一节细胞膜和细胞壁一、质膜的成分和结构1、质膜的取材2、成分和结构二、细胞壁的成分和作用八、作业设计高中教案篇【第二篇】活动经验:1、自由踩高跷,发展幼儿平衡能力和胳膊与腿的协调能力。2、踩高跷比赛,训练幼儿的协调性、灵活性和反应能力。活动准备:每人一副用小铁桶和胶丝绳做的高跷,小板凳2把,欢快喜庆的音乐。活动过程:1、请幼儿检查自己的衣服和鞋带,纽扣扣好,鞋带系紧。2、教师带领幼儿随音乐活动全身,重点活动手腕和脚腕。3、幼儿排成4队自由练习踩高跷,教师随时提醒幼儿注意安全。4、将幼儿分成两组,进行踩高跷比赛。踩高跷走到一定的地点,绕过小板凳走回,第二个小朋友开始走,以此进行,先完成的队为胜。游戏重复进行。5、放下高跷,听音乐跟老师做放松动作。6、活动结束,教师评议活动情况,幼儿收起自己的高跷放回活动室。高中教案篇【第三篇】教学建议:可以参考探究一的实验设计思路,设计出一组呈梯度的pH环境,以研究不同的pH对酶作用速率的影响。师能否根据数学的函数思想,绘出H2O2酶作用速率与pH之间关系的函数示意图?你能否对该函数图进行解释?学生自主完成:说明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pH范围;并且特定的酶具有一个特定的最适宜pH;在最适pH范围内,随着pH的升高,酶作用速率增加;超过最适pH范围后,随着pH的升高,酶作用速率降低,并最终导致酶失去活性;过酸与过碱对酶活性的破坏都不可以被恢复。如人体内的胃蛋白酶需要的最适pH范围是~之间,而胰蛋白酶需要的最适的pH范围是~。探究三:酶浓度对酶作用速率的影响实验假设酶浓度影响酶作用速率。具体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定范围内增加酶浓度,酶作用速率升高;超过一定的浓度范围以后,再增加酶浓度,酶作用速率不变。实验器材烧杯、试管、量筒、干酵母菌、过氧化氢、蒸馏水等。实验步骤①取一定量的酵母菌配制成酵母菌溶液,用容量瓶(或量筒与烧杯)将上述鲜酵母菌溶液分别配制成稀释10倍、100倍、100倍、1000倍的酵母菌稀释液;另取4支试管,分别标记为1、2、3、4,用量筒各量取3mL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加入上述4支试管。②将酵母菌稀释液分别加入上述4支试管,观察试管中气泡逸出的速率与气泡的大小。实验数据与分析1234加入酵母菌稀释液后气泡逸出的速率++++++++++数据分析(酶作用的速率)++++++++++关于实验数据的分析说明:实验中,加入酵母菌稀释液后气泡逸出的速率越快、气泡越大,直接表明过氧化氢被分解得越多,间接证明酶作用的速率越大。师能否根据数学的函数思想,绘出H2O2酶作用速率与酶浓度之间关系的函数示意图?你能否对该函数图进行解释?学生自主完成:生具体来说,在底物浓度一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定范围内增加酶浓度,酶作用速率升高;酶的浓度超过一定的范围以后,再增加酶浓度,酶作用速率不变。这主要与反应容器中底物浓度的限制、产物浓度的抑制等因素有关。探究四:底物浓度对酶作用速率的影响教学建议:可以参考探究三的实验设计思路,设计出一组呈浓度梯度的过氧化氢溶液环境,以研究不同的底物浓度对酶作用速率的影响。学生探究:进行相关的实验并进行数据分析。并画出底物浓度与酶作用速率关系的函数图。生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定范围内增加底物浓度,酶作用速率升高;超过一定的温度范围以后,再增加底物浓度,酶作用速率不变。这主要与反应容器中酶浓度的限制、产物浓度的抑制等因素有关。师那么,反应产物的浓度对实验中酶作用的速率有何影响呢?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从化学平衡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生反应产物对实验中酶作用的速率具有抑制作用,随着反应产物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越明显。课堂小结酶促反应的速率受到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单单考虑一种因素而忽略另一种因素都是不可取的;研究其中一种因素的作用,要注意控制变量。引导学生阅读“放眼社会”的“酶与疾病”,让学生了解酶和疾病的关系,如先天性酶缺陷病、酶的活性变化而导致疾病的产生、酶在诊断和治疗疾病中的应用,更重要的是理解酶是生物体内进行新陈代谢的重要物质。教师还可鼓励学生收集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医疗卫生事业中有关酶的应用的例子。用作辅助消化剂的多酶片,含有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脂肪酶等,尽管胃内酸度较高,不适合大多数酶发挥作用,但人们可以将某些酶制剂做成肠溶剂型,如糖衣片和胶囊等,让酶到达肠内后再被释放出来发挥作用,从而治疗消化不良和食欲不振等症。学生活动:阅读“酶与疾病”,并利用网络、图书馆、报刊等途径,通过资料收集与整理、实地走访与考察等多种方法,写出1篇有关“酶与疾病”的调查报告。板书设计3.酶促反应4.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1温度2pH3酶的浓度4底物浓度活动与探究“探究胃蛋白酶进入小肠后是否能发挥活性”的活动建议:探究原理:酶的活性受pH的影响,在过酸或过碱的环境下酶的活性都会丧失。在活性范围内,酶的活性随着pH的变化而有所变化。由于人体的胃蛋白酶由胃腺细胞分泌产生,并在胃中催化蛋白质分解的反应,然后随食糜进入小肠,这时pH由2.0变成7.8,对胃蛋白酶的活性产生了影响。实验材料:胃蛋白酶溶液,精肉块,盐酸,NaOH,pH试纸等。实验步骤:1配制pH=2.0和pH=7.8的液体;2在两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pH=2.0和pH=7.8的液体;3加入两块相同形状的等重量的精肉块;4向两试管中同时滴入胃蛋白酶溶液;5定时观察,记录;6分析得出结论。高中教案篇【第四篇】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2.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3.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2.教学难点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三、教学方法探究法、讲述法四、课时安排五、教学过程〖章引入学生阅读P58。〖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示。〖提示1.由于单位时间内透过玻璃纸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量多于从长颈漏斗渗出的水分子数量,使得管内液面升高。2.用纱布替代玻璃纸时,因纱布的孔隙很大,蔗糖分子也可以自由通透,因而液面不会升高。3.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浓度相等时,单位时间内透过玻璃纸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量等于渗出的水分子数量,液面也不会升高。〖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与注意。〖板书一、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思考与讨论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提示1.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等有机物一般不能透过细胞膜。2.红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问题探讨”中的半透膜。3.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于红细胞内部的浓度时,红细胞一般会因持续吸水而涨破。4.红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多少主要取决于红细胞内外浓度的差值。一般情况下,差值较大时吸水或失水较多〖板书㈠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吸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膨胀甚至涨破)失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皱缩)㈡成熟植物细胞(有大液泡)的吸水和失水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学生阅读思考交流回答,教师提示。〖提示中央液泡大小原生质层的位置细胞大小蔗糖溶液变小原生质层脱离细胞壁基本不变清水逐渐恢复原来大小原生质层恢复原来位置基本不变〖板书失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质壁分离)吸水:细胞外液的浓度>细胞内液的浓度(质壁分离复原)〖板书二、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提示1.在培养过程中,水稻吸收水分及其他离子较多,吸收Ca2+、Mg2+较少,结果导致水稻培养液里的Ca2+、Mg2+浓度增高。2.不同作物对无机盐的吸收是有差异的。3.水分子跨膜运输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其他物质的跨膜运输并不都是这样,这取决于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4.细胞对物质的吸收是有选择的。这种选择性具有普遍性。〖板书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小结见板书。〖作业练习一二。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