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实用5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小学教案【实用5篇】资料一般指生产、生活中参考下载,学习,参考必需的东西。不管我们是学习,还是工作中,都需要寻找一些资料。参考资料有利于我们完成相应的学习工作目标。所以,您有没有了解过资料的种类呢?网友特意收集和分享的“小学教案【实用5篇】”,相信您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小学教案【第一篇】教学内容:教材第106页体积计算和练一练,练习二十第5一14题,练习二十后的思考题。教学要求: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已经学过的体积计算公式,进一步了解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进行体积计算。教具准备:三个大小不同的物体,如文具盒、橡皮、粉笔盒等;练习二十第13题的长方体(用橡皮泥做成)。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口算。让学生口算练习二十第5题。2.引入课题。今天这节课,复习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掌握已经学过的体积计算公式,更加清楚这样公式的推导过程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根据公式正确地进行体积计算。二、复习体积计算1.复习体积的意义。出示三个大小不同的物体。提问:这三个物体的大小相同吗大小不同就是什么不同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哪个物体的体积最大,哪个物体体积最小,2.复习体积的计算。(1)提问:我们学过哪些形体的体积(分行板书画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的图形)请同学们在课本第106页用字母表示出这样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一边写一边看每个图形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关系,再思考这些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指名学生口答体积计算公式,老师接在每个立体图形后面板书相应的体积公式。提问:这些体积计算公式里,哪一个是其他几个的基础谁来说一说,我们是怎样由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推导出其他体积计算公式的老师进一步说明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的联系,并在图形之间用箭头表示出来.(2)归纳柱体体积公式。请同学们比较一下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的体积公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说明: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它们上、下底面是完全一样的。像这样从上到下一样大小的直直的形体,一般都叫做柱体。从上面统一的公式可以看出,这样形体的体积,都用底面积乘高计算。3.学生练习.(1)做练一练第l题.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明计算体积一般按体积计算公式进行。(2)做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口答算式和结果,老师板书。追问:求容积是按什么来计算的要注意什么指出;计算容积按计算体积的方法进行,要注意应从容器里面测量长度,结果一般用容积单位。三、综合练习1.做练习二十第6题。让学生先在课本上判断。指名学生口答,错误的说法要求说明理由。2.讨论练习二十第7、8题.提问:第7题里,沙填在沙坑里后成什么形状第8题圆柱侧面展开是正方形,说明了什么3.做练习二十第11、12题。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道题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先提问每个问题求的是什么,再检查计算过程和结果。追问:一般说来,求制作时所用的材料是要计算什么求能容纳物体的重量要求出什么来计算4.做练习二十第13题。出示橡皮泥长方体让学生观察,然后提问:怎样把它截成两个正方体用刀把长方体切成两个正方体。谁来说说,增加的表面积部分在哪里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5.口答练习二十第15题。让学生在小组里先估计,解释估计的方法。讨论后让学生交流,并给出合理的解释。四、讲解思考题让学生说明题意,按题意画出示意图。提问:求这个梯形面积要知道哪些条件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都与正方形哪个条件有关梯形的一条底比另一条底长多少厘米你有办法根据题里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求出原来正方形的边长吗请大家课后想一想,试一试。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复习,你更加明确了哪些内容六、布置作业课堂作业:练习二十第79题,第11和12题里自己未做的一题。家庭作业;练习二十第10题。小学教案【第二篇】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页“信息窗2”,“你说我讲”第一个红点的问题。教学目标:1、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的数。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观察情景图1、同学们也让我们踏上神秘的南极大陆进行实地考察,好吗?2、你在南极大陆上都看到了什么?看谁能把话说完整。3、先让我们估计一下,天上有多少只贼鸥?冰上有多少只贼鸥?冰上有多少只企鹅?有多少只海豹?学生试着估计一下,并说说是根据什么估计出来的?4、提出问题5、过望远镜我们观察到天上有四十七只贼鸥、冰上三十二只贼鸥、冰上还有三十二只企鹅、二十二只海豹。6、看样子南极的朋友还真不少,就让我们用数字把朋友的数量记录下来好吗?二、解决问题1、想一想,这些数字你想怎样记?2、把你的好办法,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让他们帮你听听怎么样。3、你能把这些数字记录下来吗?试一试。4、相信你会把这些数字读得非常正确。5、小组同学交流想法,并用计数器演示。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用计数器帮助演示数的写法,并让学生说说每一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加深数位意义的理解。6、小组内一个同学用计数器演示,其余同学读数并把数字记录下来7、:通过读数和写数,你都有什么发现?揭示:读书和写数,都从高位起。三、应用拓展1、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我们的周围什么地方用到数字?(全班学生的总数、男同学的人数、女同学的人数等等)。先让学生用该数字说一句话,再让其余同学把数字记录下来。2、“自主练习”第一题,先让学生独自做题,把自己写的数读给小组同学听,在小组内交流写法。3、“自主练习”第二题,先让学生整体观察这张表,有什么发现?再让学生独立填写各空格里的数。填完后,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有什么发现?小组交流。全班汇报。教师要鼓励学生讲自己的发现,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四、课后反思:小学教案【第三篇】设计思想:本课教学设计依据利用音像教材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课题研究目标,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为指导,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培养智能型、创造型人才为目的,试图通过对教学的科学设计,实现音像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机渗透,充分挖掘音像教材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探究解答方法,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全课采用启发式电化教学,本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下特点:1。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挖掘学生的认知潜力。运用现代教育媒体首先设计一道准备题,通过微机演示让学生感知相通问题的结构特点,然后通过列表、讨论、分析,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功能优势,为学生提供多种信息与表象,在教师适时启发点拔下,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动口,积极思维,探索和发现相遇问题的解答方法,在巩固练习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相遇问题类似的实际问题,实现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迁移,充分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素质的培养过程。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相遇问题的学习及解决问题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勤学善思、主动进取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在乐中学习,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教学目的:1。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这三个数量间的相依关系,以及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的含义。2。能根据相遇问题的题意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并说出解题步骤。3。能正确解答相遇问题中求路程的应用题。4。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和创造精神。教学重点:相遇问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解题思路的分析。电教媒体:微机及配套大屏幕、投影仪、投影片。教学过程:一、展示设疑(一)前提诊测(投影片)1。张华每分钟走65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654=260米)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谁会用一个数量关系式表示?(板书:速度时间=路程)2。李诚每分钟走70米,走了4分钟,?(由学生补充问题再列式计算)[评析:旧知的再现,针对性强,抓住与新知密切相关的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为学习新知识作了适当的铺垫。](二)引人课题我们以前学习的都是一个人或一个物体运动的情况,如果是两个人或两个物体同时相对运动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应用题。(板书课题:应用题)二、引导思疑1。创设动态情境,准确理解题意。。微机屏幕显示准备题: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走60米,李诚每分走70米。师:请同学们看屏幕,张华、李诚是怎样走的?结果会怎样?(微机演示)屏幕显示张华、李诚两家用太阳表示并不断闪烁,当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后,张华、李诚分别从两家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经过3分钟后两人相遇,这时又发出一声悦耳的响声,张华走的路程用蓝色表示,李诚走过程的路程用红色表示,屏幕底色是浅黄色,色彩清晰艳丽。学生观察后提问:有几个人在运动?出发时间怎样?从哪里出发?出发后方向怎样?结果怎样?板书:人:两个时间:同时地点:两地方向:相向(相对)结果:相遇[评析:运用微机所具有的声、光、色、形的特点,创设动态情境,抓住相遇问题的关键,加深学生对两地、同时、相遇关键词的分析和领会,形象深刻地提示了事物的发展、变化与结果,使学生准确理相遇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功能优势,为后面的例题教学扫除了障碍。]2.观察、思考、分析、填表。教师利用微机逐分逐分地演示两人走的时间与路程变化情况,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完成下准备题中的表格。。根据以上微机的演示让学生填写下面他们两人走的时间和路程的变化情况表。走的时间张华走的路程李诚走的路程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现在两人的距离填完上表后让学生讨论:①出发3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②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评析: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挖掘学生的认知潜力,准备题的设计正是考虑了这一要求。通过微机演示让学生感知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然后通过列表、讨论、分析每经过1分、2分、3分两人之间的距离变化,从而准确理解到:相遇时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就是两家的距离这一重要的数量关系。这里充分运用电教媒体的优势,适时启发、点拔,给予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引导学生思维活动上路,从而为下面的例题提供丰富的信息与表象。]三、引思解疑l。出示例5: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2.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①让学生说说小强和小丽是怎样运动的?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②根据学生的回答,微机屏幕显示线段图(标出运动方向、有关数据及问题)。③让学生根据线段图复述题意,同时想象两人同时从家里走向学校的过程。3分析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问:怎样求两家的距离?启发学生说出两种解法:①求两人各自的路程,再加起来。644+704②求每分两人所走的路程和,再求4分两人所走路程的和。(65+70)44。比较两种算法。让学生说说两种解法分别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再引导学生观察两种解法的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两种解法算式不同却结果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评析:前面准备题已通过微机向学生提供了直观、多彩、形象、生动的表象,又通过填表、分析,学生已准确理解了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例5的解答已经是水到渠成。然而教师并不急于呈现答案,而是注重知识的获取过程。先启迪学生复述题意、想象两人同时相向而行的情景,再画出线段图,进一步激发学生解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后通过学生自身努力找到答案,化解难点,真正体现了启发式电化教学解决难点的媒体策略思想。整个例题的解答都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运用前面提供的表象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这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把外部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从而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到意义建构的较高层次。]5。做一做(投影)①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面对面走来,经过6分钟两人相遇(如图),求两地间的路程。每分60米每分75米a。相遇时甲行了多少米?()()=()米b。756表示()c。两地间的路程:()()+(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