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7 文言文内容概述-2023年高考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通关宝典(新高考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三第一轮复习内容概述题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高考往往采用客观选择题(4选1)的形式来考查,新高考全国卷的题干表述往往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且往往从人物、时间、地点、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角度进行设误,以考查对文意的综合理解。解题步骤一:内容概述题四个选项基本按行文顺序设置,按顺序设置,有利于快速找到信息区间,进行文题比对。且选项中的“人名、官名、地名”为现代汉语与文言文一致的信息,可帮助快速定位选项信息于文中位置。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真题演练2022新高考卷Ⅰ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真题演练2022新高考卷Ⅰ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真题演练2022新高考卷Ⅰ……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真题演练2022新高考卷Ⅰ……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真题演练2022新高考卷ⅠA解题步骤二:每个选项都是对主要人物行为进行概述,让考生判断是否符合文意。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错误,且该项错误也非全错,而是错一点,故在比对时,可拆分选项,与原文信息逐点对比。且可关注“人物、时间、地点、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常见设误角度。文言文阅读所选的材料大都是记叙性的文章,除全文记叙的中心人物外,还会涉及另一些人物。因此命题者往往将“彼”偷换成“此”,造成张冠李戴的错误;同时还会设置无中生有的陷阱,即文中的人物并无此思想行为,而选项中却设置成有此思想行为。从人物角度设误例:(2022新高考卷Ⅱ)原文:吴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吴汉爵位奉赐最尊重,然但治宅,不起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坟,不作祠堂,恭俭如此。从人物角度设误T12-D.吴汉处世俭朴,恭敬谨慎,不置田产,不起巷第,他出征在外时,家人曾置买一些田产宅业,他归来后,全部都分送给了故旧部属。[解析]“全部都分送给了故旧部属”张冠李戴,原文为“尽以分与昆弟外家”,即送给兄弟和妻子娘家。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弄错。因此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选项中的时间词语,并与原文比对,厘清人物在何时做了某事,识破“时间错误”的陷阱。从时间角度设误例:(2020全国卷Ⅰ)原文: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从时间角度设误T12-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积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解析]选项中的“同时又积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错误,由原文“明年春……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可知,积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是苏轼到杭州后第二年春天做的事。命题者故意将这一地点发生的事情换成另一地点。所以要注意比对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与原文是否一致,以防掉进地点暗换的陷阱。从地点角度设误例:(2018·全国卷Ⅰ)原文: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从地点角度设误T12-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解析]选项中的“蜀地饱受侵扰”错,原文为“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意思是“天水郡与蜀地相邻,常被蜀军侵扰掠夺”,所以饱受侵扰的是“天水郡”,而不是“蜀地”命题者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因为故意曲解的词语往往起关键作用,且不易把握,故要认真、细心比对。从关键词语角度设误例:(2020·全国卷Ⅱ)金人来归燕,谋帅臣,安中请行。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靖康初,言者论其缔合王黼、童贯及不几察郭药师叛命,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又责授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随州居住;又贬单州团练副使,象州安置。从关键词语角度设误T12-C.王安中外放任职,仕途屡遭坎坷。金人前来归顺,他自请燕山府任职,与辽降将郭药师共事;靖康初,因此前的行事备受指责,仕途随之沉浮不定。[解析]选项中“金人前来归顺”错,原文“金人来归燕”的意思是金人来朝归还燕地。故选项曲解文意。比对选项中是否被命题者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防止无中生有或于文无据。从添加内容角度设误例:(2019·全国卷Ⅲ)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从添加内容角度设误T12-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解析]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选项中“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错,从原文可知,田文死后,公叔任相国,娶了魏国公主,忌恨吴起,吴起害怕获罪,逃到楚国。并没有吴起“深表不满”的意思。由此可知,选项表述错误。命题者常常故意把事件的因果关系、条件关系等颠倒,或者强加某种关系来设置错误选项,考查考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从关系角度设误例:(2020·江苏卷)原文:太夫人姓赵氏,其先江陵人,景泰间徙公安,遂占籍,四传为处士文深。赠中宪东谷公与处士同里闬,雅相欢也,因悉太夫人勤慎状,曰:“是真我家妇。”遂命方伯公委禽焉。赠中宪公性嗜饮,日偕诸酒人游,顾以生计萧疏,不无阻酣畅也。自有妇卜太夫人,而甘滑盈几,取办咄嗟。诸故酒人惊相语:“前从夫夫饮,且少鲑菜耳,今何突致此衎衎者?”从关系角度设误T6-B.赵太夫人当年待字闺中时,烧得一手好菜,父亲的好友十分欣赏,命其子前来求亲。[解析]从因果关系角度设误。“父亲的好友十分欣赏,命其子前来求亲”是“因悉太夫人勤慎状”,即因为了解太夫人勤俭谨慎的品行,而非“赵太夫人当年待字闺中时,烧得一手好菜”。另外,写赵太夫人“烧得一手好菜”是在出嫁后,而非“待字闺中时”。比对一些增删的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看看有无以偏概全或归纳不完整等陷阱。从增删词语角度设误例:(2020·江苏卷)原文:(2021·全国乙卷)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T12-D.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解析]此选项从以偏概全的角度设误,根据原文“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等可知,隋朝灭亡是因为皇帝无道和大臣不尽忠两个原因造成的,而不仅仅只是大臣的原因。步骤小结设误角度课堂小练真题演练2022全国甲卷原文: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T12-B.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解析]此选项从关键词语角度设误,原文“西德于秦”意为“对秦国有恩惠”,选项中“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错误。真题演练2021新高考卷Ⅰ原文: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

1 / 3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