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 文言文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训练(解析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糸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呑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归至家,乃夜发书,陈篋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B.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C.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岀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D.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限,文中指屏障、险阻;与“严限追比”“越长城之限”中的“限”均不相同。B.文章,文中指国家的法令、礼乐制度;今通称独立成篇、有组织的文字为文章。C.溢,通“镒”,与“锱”“铢”“寻”等均为古代重量单位,只是所指重量不等。D.《战国策》,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全书计三十三卷,十二国“策”论。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秦不仅面见,而且连续十次上书秦王,最终失意而归,潜心研读,这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刻苦好学的精神值得赞扬。B.苏秦远赴秦国游说秦王连横而受挫,最主要的原因是苏秦此时还没有掌握《太公阴符》,使秦王觉得他只会夸夸其谈。C.苏秦精研《太公阴符》一整年,得其精要,这大大增强了他游说诸侯的信心;他成功游说赵王而为赵相,合纵而抗秦。D.苏秦游说秦王高谈阔论,颇显辩士口若悬河之才;游说赵王,则隐其辞锋,简言“抵掌而谈”:纵横家形象跃然纸上。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②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5.本文评说苏秦“约从散横”的效果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答案】1.D2.C3.B4.①(他穿的)黑色貂皮衣服破旧了,百斤的黄金花光了,费用全部用尽,(只好)离开秦国回到老家。②(苏秦)纵横游历天下,在各诸侯国的朝廷上游说君王,使各诸侯君王的亲信不敢开口,天下没有谁敢与他相抗衡了。5.评说苏秦“约从散横”的效果:①苏秦本人地位大大提升;②压制强秦,提高赵国地位;③使六国和平相处、人民生活安定。【解析】1.文言文断句首在理解有关语句的意思,而掌握断句基本方法也很重要:重语感,通过默读心悟,感知语脉走向;明词性,特别要区分一些人名、地名、官职名;辨句式,结合平时学习的文言句式作出准确判断;寻标志,如对话常用“云”“曰”等词语引起;据修辞,文言文中常用排比、对偶、反复、顶真等辞格;比异同,比较各备选项,略过相同之处,对不同之处细加辨析。原文标点如下: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2.C项中“寻”为古代长度单位。3.B项“最主要的原因是苏秦此时还没有掌握《太公阴符》,使秦王觉得他只会夸夸其谈”的表述没有文本依据。从原文看,秦王没有接受苏秦谋略的主要原因是:秦王觉得“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即秦国还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实现连横之策的条件还不具备。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①弊,破旧,乏绝,用光;去,离开。译文:①(他穿的)黑色貂皮衣服破旧了,百斤的黄金花光了,费用全部用尽,(只好)离开秦国回到老家。②说,游说;杜,使……闭口;伉,同“抗”,抗衡。译文:②(苏秦)纵横游历天下,在各诸侯国的朝廷上游说君王,使各诸侯君王的亲信不敢开口,天下没有谁敢与他相抗衡了。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原文说“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由此可知,苏秦本人地位大大提升。原文说“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由此可知,压制强秦,提高赵国地位。原文说“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由此可知,使六国和平相处、人民生活安定。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逄孙、杨孙戍之,乃还。(二)佚之孤,郑人,佚之俅之子也。狐少善思辩,多才识。为幕僚,常得郑君览之。晋候、秦伯围郑,郑危在旦夕。狐求见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武使秦,秦晋师还.,郑遂安。郑伯欲厚赏武。狐闻之,言于郑伯曰:“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然,武终为隐者之徒,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窃以为当赏者,臣也。”郑伯愕然,赏之。异日,村夫有拜于郑廷者,郑伯迎之。问之,乃烛之武之兄文也。文曰:“君恩四海,天下惠.之,万民之幸也。武以口舌还军秦晋,三军不能敌,厚赏以利.郑也。然,家有老母,八旬又三,日必侍之。武往说师,老母系.之,臣昼夜侍母,目不交睫,亦宜赏之。况武本不欲说秦,臣数劝方为之也!”郑伯赏之。未几,宫廷左右及三军将士上书求赏者络绎不绝,郑哗然。晋闻之,复攻之,郑危矣。史臣曰:“郑危而遂安者,君明而士贤也;郑安而复危者,赏功之过欤,抑邀功妒贤欤?”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厚赏以利.郑也利:利益B.武往说师,老母系.之系:挂念C.秦晋师还.,郑遂安还:撤军D.君恩四海,天下惠.之惠:得到恩惠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郑伯愕然.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B.武以.口舌还军秦晋厚赏以.利郑也C.乃.烛之武之兄文也使杞子……戍之,乃.还D.言于.郑伯曰若亡郑而有益于.君8.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B.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C.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D.武舌辩之士/以口舌退师/功高莫大/厚赏理也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史臣认为,导致郑国从安定陷入危局的原因并不是郑伯设立奖项,而是郑国上下抢夺别人的功劳嫉贤妒能的风气。B.烛之武哥哥烛之文认为自己在侍奉老母亲、劝说烛之武面见秦君退秦师有功,应得到奖赏;其他大臣也想分功。C.佚之狐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足智多谋,平时又对郑伯尊重有加,因此认为这次要奖赏首先应该奖赏自己。D.因为烛之武劝退秦师有功于国,郑伯打算重重地奖赏他,可是这一奖赏刚有动议,就引起了来自各方面的连锁反应。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答案】6.A7.D8.B9.C10.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②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要不是我推荐他,(他)最终也不会显露名声,有什么建立功劳的机会呢?【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句意:对他重赏对郑国有利。“利”,动词,对……有利。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郑伯显出吃惊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句意:然而郑亡国了,对您也不利啊!“然”,表转折,然而。B.句意:烛之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使秦晋军撤回。“以”,介词,凭借,用。句意:对他重赏对郑国有利。“以”,连词,表目的,来。C.句意:原来这人是烛之武的哥哥烛之文。“乃”,表判断,是。句意:派杞子……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乃”,于是,就。D.句意:对郑伯说。“于”,介词,对。句意: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于”,介词,对。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画波浪线部分意思是:烛之武,是个善于舌辩的士人,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退了秦国的军队,辛勤劳苦,功绩很大,受到重赏,这是上天的法则。“武/舌辩之士”“厚赏/理也”都是主宾式判断句,“武”“厚赏”都是主语,“舌辩之士”“理”都是宾语,主宾之间断开,排除CD。“莫大”是“功”的谓语,是说“功绩很大”,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佚之狐凭借自己是老臣,德高望重,足智多谋,平时又对郑伯尊重有加”错误。由原文“武终为隐者之徒,非臣举之,终老亦未见其名,何功之有?窃以为当赏者,臣也”可知,佚之狐是认为自己举荐有功求赏。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既”,已经;第一个“封”,使……成为边境,第二个“封”,边界;“肆”,扩大;“阙”,侵损。(2)“举”,推荐;“见”,显露;“何功之有”,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有何功”,有什么建立功劳的机会呢?文言文阅读皇太子即位,以明年为弘治元年。召致仕南京兵部尚书王恕为吏部尚书。时恕负重望,其居冢宰..,铨政多厘正焉。上视学,释奠先师,王恕请加礼子孔子前,特用币,改太牢..。孝宗弘治元年春正月,召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为左都御史,盖上在东宫时,素知其名故也。文升感殊遇,自奋励,知无不言。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即斥去。初开经筵..。吏部尚书王恕上言:“正统以来每日止一朝臣下进见不过片时圣主虽聪明岂能尽察不过寄聪明于左右欲察识之真,必须陛下日御便殿,宣召诸大臣详论治道,谋议政事,或令其专对,或阅其章奏。如此非惟可以识大臣,而随材任使,亦可以启沃圣心而进于高明矣。”王恕为尚书,不避权贵,请谒路绝。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大夏素以安内攘外为己任,命下,人心翕服。先是,大夏在广东、广西,一岁再求去,皆不许。既延谢,上御帷殿,召问之曰:“朕素用卿,而数辞疾何也?”大夏对曰:“臣老且病,今天下民穷财尽,万一不虞,责在兵部。臣自度力不足办,故辞耳。”上默然。居数日,复召问:“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