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案【汇编5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生物教案【汇编5篇】在新开设课程时,教师通常都会备好教案课件,但是,其中的知识点需要设计得恰到好处。教案课件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那么,在编写教案课件之前,我们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呢?如果您需要一些与“生物教案【汇编5篇】”相关的建议,这里有一些供您参考的参考下载资料!生物教案【第一篇】《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这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一、根据课标及学生已有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订为如下:知识目标: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说出有机物对于生物体的重要作用。能力目标:参与技能训练,发展推理能力。参与动手实验及实验现象的分析,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有重要意义。本节课采用的课型是探究式教学。二、说教材:本节的内容是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子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的第二节,前面一节已介绍了有机物是光合作用制造来的,那么绿色植物如何对有机物进行利用呢,就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从上节到这节的过渡很自然。在这节课中教材阐明了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它附合课标中的第四个主题中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在课标中,它属于理解层次。贯穿教材安排了三个演示实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知识结构的安排来看,它包括三个方面:1是有机物对生物体的作用,2是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反应式,3是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是: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突破重点难点,我会将教材中的三个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全班分为8组,每组选做一个小实验,选择时指导同学们每个小实验至少要有两个小组选择。由同学们在课前按要求准备好。这三个小实验不难,学校也有足够的设备可做演示实验,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将让学生为家里的栽培植物松土,达到学于至用的目的。三、下面我说说教法和学法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这节课的一开始会组织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在复习的基础上设置问题让学生探究:制造这么多有机物有什么用呢?这样的引入比较自然,也很快可切入主题。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估计可以答出有机物的用途,这是我会顺着学生的思维,设置思维的障碍:为什么有机物可用来构建植物体。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请学生一起总结。至于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这部分内容,则由同学们交流他们所做的实验过程,并上台演示,在演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课件,采用启发学生总结,根据学生的分步演示的方法,总结出呼吸作用的公式并推论到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的对于生物圈子的重要意义。在此我想说的是:为突破重点与难点,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改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改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去探究,组织学生参与分析,通过质疑,探究,交流,总结,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中所使用的教学课件比较简单明了,它将做成网页状的结构,主要它将按学生发言及教师教学的需要,调整教学的进度。其中呼吸作用的公式将做成可分批显示的。课件中还会做个小动画,用于巩固呼吸作用公式的课堂练习:将正确的答案拖到相应的位置,如果答对,它就会在停在相应的位置,如果答错,则它会回到原来的起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节课中,我还会渗透学法指导,例如:在学生已初步了解观察方法的基础上,继续明白观察要有一定的观察目的,观察时伴随思考,如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实验中采用的是萌发的种子做为实验材料,我们可以不可以改用其它材料,引导大家交流,从而让学生的只要多问一个为什么,我们的发散性思维就可以得到培养。而在小组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白善于与他人合作,从他人的身上学到优点,也是学习的重要方法。在技能训练中,让学生明白推理的方法也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本节课的课前要求同学们到实验室完成准备实验,课堂上将利用3分种完成课后练习,在这当中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后将指导学生课外实践,给家中的植物栽培植物松土,并请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动手能力给予评价。生物教案【第二篇】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从总体上对微生物进行概述。大体编写结构是: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寻找水中的微生物——再借助显微镜观察微生物——认识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发展史和概貌。预期学习结果1、能够运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做好观察记录。2、知道微生物是个体微小、分布极广的生命体,绝大多数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3、了解列文虎克世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人。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观察、人事微生物。难点: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教时:1课时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放大镜、显微镜、烧杯;学生准备:抹布、水样。教学活动设计一、观察水样引导学生取出水样,交流水样的采集地点,肉眼观察的发现和想进一步了解的知识。二、用显微镜观察水样带领学生认识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并尝试用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生物。三、认识微生物,了解列文虎克交流用显微镜观察水滴之后的发现,用语言文字或图画的方式记录所观察的现象。了解列文虎克的故事。四、拓展了解微生物的分布情况。1、出示水样,要求学生把采集的水样由瓶子倒进烧杯,提醒保持桌面整洁。2、请学生观察水样。3、教师质疑学生发现:水滴里面除了一些肉眼可以看见的小颗粒外还有有其他的吗?借助什么来观察可能会有收获?4、教师示范用法。强调轻拿轻放。5、教师强调:(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6、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7、简单介绍列文虎克的故事。8、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找到微生物?怎么证明他们的存在?1、倒水2、学生有序观察观察,然后进行交流。显微镜;目镜(对着眼睛);物镜(对着标本);载物台(放置标本);反光镜(反射光线、照亮标本);调节螺旋(调节焦距、看清标本);镜臂;镜座。3、生按顺序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4、小组汇报交流,选取代表进行全班交流。5、学生观察投影中的的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特点。6、学生读列文虎克的故事。7、请学生小组为单位课后解决。生物教案【第三篇】一、说教材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隶属于课程标准确立的“人与生物圈”课程主线中最大的主题之一“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的二级主题,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共同组成绿色植物三大生理作用,教材在编排上将其安排在两者之前,既充分考虑了学生主体的认知规律,也科学考量了三者的辩证关系。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对前一节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适应不同的环境有更深刻的理解,又可以为后面光合作用以及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全章占居举足轻重的地位。2、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举例说出气孔的数目和分布与蒸腾作用的关系。(2)、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观察叶片的各部分结构。进一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能力目标(1)、通过制作临时徒手切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临时切片标本,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2)、通过对蒸腾作用知识的拓展迁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2)、培养敢于实践、乐于探究的生物科学素养;树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3、说重点与难点重点:练习制作徒手临时切片,观察叶片的结构,理解蒸腾作用的意义。难点:练习制作徒手临时切片,观察叶片的结构。4、说学情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充满好奇,乐于动手,对制作临时装片及显微镜操作有一定的了解。5、说教学准备教师:实验用具、材料及医用消毒棉,酒精和纱布,课件等。学生:兴趣小组准备关于观察植物的蒸腾现象的实验资料。二、说教法:1、直观教学法: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实现知识的升华和内化。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发现未知,并在“动脑、动手、动口”状态中提高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3、体验互动法: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实现学生认知过程与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三、说学法:1、自主探究法:通过观察蒸腾现象实验以及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合作学习法:通过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分析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提高交流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四:说教学流程:本节课,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优化教学秩序,我是这样导入的:1、创设情境,激疑导入首先复习各种植物类群所处的生活环境,明确各种植物类群均需要水,那么植物吸收水分用来做什么呢?此时,多数学生会误认为植物吸收水分用于自身组成。让同学们带着疑惑看典型例子——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一生所需的水分约200千克,其中作为植物组成成分的水分为千克,维持植物生理过程的水分为千克,两者的水量加起来约为千克,仅占植物吸入体内水分总量的1%,那其余的99%的水分到哪里去了呢?此时,学生形成了认知冲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趁此导入课题。(板书课题名称)继而进入第2个教学环节:2、观察思考,深化认知(由于植物的蒸腾现象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提前一天要求兴趣小组同学做好实验,课堂上呈现实验各装置初始状态图片)此时兴趣小组展示图片,阐述设计思路:选取三支粗细相近的枝条,甲去掉全部叶片,乙去掉部分叶片,丙不做处理。分别插入三支锥形瓶内,并用塑料袋罩住露出管外的部分,扎紧袋口。在三支锥形瓶内分别加入等量的水,液面上加适量的食用油防止水分的蒸发并做上标记,置于阳光下一段时间。引导学生指出对照实验,明确单一变量。然后兴趣小组呈现实验装置,通过观察、对比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1)、塑料袋的内壁有什么物质生成?(2)、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3)、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以什么状态出来的?(4)、比较各塑料袋内水珠的多少,这说明了什么问题?(5)、对该实验你还可以怎样设计?生物教案【第四篇】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是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在第一章第二章中介绍了大量的生物物种,为这节课的展开做出了铺垫,在生物的分类中提到最基本的单位是种,那什么是种呢?这节课提出物种的概念是对前面知识的延伸,学习了本节课对后继学习同种生物的差异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过资料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新课程要求创建和谐、民主的课堂。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多种图文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学法指导:为了把课堂交给学生,我会引导他们利用图表和多种图文资料,采用自己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讨论、课后搜集资料等学习方法。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地球上存在着许许多多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据科学工作者的不完全统计。地球上的生物物种超过500万种。生物物种是多样的问:两只动物的毛色都有是黑色的,它们是不是同一种生物?归纳1森林视频:乔木,灌木。野草,鸟,松鼠,昆虫,鼠,蚯蚓等2湖泊、池塘视频:3热带雨林:物种最丰富的森林,它的面积只占全球面积的7%,但它的生物物种却占全世界的一半以上。讨论为什么热带雨林里物种丰富原因?提问:物种多样性形成为什么赤道附近,自然环境相近的条件下会产生如此不同的雀鸟?结论由于山脉、河流、海洋的分隔,使地球上的某些区域处于隔离状态。这中隔离状态的环境,使生物在外形、行为等方面发生显著变化,因而形成新的物种。归纳物种有500多万种,大多数为昆虫和植物。不仅使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