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7 论述类文本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训练(解析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中国是“瓷之国”,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当前,审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陶瓷文化建设和趋势特点,并进一步明确陶瓷文化工作者在引领、推动陶瓷文化发展新常态中的任务,对于繁荣发展陶瓷文化事业、加快发展陶瓷文化产业,以陶瓷文化名片助力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社会经济的动态发展,催生陶瓷文化建设的新变化、新趋势、新特征。陶瓷文化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全面进入新常态后对陶瓷文化建设的新思路和战略应对。陶瓷文化的新常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吻合。在新的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为我国陶瓷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会,而陶瓷文化消费需求将迎来多个层面的集中释放,“陶瓷文化+”将是未来发展的特色,其服务方式、内容、途径、渠道也将发生一系列显著变化。陶瓷文化的新常态与社会高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前,我国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陶瓷文化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化标识。在新常态中,陶瓷文化的改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量”变,具体表现为消费、产业、基础环境设施等发展速度、规模的变化;二是“质”变,更多地强调陶瓷文化产业发展的内涵和效益。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现阶段,陶瓷文化产业异军突起,陶瓷文化交流呈现日益扩大的发展趋势。近几年来,我国陶瓷文化产业从业者积极性高,陶瓷文化业态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同时,随着我国陶瓷文化产业政策的不断完善,陶瓷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必然会成为一个新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影响力将会越来越明显,而陶瓷文化的地位与“纽带”作用也会更为凸显,陶瓷文化融合发展必然成为主流趋势。陶瓷文化的与时俱进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形势。目前,我国陶瓷文化领域迎来春天,陶瓷艺术创作、陶瓷产品设计、陶瓷文化服务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陶瓷文化的构建与完善将是一种常态,其发展方向稳定,质量得到提高、效益得到保障。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全面推动我国陶瓷文化进入新常态,迎来新机遇。同时,陶瓷文化产业具有一定的门槛和显著的规模效应,现代陶瓷文化产业的规模趋向于两种方式,即大资本和大融合的方式、个性化和小型化的方式。不管哪种方式都要求与陶瓷市场紧密结合,充分利用社会经济的杠杆效应,促进陶瓷文化和社会经济的有序对接。从市场需求的观点来看,尽管传统陶瓷行业比较饱和,但是由于基础环境设施的互联和新文化、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大量涌现,需要加速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陶瓷市场环境,因此,全面推动我国陶瓷文化新常态也是新挑战。总之,陶瓷文化新常态蕴含着无限机遇和巨大挑战。面对新变化和新趋势,陶瓷文化工作者要保持初心使命,遵循陶瓷文化发展的根本规律,深度契合广大人民群众的陶瓷文化需求,主动适应、引领、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陶瓷文化新常态。(摘编自赵昕《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陶瓷文化的思考》)材料二:陶瓷工艺传承的方式见证了世事变迁,而传承什么、为何传承则更显所属时代的风土人情。今人对于传承,尤其在艺术方面,往往会将其与发展、创新联系起来,以表明事物的可持续性。然而,有学者认为“传承”应分开释义,承在前而传在后,所谓承前启后。但不论前后占位,“传”或者“承”都有其继承、选择与开拓性,我们应辩证地看待它们。随着工业的发展,陶瓷工业产品走进人们生活,带来许多便利。但工业陶瓷加工的严格、精准,主要表现的是物理实用与数字性,在某种层面上存在看机械的冷漠感,与传统工艺制作的陶瓷器物相比,缺少应有的人情味。故而今天的人们,仍然愿意选择更为怀旧的传统陶瓷器具,因为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还饱含着人文关怀和文化价值。有不少人议论,传承是否应摒弃落后的部分?对此,有学者认为:“从工艺美术发展史来认识,陶瓷传统工艺不存在落后的问题,只存在技术方式的差别。”的确,回顾历史可以发现,新石器时代陶器的泥条盘筑成型方法至今仍然沿用,并被众多陶艺家所接受,其原因即是,这种比较简便而且容易掌握的方法,对许多造型有很强的适应性和表现力,并无滞后之感。由此可见,人文精神与技艺方法,便是传统陶瓷工艺传承的意义所在,体现了为何而“承”与“承”什么。传承本身有着流传、发展的含义,“传”又该作何理解呢?实际上,二者并无具体分界,并伴随而生、相互促进,“承”的具象或抽象的精神内核,同样也是“传”的内容与意义。传、承,不是简单地取消,也不是完全照搬,更不是不同领域间生硬地移植。保护、研究、吸收、创新,围绕着传承的课题,永远存在诸多疑虑与思考。陶瓷在发展史中,传承技艺尤为重要,其方式也在不断改变。而传什么与承什么都曾考验着后辈,传与承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并没有明显区分,本来就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在当代的陶瓷艺术品实践中,应当明白工艺的可贵与其选择性。我们传承下来的,应当像泥条盘筑一般隽永而富有生命力,无关时间远近。(摘编自刘晓华《略谈陶瓷工艺传与承的辩证关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陶瓷文化源远流长;随着社会的发展,陶瓷文化的新常态既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吻合,又与社会高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B.在新常态中,陶瓷文化既有“质”变,也有“量”变,而前者具体表现为消费、产业、基础环境设施等发展速度、规模的变化。C.陶瓷工艺传承的方式见证了世事变迁,传承什么、为何传承更显所属时代的风土人情,我们应辩证地看待“传”与“承”。D.传统陶瓷工艺传承的意义在于通过陶瓷器物传承人文精神与技艺方法;“传”“承”应摒弃简单地取消、完全照搬和生硬移植。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瓷文化须与时俱进,说到底,这也是全面推动我国陶瓷文化新常态面临的新挑战。B.对传统陶瓷工艺既要“承”其具象的精神内核,更要“传”其抽象的内容与意义。C.对于陶瓷传统工艺的传承,我们应有一个共识:留住隽永而且富有生命力的工艺。D.材料一与材料二的论题都与中国陶瓷有关,但主要论点与论证的侧重点均不相同。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概括材料一核心观点的一项是()A.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中国陶瓷文化新常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B.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中国陶瓷文化新常态呈现多元化融合发展的趋势。C.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中国陶瓷文化新常态蕴含着无限机遇和巨大挑战。D.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中国陶瓷文化新常态值得审视,需要引领和推动。4.有学者认为“从工艺美术发展史来认识,陶瓷传统工艺不存在落后的问题,只存在技术方式的差别”。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理由。5.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说明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陶瓷文化工作者应如何发扬光大陶瓷文化。【答案】1.B2.B3.D4.①从陶瓷工艺发展来看,一些简单易用的陶瓷传统工艺仍被看好并加以使用,其对许多造型有很强的适应性和表现力,并无滞后之感。②与注重物理实用和数字性的现代工业陶瓷制品相比,用传统工艺制作的陶瓷器物,因饱含着人文关怀和文化价值,仍然受到人们青睐。(每点理由2分﹔意思相近即可。)5.①加强研究。深入研究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陶瓷文化多元化、融合发展的趋势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②引领推动。主动担当起引领、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陶瓷文化新常态的使命。③科学传承。正确认识陶瓷工艺传与承的辩证关系,既要传承人文精神,更要传承传统陶瓷的工艺。【解析】1.B项张冠李戴,根据原文“在新常态中,陶瓷文化的改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量’变,具体表现为消费、产业、基础环境设施等发展速度、规模的变化﹔二是‘质’变,更多地强调陶瓷文化产业发展的内涵和效益”可知,B选项中的“前者”即“‘质’变”,表现为“更多地强调陶瓷文化产业发展的内涵和效益”,而非“具体表现为消费、产业、基础环境设施等发展速度、规模的变化”。2.B项曲解文意,原文是“二者并无具体分界,并伴随而生、相互促进,‘承’的具象或抽象的精神内核,同样也是‘传’的内容和意义”,可知,并无“既要……更要”的关系,且精神内核既有“具象”的,也有“抽象”的。3.A、B、C三项所述,可以分别视为材料一第二、第三、第四自然段的分论点,均不能作为材料一全文的核心观点,涵盖全文。只有D项,从文章开头和结尾摘要得出,相互印证,既可以视为全文的中心论点,也可以视作全文的结论,总结全文。综上,本题选D项。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从工艺美术发展史来认识,陶瓷传统工艺不存在落后的问题,只存在技术方式的差别。的确,回顾历史可以发现,新石器时代陶器的泥条盘筑成型方法至今仍然沿用,并被众多陶艺家所接受,其原因即是,这种比较简便而且容易掌握的方法,对许多造型有很强的适应性和表现力,并无滞后之感”可知,从陶瓷工艺发展来看,一些简单易用的陶瓷传统工艺仍被看好并加以使用,其对许多造型有很强的适应性和表现力,并无滞后之感。结合“与传统工艺制作的陶瓷器物相比,缺少应有的人情味。故而今天的人们,仍然愿意选择更为怀旧的传统陶瓷器具,因为它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还饱含着人文关怀和文化价值”可知,与注重物理实用和数字性的现代工业陶瓷制品相比,用传统工艺制作的陶瓷器物,因饱含着人文关怀和文化价值,仍然受到人们青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我国陶瓷文化产业从业者积极性高,陶瓷文化业态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同时,随着我国陶瓷文化产业政策的不断完善,陶瓷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必然会成为一个新趋势……陶瓷文化新常态蕴含着无限机遇和巨大挑战。面对新变化和新趋势,陶瓷文化工作者要保持初心使命,遵循陶瓷文化发展的根本规律,深度契合广大人民群众的陶瓷文化需求,主动适应、引领、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陶瓷文化新常态”可概括出,加强研究。深入研究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陶瓷文化多元化、融合发展的趋势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结合“当前,审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陶瓷文化建设和趋势特点,并进一步明确陶瓷文化工作者在引领、推动陶瓷文化发展新常态中的任务,对于繁荣发展陶瓷文化事业、加快发展陶瓷文化产业,以陶瓷文化名片助力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可概括出,引领推动。主动担当起引领、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陶瓷文化新常态的使命。结合“人文精神与技艺方法,便是传统陶瓷工艺传承的意义所在……传与承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并没有明显区分,本来就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在当代的陶瓷艺术品实践中,应当明白工艺的可贵与其选择性。我们传承下来的,应当像泥条盘筑一般隽永而富有生命力,无关时间远近”可概括出,科学传承。正确认识陶瓷工艺传与承的辩证关系,既要传承人文精神,更要传承传统陶瓷的工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孟子是儒家“亚圣”,孟子学说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对思想学术的发展演变,影响巨大而深远。历史上学人对孟子的研究从未停歇,形成了堪与孔学、老学、易学比肩的孟学。近年来,孟学研究成果迭出,而新近出版的周淑萍教授所著《先秦汉唐孟学研究》当属其中的一部力作。在先秦汉唐时期孟学史上,告子驳孟、荀子非孟、司马迁《孟子传》、王充《刺孟》赵岐《孟子章句》、韩愈推孟子入道统等等,都是重要的研究议题,该书在总结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些议题作了进一步的考察与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例如,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全面肯定孟子的第一人,司马迁所写《孟子荀卿列传》,其观点和结论深远地影响了后来的孟子研究者,所以它是研究孟学的一座丰碑。然而在《孟子荀卿列传》中还有淳于髡、邹衍等十七人的小传,而淳于髡、邹衍等与孟子、荀子并非同一思想学术阵营,且传主虽是孟子、荀子,但叙写孟子、荀子的字数却远远少于淳于髡、邹衍等人,叙写邹衍的字数是叙写孟子的字数三倍以上。写法奇特,是何原因?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该书认为,司马迁这样写,是要用邹衍、淳于髡等衬托孟子。邹衍、淳于髡与孟子的游历非常相近,都曾游说齐梁,都曾向梁惠王、齐宣王进言。司马迁以邹衍、淳于髡的迎合、“承意观色”来衬托孟子志于仁义不苟合取荣的高风傲骨,同时为孟子学说辩护和正名,肯定孟子之说并不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是“方枘圆凿”,不逢其时,故而其说在当时难行。这个分析是有见地的。《先秦汉唐孟学研究》拓宽了孟学研究视域,将学界习以为常而在孟学史上却是不可忽视的群体纳入了研究的视野,如孟子弟子对孟子的问疑

1 / 3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