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0年贵州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答案及解析1、故正确答案为C。2、原数列可转化成、、、、、、;其中分子4、5、6、7、8、9、是等差数列;分母4、6、8、10、12、14、也是等差数列。因此,。故正确答案为B。3、故正确答案为C。4、前两项之积,用等差数列修正,等于第三项。具体规律为,,,因此下一项为。故正确答案为D。5、原数列是一个递推数列,递推公式为,即,,,,。故正确答案为C。6、故正确答案为D。7、设去吃饭的人数为,根据已知有,解之得。故正确答案为C。8、5名职员选出2名的方法数为,全是男职员方法数为1,只有一名男职员方法数为,则概率为。故正确答案为B。9、设需要的食盐水,则有,解得。公式:两溶液混合,分别设两溶液质量为、,浓度为、,混合后浓度为,则有混合公式:。故正确答案为C。10、如下图,三个正方体成“品”字摆放即可。-2-故正确答案为C。11、设船速为,则根据已知有,解之得公里/小时,所以船逆流航行与顺流航行的速度之比为。故正确答案为A。12、解析一:因为分针每60分钟转一圈360度,所以每分钟转6度,而时针每60分钟转30度,每分钟转0.5度,所以设经过分钟后分针和时针第一次垂直,则有度,设经过分钟后分针和时针再一次重合,则有度,分钟。解析二:假定时针不动,则时针分针从第一次垂直到第二次垂直的时间间隔为45分钟,根据公式,所求时间为。故正确答案为C。公式:,其中为题目待求实际时间,为静止时间,即假定时针不动,分针与时针到达目标状态所需时间。13、根据已知,每斤什锦糖的价格为元,其中包含奶糖比例为,所以36块钱可买的什锦糖中包含奶糖。故正确答案为A。14、由题意可知:A厂每天可生产上衣,每天可生产裤子;B厂每天可生产上衣,每天可生产裤子。要使产量最高,可安排A厂主要生产上衣,B厂只生产裤子,设A厂每月用生产上衣,剩余生产裤子,B厂整月生产裤子,可列方程,解得。故最多可生产运动服。故正确答案为C。15、设小正方形的边长为,则大正方形的边长为,依题意有,解之得厘米,所以面积为平方厘米。故正确答案为C。16、此题为实词填空题。由题干可知,括号内的词语应该与“应用”相搭配,选项C“普及”不符合搭配习惯,予以排除。从词义上来讲,“广泛”指涉及的方面广、范围大,普遍;“深入”指研究、思考深刻、透彻;“全面”指完整、周密。根据语境,“广泛”最为恰当。故正确答案为A。17、此题为实词填空题。根据题干后面的“压垮”一词即可得出答案:只有“重物”才会给人的身体造成负担,因此,“重量”最合适。其他三项均不符合语境,予以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18、此题为实词填空题。题干主要讲的是目前荒漠化扩张使原本有限的生存空间不断减少的状况。选项中,“占据”和“损害”体现不出逐步的过程,排除B、C项;“侵蚀”是逐渐侵害使变坏;“蚕食”是像蚕吃桑叶那样,比喻逐步侵占。根据语境,选择“蚕食”更为恰当。-3-故正确答案为D。19、此题为实词填空题。由“为其加入了休闲的元素”可知,牛仔装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应当是“改进”的结果。“引入”和“修饰”显然不符合文意;“改装”的意思是改变原来的装束或装置,也不符合文意。故正确答案为D。20、此题为成语填空题。题干想要表达的是在物价上涨的时代,靠着七万美元的补偿,家庭生活并不会太富足,只可维持正常水平几年。强调的是生活状况。A项为强干扰项。“高枕无忧”是指垫高了枕头睡觉,无忧无虑,比喻平安无事,不用担忧,也可比喻放松警惕。是指摆脱了危险,不用再去担心会遇到什么危险。而题干中说的主要是工人的赔偿金与他们的生活,与“危险”无关,故“高枕无忧”用在此处不合语境;B项“一劳永逸”指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题干中说的是工人获得7万赔偿金,没有体现“劳”的意思,因此排除B项;C项“丰衣足食”是指吃的穿的都很丰富充足,形容生活富裕。符合语境;D项“为所欲为”是贬义词。本指做自己想做的事。后指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任意而为,强调干的事。不符合语境,予以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21、此题为实词填空题。先看第一个空。“事情”本身并不能产生恐惧,只能是事情让人“产生”了恐惧这种情绪,因此排除C项“产生”。再看第二个空。根据语境语意,恐惧是“我们被自己吓住了”,可知恐惧来自于人自身的想象。A项“经历”说的是人们亲身做过或遭遇过的事,人们通常只对未知的事物感到恐惧,人们并不会对“经历”感到恐惧,因此排除A选项;“幻觉”是指没有外在刺激而出现的虚假的感觉,在病态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幻觉,用在此处明显不合适,因此排除B项。故正确答案为D。22、此题为实词填空题。多个词语的选词填空题适合采用排除法。第二空中,对于文化资源稀缺的城市而言,城市文化的建立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弘扬”意为发扬,是对原有事物的发扬光大,与句意不符,排除A;“涵养”是指滋润养育,与“文化”不搭配,排除B。第一空中,“彰显”意为充分显示;“提炼”比喻对某种事物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提高。对于文化资源丰富的城市,并不是所有的文化资源都可以作为文化特色进行利用,而是要有一个选择加工的过程,故“提炼”更贴合文意。故正确答案为D。23、此题为实词填空题。题干讲得是匈奴、契丹等游牧民族在中原建立了政权,但是后来这些政权都不复存在了。由此可知,这些政权是“曾经”存在过的,第一个空格内需要填入有“曾经”含义的词语,排除“全部”、“先后”;第二个空中,“变迁”的意思是情况的变化转移,包含了文段中的“西迁”、“融合入汉族”等,而文段中这几种情况是并列关系,因此排除D;C项中,“一度”是指从前、曾经,“湮灭”指埋没、磨灭,两个词语都符合语境。故正确答案为C24、此题为混搭填空题。本题的突破口在于第二个空格。A项“轻描淡写”形容说话或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B项“浮光掠影”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C项“删繁就简”指删除繁杂部分,使其趋于简明;D项“浅尝辄止”指略微尝试一下就停止,比喻不肯下功夫深入钻研。由题干可知,第二个空格内填入的成语需要与前面“快餐、零碎式的浏览”形成对应,A、C明显不符合,予以排除。第一空中,“效法”指照着别人的做法去做,与“体验”不搭配,排除D。故正确答案为B。25、此题为混搭填空题。多个词语的选词填空题适合采用排除法。先看第二空,A项“准备”与题干不符,前面提到的“收集资料、深入实地、写生采风”都是准备工作,不会“进而”再准备,A项排除;D项中的“筹划”是指为完成一件事情而谋划,题干中讲的是艺术家作画,“筹划”用在此处并不恰当,D项排除。再看第三个空,“研讨”是研究讨论的意思,一般用于学术问题,不符合文意,排除C。B项中,“一挥而就”是说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构思”是指写文章或制作艺术品时运用心思;“推敲”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这三个词语均符合语境。故正确答案为B。26、据提问知此题为中心理解题。-4-题干为一则小故事,主要讲的是一位母亲因幼儿园阿姨的教育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而向法院起诉的故事。由此可知,文段传递的信息是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B,因为B项表述最符合文意。A、C项在材料中并未提及;D项表述没有抓住材料的语意重点,因此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27、据提问知此题为中心理解题。根据转折关系词“而是”可以判断出,整个材料的语意重点是其后的内容,即读书最重要的作用是对个人心灵的陶冶,接下来又引用朱熹的话来论证这个观点。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C,因为材料主要讲的是对读书价值的正确认识,C项表述符合文意。A项错误,文中并没有体现出“演变”这一概念;B项错误,材料只是用朱熹的诗句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其主要内容并非是古人读书的态度;D项表述片面,没有抓住材料的语意重点,予以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28、据提问知此题为中心理解题。材料引用丘吉尔的话“要抢着去当第一个记录和解释历史的人”,接下来又解释了这句话的意思即“获得胜利的一方总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讲历史”,由此可见掌握历史的记载权是相当重要的。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D,因为D项表述最符合文意。其他三项都没有抓住材料的语意重点,不是材料主旨,予以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29、此题考查语句填空。材料中提到,“春眠不觉晓”自古以来就是“悠闲阶级”独享的情怀和境界,处于激烈竞争环境下的现代人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并非“悠闲阶级”,因此,“春眠不觉晓”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是一种“奢望”。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B,因为B项表述最符合语境。A项“欣赏”不符合语境;C项“周末享受”与文中“竞争激烈环境下的现代人”相悖;D项在文中没有体现。故正确答案为B。30、此题为中心理解题。材料首先指出“行进中的飞机、轮船和火车容易让人倾听到内心的声音”这种现象,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即“我们眼前的景观与我们头脑中的想法之间有奇妙的联系”,冒号之后的内容是对观点的解释说明。通览材料,可以判断出材料整体上属于分—总—分结构,在这种结构中,材料的语意重点在于其提出的观点。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D,因为D项表述最能体现出作者的观点。A、C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出来;B项没有抓住材料的语意重点,予以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31、此题为中心理解题。文段首先引出“福利社会”这一概念,介绍了福利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在此基础上,第二句话指出欧洲福利社会发展至今所存在的弊端和对国家造成的重要不良影响。由此可知,材料的语意重点是欧洲福利社会存在的问题。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D,因为D项表述最符合文意。其他三项表述片面,没有抓住材料的语意重点,予以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32、据提问“意在”一词可知此题为中心理解题。材料前两句话主要讲的是职场小说的作者大多是被职场文化建构和影响的职业白领,在此基础上,第三句话又指出职场小说长期热销的原因就在于文化需求与供应主体(即身为职业白领的小说作者)的高度重合。由此可知,整个材料主要说明的就是职场小说长期热销的原因。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D。A、B项表述片面,没有抓住材料语意重点;C项“阅读”群体在材料中未提及,予以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33、此题考查语句理解。阅读可知,材料整体上为分—总结构。材料首先用排比句指出大自然的本来面目与人们对自然的感官感受之间存在着矛盾,然后引用达尔文的话来作为总结,即人们所感受到的有可能只是大自然给人造成的假象,“大自然一有机会就要说谎”。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B,因为B项表述最符合句意。A项犯了过度推理的错误,最后一句话看不出需要探索;C项表述明显与材料不合,材料中并没有提到人类说谎的问题;D项过度引申,最后一句话并没有“人类很难认识大自然”这层含义。故正确答案为B。34、此题为中心理解题。材料首先提到“汉语出现了许多新词新语”这种现象,然后指出对于这种现象语言工作者要冷静客观地分析,要规范语言运用的主流。由转折关系词“但”可知,材料的语意重点是其后的内容,即“过分强调语言运用规范”这也是不行的,也就是语言工作者应该用科学的态度对语言运用的主流进行规范,既不能放任盲目生造词语又不能过分-5-强调追求“纯”,扼杀语言的创造性。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B,因为B项表述最能概括文意。A项不是文段所要阐述的重点;C、D两项都只从正或反单方面来阐述观点,不够全面。故正确答案为B。35、此题为中心理解题。材料首先对我国电力生产结构进行了介绍,然后指出在此种结构下有可能产生的问题,主要阐明了这种过分依赖煤炭的电力结构的不合理性。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B。A项错误,由原文“中国75%的电力来自煤炭,只有2.5%来自石油,因为大部分石油都被汽车喝掉了”无法推出“应增加利用石油发电的比例”,排除A;原文提到“铁路运输”是为了说明过分依赖煤炭的电力结构的不合理性,故C、D项都不是文段强调的重点,予以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36、此题为中心理解题。根据转折关系词“但”可知,整个材料的语意重点是其后的内容,即媒体必须依法行使监督权,并且在出现失误时要勇于承担责任。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A,因为A项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