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练04古代诗歌阅读真题回顾(2022·新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2.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A2.(1)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2)“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3)要懂得长幼之序,懂得天理人伦等做人的道理。【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错。此句意思是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苦”,形容执著地追求,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不是说词人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词的末三句“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是作者就此情此境所引发的感想,是此词的哲理所在,也正是作者的希望。首先,作者由“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感悟到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是说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词中的“南山”,大约指的是春光优美之处。这里可以象征为幸福、美好。“苦”字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可以看做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这是作者所肯定的。其次,作者由人们在人日这一天的祈求丰收、追求幸福的实践活动,提醒人们,“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村村”三句,以及下片“翁前”两句,写的是农村“人日”这一天的热闹景象,是作者“觅”春所见。“祈麦祈蚕”,就是祈求农事丰收,点出“村村箫鼓家家笛”这项活动的目的。他们要用这尽情的箫鼓和笛声表达他们心中的祈求。“商行贾坐农耕织”,这一组活动,由商、贾、农三种行当的人物组成,而作者用“行”、“坐”、“耕织”三个词,点明了三种行当人物的特征,语言简练。在古代,商人们分为行商和坐商两种。“耕织”则为“农”的本业。当然,这里不一定实写“人日”所见,而是作者由人们的祈求而联想到的各种自食其力的人所从事的争取丰收、幸福的实践活动。第三,作者由“翁前子后孙扶掖”,告诉我们要懂得长幼之序。“翁前子后孙扶掖”正是“来趁元正七”的老老少少,子子孙孙。从“翁”、“子”、“孙”的排列顺序中我们可以看到魏了翁对长幼之序极为重视。【命题规律】古代诗歌阅读,从题型上看,是对全国卷的继承,总分值9分,涉及诗词的考查。高考要求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四大考点:形象、语文、表达技巧、思想感情,不论高考涉及哪一考点,都需要把握诗歌的情感。本专题重点从以上考点出发,对古诗的进行练习。典型示例(2022·湖南师大附中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临江仙·送王缄①苏轼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②,何处是吾乡。[注]①王缄是苏轼亡妻王弗的弟弟,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王缄到钱塘看望作者,作者作此词相送。②传舍:《汉书·盖宽饶传》云“富贵无常,忽则易人。此如传舍,阅人多矣。”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忘却”句与《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不思量,自难忘”表达的情感相似。B.“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一句,承上启下,由思妻之情转到对自身孤独处境的感叹。C.“坐上别愁君未见”中的“君”是指作者亡妻王弗,意指除妻子外自己的心思无人能懂。D.全词的中心句是“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写出词人渴望早日结束漂泊的内心憧憬。2.本词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表达丰富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答案】1.C2.①开篇“忘却”正话反说,表达的正是对亡妻压抑不住的思念之情。②“凭将清泪洒江阳”,化抽象为具体,把思念倾注在泪水之中,流露出词人思念亡妻的哀婉急切。③“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以故乡无恙反衬出词人羁旅天涯的孤寂与悲凉。④“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则以“断肠”代悲伤,在酒席的强颜欢笑中充满了离愁别绪,寓意悲伤到了极点。⑤“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运用了比喻手法,把流转的驿站比喻成词人自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词人漂泊不定的凄凉状况;同时,该句亦借用典故,以寓作者“人生如寄”的深沉感叹。【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君’是指作者亡妻王弗”错。从全词来看,这里的“君”应该是指王缄。下片切入现实中的送别,此句意思是在送别的酒宴中,你(王缄)未见到我的别愁,归来后才发现自己已悲伤到无肠可断。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词将送别的惆怅、悼亡的悲痛、政治的失意、乡思的愁闷交织在一起,表达了词人极度伤感悲苦的心绪。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第一,运用反语。前两句“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中,“忘却”正话反说,写的是作者十年来对亡妻的彻骨相思,为了摆脱悲痛的缠绕,他只好努力设法“忘却”过去的一切。而大凡人之至情,越是要“忘却”,越是不易忘却。从王弗归葬眉山至妻弟王缄到钱塘看望苏轼,其间相隔正好“十载”,这“十载”苏轼没有一年不想念王弗。“忘却”所起的作用不过是把纷繁堆积的难以忍受的悲痛,化为长久的有节制的悲痛而已。但是王缄的到来,一下子勾起了往日的回忆;日渐平复的感情创伤重又陷入了极度的痛楚之中。表达的正是对亡妻压抑不住的思念之情。第二,化抽象为具体的手法。“凭将清泪洒江阳”意思是:今日送别,请你将我伤心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一吊。王缄的到来让作者自感宽慰,但又觉得自己宦迹飘零,赋归无日,成为天涯孤客,于是非常伤感,此处化抽象为具体,把思念倾注在泪水之中,流露出词人思念亡妻的哀婉急切。第三,反衬手法。“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王缄的到来让苏轼得知“故山好”,自感宽慰,但又觉得自己宦迹飘零,赋归无日,成为天涯孤客,于是,不禁悲从中来。以故乡无恙反衬出词人羁旅天涯的孤寂与悲凉。第四,借代的手法。“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以“断肠”借代悲伤,在酒席的强颜欢笑中充满了离愁别绪,寓意悲伤到了极点。王缄要离去使作者伤感,国忧、乡思、家恨,统统融进了“别愁”之中,从而使这别愁的分量更有千钧之重。“归来欲断无肠”,是说这次相见之前及相见之后,愁肠皆已断尽,以后虽再遇伤心之事,亦已无肠可断了。第五,比喻和用典的手法。“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作者通过这两句表达将整个人生一切看破之意。运用了比喻手法,把流转的驿站比喻成词人自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词人漂泊不定的凄凉状况;同时,该句亦借用典故,《汉书·盖宽饶传》云:“富贵无常,忽则易人。此如传舍,阅人多矣。”此词“此身如传舍”一句借用上述典故而略加变通,以寓“人生如寄”之意。又《列子》:“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何处是吾乡”暗用其意。以寓作者“人生如寄”的深沉感叹。【方法点拨】一是要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把握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等基本内容;二是要领会深层意思,即能看出写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等。专项演练一、(2022·湖南·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夜寄皇甫冉郑丰刘方平洛阳清夜白云归,城里长河列宿①稀。秋后见飞千里雁,月中闻捣万家衣。长怜西雍青门②道,久别东吴黄鹄矶。借问客书何所寄,用心不啻两乡违。【注】①列宿,指群星排列。②青门,汉青门外有霸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后以“青门”泛指送别之处。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起笔不凡,视野阔大,写洛阳秋夜天高云淡,月华似水,清辉笼罩着静谧的古城。B.“青门”点出送别地点,“长怜”表现了诗人对客居异乡的朋友的无限同情和怜惜。C.“久别”写出了诗人无友人相伴的孤独寂寞,又暗含思念好友和渴望早日相见的厚意。D.尾联宕开一笔,视角转到对方,朋友写好“客书”却因诗人居无定所,不知寄往何处。2.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答案】1.D2.①本联集聚“秋”“雁”“月”“捣万家衣”几个意象,极力体现思念朋友与家乡之感。②采取视听结合和远近结合的方式来描绘所见、所听景象。“秋后见飞千里雁”从视觉角度写远观之景,“月中闻捣万家衣”从听觉角度写近闻之景。③层次井然。因为见归乡飞雁而心生凄凉寒意,从而引发为远方之人而捣制的寒衣声。写景状物符合人的认知,因果逻辑清晰,思路顺畅自然。【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诗人居无定所”说法有误。诗人是因为不知道皇甫冉郑丰两个人是否已经回到东吴还是仍然客居西雍,渺无定踪,才不知道寄书当向何处。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颔联中的“秋”“雁”“月”“捣万家衣”这几个意象。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乘着长风,奋力飞往南方越冬。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或分别友人的怀念之情,因此,诗人们常以鸿雁作为书信的象征,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思念之情。而关于“月”与“捣衣”,唐王朝沿用府兵制,应征人员的衣服武器俱得自备。所以,每到清寒时节,在家的女子就要在劳作之余趁夜为戍边的丈夫准备寒衣。而唐朝时民间衣料依然是苎麻葛,需砍来苎麻煮后再捣而成葛布然后再制衣。此时,征人之妻不仅承受着赶制戎衣的沉重负担,在精神上还承受着征夫音讯不通、长年不归的煎熬。她们往往借助“捣衣”的劳作表达对丈夫牵肠挂肚的思念之情、盼归愿望。所以它们都是唐诗中表示思念的常见的典型意象。所以诗人选用的这几个意象,从其本身我们就能看到其中蕴含的浓浓的思念之情。在手法上,“见”是视觉描写,展现的是作者眼前所见。而诗人所见的大雁高飞之处远达千里,所以所写的是远观之景。而后句的“闻”则是听的意思,诗人听见捣衣声采用的是听觉描写。而炼制苎麻捣成葛布,这声音必不会如大雁般千里之外还能听到,所以“月中闻捣万家衣”所写的是近闻之景。在写作思路上,“秋后见飞千里雁”必然是白天所见之景,正是因为看见大雁南飞,深感凉意,发觉寒冬将至,所以人们才会趁夜,诗人也才能“月中闻捣万家衣”。诗人这两句诗,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展开,由白天看见秋寒意象引发月下闻捣衣,也符合当时人们生活的日常逻辑,思路顺畅。二、(2022·山东·青岛二中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石州慢①贺铸薄雨收寒,斜照弄晴,春意空阔。长亭柳色才黄,远客一枝先折。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东风销尽龙沙②雪。犹记出关来,恰如今时节。将发。画楼芳酒,红泪清歌,顿成轻别。回首经年,杳杳音尘多绝。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新愁?芭蕉不展丁香结。枉望断天涯,两厌厌风月。【注】①《能改斋漫录》记,贺铸眷恋一女,久别后,女寄诗曰:“独倚危阑泪满襟,小园春色懒追寻。深恩纵似丁香结,难展芭蕉一寸心。”贺铸遂作此词。②龙沙:塞外沙漠之地。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开篇写关外的初春景色,“薄雨”“斜照”表现出初春的暖意融融,一个“收”字,精当巧妙地描绘出日暮天晴之景。B.上片“长亭”两句写长亭边柳色微黄,诗人就先折柳一枝送给远行之人,此处与“客舍青青柳色新”所传达的意蕴相似,都体现了古代折柳送别的习俗。C.下片开始四句,紧承上阕,结尾回顾临别情事,记忆犹新,“别”前着一“轻”字,写出了词人对当初分别的不在意,也蕴含着如今的追悔莫及。D.下阕词人以“共有几许新愁”设问,却问而不答,转写芭蕉、丁香等眼前景物,寓情于景,意蕴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