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考点十一文言文断句解析版✬题组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吾观人之一身,眼耳鼻舌,手足躯骸,件件都不可少。其尽可不设而必欲赋之,遂为万古生人之累者,独是口腹二物。口腹具而生计繁矣,生计繁而诈伪奸险之事出矣,诈伪奸险之事出,而五刑..不得不设。君不能施其爱育,亲不能遂其恩私,造物好生,而亦不能不逆行其志者,皆当日赋形不善,多此二物之累也。草木无口腹,未尝不生;山石土壤无饮食,未闻不长养。何事独异其形,而赋以口腹?即生口腹,亦当使如鱼虾之饮水,蜩螗之吸露,尽可滋生气力,而为潜跃飞鸣。若是,则可与世无求,而生人之患熄矣。乃既生以口腹,又复多其嗜欲,使如溪壑之不可厌.。以致人之一生,竭五官百骸之力,供一物之所耗而不足哉!吾反复推详不能不于造物是咎亦知造物于此未尝不自悔其非但以制定难移只得终遂其过甚矣作法慎初不可草草定制吾辑是编而谬及饮馔,亦是可已不已之事。其止崇俭啬,不导奢靡者,因不得已而为造物饰非,亦当虑始计终,而为庶物弭患。如逞一己之聪明,导千万人之嗜欲,则匪特.禽兽昆虫无噍类,吾虑风气所开,日甚一日,焉知不有易牙复出,烹子求荣,杀婴儿以媚权奸,如亡隋故事者哉!一误岂堪再误,吾不敢不以赋形造物,视作覆车。声音之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为其渐近自然。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草衣木食,上古之风,人能疏远肥腻,食蔬蕨而甘之。腹中菜园,不使羊来踏破,是犹作羲皇..之民,鼓唐虞之腹,与崇尚古玩同一致也。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是,是则谬矣。(选自李渔《闲情偶寄·蔬食第一》,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吾反复推详/不能不于造物是咎/亦知造物于此/未尝不自悔/其非但以制定难移/只得终遂其过/甚矣/作法慎初/不可草草定制/B.吾反复推详/不能不于造物是咎/亦知造物于此/未尝不自悔其非/但以制定难移/只得终遂其过/甚矣/作法慎初/不可草草定制/C.吾反复推详/不能不于造物/是咎亦知造物于此/未尝不自悔/其非但以制定难移/只得终遂其过/甚矣/作法慎初/不可草草定制/D.吾反复推详/不能不于造物/是咎亦知造物于此/未尝不自悔其非/但以制定难移/只得终遂其过/甚矣/作法慎初/不可草草定制/【答案】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我反复推敲思考,不能不把这件事的错归咎到造物主身上。我也知道造物主在这件事情上,未尝不悔恨自己犯了错误,但是事实已经定型成了规则,难以改变,只能继续纵容这种错误。唉!制定规则在刚开始要慎重,不可以草率确定。“不能不于造物是咎”,宾语前置句,“是”提宾的标志,“造物”作“咎”的前置宾语,本句不可断开,排除CD;“但以制定难移”,“但”表转折,断句的标志,其前应断开,排除A。故选B。参考译文:我看人的全身,眼耳鼻舌,手足躯体,每一件都不可以缺少。那如果说尽可以不造但又不得不造的,于是成为万古以来人的生活累赘的,只是嘴巴和肚子两件事物了。嘴巴和肚子具备了,为了生计的操劳就多了;生计的操劳多了,奸险、欺诈、虚伪的事情就(跟着)出现了;奸险、欺诈、虚伪的事情一出现,那么刑罚就不得不设置了。君王不能实施他的仁爱教育,父母亲人不能满足恩宠家人,造物主喜欢生命,却也不得不违逆自己的心意,都是当初造人的时候不够完善,多给了人类这两样累赘东西。草木没有嘴巴和肚子,未尝不能生长;山石土壤不用饮食,也没听说不生存的。什么情况唯独使人类的形状特别,多给予了嘴巴和肚子呢?就算人生有嘴巴和肚子,(造物主)也应当让人类可以像鱼虾饮水、蝉吸露水一样轻松,(让人类)完全可以滋生气力,跳跃鸣叫。如果像这样,那么人也可以与世无求,而活着的人的忧患就可以消除了。然而造物主让人类生了嘴巴和肚子之后,又使得人类多了嗜好和欲望,让它们像沟壑一样无法满足。从而导致人的一生(需要)竭尽全身的力气,供给嘴巴和肚子中的(其中)一个的消耗都还不够!我反复推敲思考,不能不把这件事的错归咎到造物主身上。我也知道造物主在这件事情上,未尝不悔恨自己犯了错误,但是事实已经定型成了规则,难以改变,只能继续纵容这种错误。唉!制定规则在刚开始要慎重,不可以草率确定。我写这本书谈到饮食,本来也是一件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出发点是崇尚节俭,不倡导奢靡,因此不得已来替造物主掩盖过失,也是考虑到大局,为百姓消除忧患。如果为了表现个人的聪明,而引起千万人的饮食嗜欲,那么不仅禽兽和昆虫会灭种,而且我担心嗜欲的风气一开,一天比一天严重,怎么知道不会出现易牙那样的人,烹子求荣,或出现杀死婴儿来向权贵献媚的,就像重蹈隋朝灭亡情形的事啊!一错怎能再错?我不敢不把造物主造人的过错,当作前车之鉴。音乐上,弦乐不如管乐,管乐不如声乐,因为这是贴近自然。我觉得饮食上的道理,制作精细的肉不如普通肉,普通肉不如蔬菜,也是因为逐渐贴近自然。穿着草衣吃素食,是上古时代的民风,人们能够远离肥腻的东西,吃蔬菜并认为它很好。肚里装的都是蔬菜,不去吃鲜美的肉食,这好像跟伏羲时代的人一样,保持这样的饮食习惯,这与崇尚古玩是同一个道理。在当世让人感到奇怪的,是抛弃尊古的美名,而特意把这种做法当作异端的教条,说佛法是这么说的,这就荒谬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及(太宗)践祚,擢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使安辑河北,许以便宜从事。征至磁州,遇前宫千牛李志安、齐王护军李思行锢送诣京师。征谓副使李桐客曰:“吾等受命之日前宫齐府左右皆令赦原不问今复送思行,此外谁不自疑徒遣使往彼必不信此乃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且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宁可虑身,不可废国家大计。今若释遣思行,不问其罪,则信义所感,无远不臻。古者,大夫出疆,苟利社稷,专之可也。况今日之行,许以便宜从事,主上既以国士见待,安可不以国士报之乎?”即释遣思行等,仍以启闻,太宗甚悦。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节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谏议大夫魏征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对以修身之术。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陛下所明,实同古义。”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诗》云:‘先人有言,询于刍荛。’昔唐虞之理;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是以圣无不照,故共、鲧之徒,不能塞也;靖言庸回,不能惑也。秦二世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梁武帝信朱异,而侯景举兵向阙,竟不得知也。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而诸贼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太宗甚善.其言。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魏征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破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少不为难。然就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好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太宗曰:“玄龄昔从我定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有删改)2.下列对文章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吾等受命之日/前宫/齐府左右皆令赦/原不问/今复送思行/此外谁不自疑/徒遣使往彼/必不信/此乃差之毫厘/失之千里。B.吾等受命之日/前宫/齐府左右/皆令赦原不问/今复送思行/此外谁不自疑/徒遣使往彼/必不信/此乃差之毫厘/失之千里。C.吾等受命之日/前宫/齐府左右/皆令赦原不问/今复送思行/此外谁不自疑/徒遣使往彼必不信/此乃差之毫厘/失之千里。D.吾等受命之日/前宫/齐府左右皆令赦/原不问/今复送思行/此外谁不自疑/徒遣使往/彼必不信/此乃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答案】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自从我等保全性命之时,隐太子东宫、齐王府左右的人,都命令赦免不再追究。现在又押送李思行,这样做其他的人谁还再相信皇上的诏令而不疑虑呢?朝廷派我们安抚山东,人们一定不会相信,这就是所谓的很微小的疏忽,会造成很大的错误。“赦原”是固定短语,“赦免、赦宥”之意,且“赦原不问”是“令”的内容,不可断开,排除AD;“徒遣使往彼必不信”,“彼”是“必不信”的主语,不可断开,排除B。故选C。参考译文:等到太宗即位以后,提升魏征为谏议大夫,封为钜鹿县男,派他去安抚河北。魏征到了磁州,遇到隐太子的千牛李志安、齐王的护军李思行被囚禁着送往京师。魏征对副使李桐客说:“自从我等保全性命之时,隐太子东宫、齐王府左右的人,都命令赦免不再追究。现在又押送李思行,这样做其他的人谁还再相信皇上的诏令而不疑虑呢?朝廷派我们安抚山东,人们一定不会相信,这就是所谓的很微小的疏忽,会造成很大的错误。况且有关国家利益,明白了没有不去做的,宁可自己承担责任,也不能损害国家大计。现在如果释放李思行他们,不再追究他们的罪责,那么信义的感召就会远达天下。古时大夫出使,只要是对国家有利,就可以自己做主。况且我们这次出使,皇上给予我们灵活行事的权力,皇上既然对我们以国士相待,我们怎能不以国士相报呢?”副使同意,立即释放了李思行等人,并上书呈报皇上,太宗非常高兴。太宗刚继承皇位,励精图治,改革治国之道,多次把魏征召到卧室里,询问治国施政的得失。(节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做君主的法则,必须首先存活百姓。如果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那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如果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绝不会有身子端正了而影子弯曲,上头治理好了而下边发生动乱的事。我常想能伤身子的并不是身外的东西,而都是由于自身追求耳目口鼻之好才酿成灾祸。如一味讲究吃喝,沉溺于音乐女色,欲望越多,损害也就越大,既妨碍政事,又扰害百姓。如果再说出一些不合事理的话来,就更会弄得人心涣散,怨言四起,众叛亲离。每当我想到这些,就不敢放纵取乐贪图安逸。”谏议大夫魏征回答说:“古代圣明的君主,也都是先就近从自身入手,才能远而推及一切事物。过去楚庄王聘用詹何,问他治理好国家的要领,詹何却用加强自身修养的方法来回答。楚庄王再问他治理国家该怎么办,詹何说:‘没有听到过自身治理好而国家会发生动乱的。’陛下所明白的,实在符合古人的道理。”贞观二年,唐太宗问魏征说:“什么叫做圣明君主、昏暗君主?”魏征答道:“君主之所以能圣明,是因为能够兼听各方面的话;其所以会昏暗,是因为偏听偏信。《诗经》说:‘古人说过这样的话,要向割草砍柴的人征求意见。’过去唐尧、虞舜治理天下,广开四方门路,招纳贤才;广开视听,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因而圣明的君主能无所不知,所以像共工、鲧这样的坏人不能蒙蔽他,花言巧语也不能迷惑他。秦二世却深居宫中,隔绝贤臣,疏远百姓,偏信赵高,到天下大乱、百姓背叛,他还不知道。梁武帝偏信朱异,到侯景兴兵作乱举兵围攻都城,他竟然不知道。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到各路反隋兵马攻掠城邑时,他还是不知道。因此,君主只有通过多方面听取和采纳臣下的建议,才能使显贵大臣不能阻塞蒙蔽,这样下情就一定能上达。”太宗很赞赏他讲的话。贞观十年时,唐太宗问侍从的大臣:“在帝王的事业中,创业与守业哪件事比较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对答说:“国家开始创业的时候,各地豪杰竞起,你攻破他他才投降,你战胜他他才屈服,这样看来,还是创业艰难。”魏征对答说:“帝王的兴起,一定是在前朝衰乱的时候,这时推翻昏乱的旧主,百姓就乐于拥戴,四海之内也都会先后归顺,这正是天授人与,如此看来创业并不艰难。然而已经取得天下之后,骄傲放纵,百姓需要休养生息而徭役没有休止,百姓已经穷困凋敝而奢侈的事务还仍然不停,国家的衰败,常常就是这样开始的。这样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