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9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思想感情(讲义)-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阅读考点19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思想感情✬考点讲义一、考点解读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包括概括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此考点要求从内容、主题、思想、感情四个方面对古代诗歌进行具体分析和评价,在历史的发展变革中,辩证地认识诗歌所反映的内容、主题、思想以及感情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此考点以概括分析类考题和综合其它考点考查较多,即使真正涉及评价类试题也大多集中在诗歌的内容、抒发的思想感情等方面。二、知识储备情感概述(一)古代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怀1.理想道路古代文人的理想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穷”即仕途失意,壮志难酬,怀才不遇;“达”即仕途通达,建立功业,功成名就。文人墨客往往在仕途的顺与不顺之中身不由己,也在“儒”与“道”两大思想流派中的一次次碰撞中完成自我选择和自我救赎。古人云“文章憎命达”,作为诗人,大多难以“功成名就”,因此他们在理想道路的选择上往往有三种:其一,愤世嫉俗,愤懑郁结,忧国忧民,如屈原、杜甫,这些诗人往往信奉儒家;其二,无奈退隐,悠然闲适,乐情山水,如陶渊明、孟浩然,这些诗人更倾向于道家;其三,忧愤难平,心有不甘,饱受煎熬,这些诗人多信奉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如王维、苏轼。古往今来的很多文人墨客,往往在功业未成的无奈痛苦中和坚守自身的执着不屈中,寻找平衡点。2.悲喜缘由欢喜愉快的缘由主要是: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对一年四季的独特感受;隐逸生活自由、闲适;政治得意,功成名就;历经战乱后暂得安宁,亲友团聚,回归故乡;国家太平繁荣,百姓安居乐业。悲伤愤怒的缘由主要是:仕途失意,郁郁不得志;人生短暂,逝者如斯;年华老去,壮志未酬;羁旅异乡,孤独寂寞;人生无常,伤春悲秋;彼此思念,不得相见;依依惜别,离愁别绪,忧心友人境况;昔盛今衰,王朝更替;抒怀自身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批判统治者昏庸等。(二)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六类情感1.离愁别绪:多在送别诗中出现,表达依依不舍的留恋,如柳永的《雨霖铃》;表达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2.思乡怀人:诗人或诗歌中主人公多客居他乡或在渡口、舟中、驿站、边塞、闺中等。表达羁旅愁思,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表达思亲念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边关思乡,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表达闺中怀人,如王昌龄的《闺怨》。3.建功报国:这些诗歌尤其在初唐、盛唐、南宋时期较多。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如陆游的《书愤》;表达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如王昌龄的《从军行》;表达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的《涉江》4.忧国伤时:这类作品往往盛产于在国家由盛转衰的时期。表达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的《过华清宫》;反映国家离乱、山河沦丧,如杜甫的《春望》、文天祥《过零丁洋》同情人民的疾苦,白居易的《卖炭翁》;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的《登楼》;表达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的《兵车行》。5.生活杂感:这些诗歌多抒个人情怀,或触景生情,或幽居自矜,内容往往比较丰富,表达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刘禹锡的《乌衣巷》;表达借古讽今的情怀,如李商隐的《贾生》;表达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表达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表达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品格气节的坚守;如于谦的《石灰吟》;表达谈禅说理的感慨,如苏轼的《题西林壁》。6.贬谪失意:表达遭贬后郁闷、惆怅、失意,如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表达遭贬后仍不忘为国效力、关注黎民,但又无用武之地的矛盾心理,如屈原的《离骚》表达寄情山水、以求解脱的心态,如苏轼的《定风波》。(三)常见设问方式1.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心境、心情、人生理想、人生态度)?3.有人认为本诗含有某某思想/情感,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4.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5.诗人的情感有哪些变化?6.这首诗(词)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7.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四)解题要领1.抓住直接情感提示概述诗歌情感类考题,首先要关注诗歌中直接表明情感的词语,如喜、乐、愁、怨、恨、忧、孤等。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的“悲”表明了作者的心绪。想到自己孤身一人,常年客居他乡,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又恰逢萧瑟秋季,不禁悲从中来。2.关注隐性情感提示隐性情感提示是指比较间接、含蓄传达情感的词语,如诗中出现“客”“驿”“舟”字,往往暗示了羁旅之愁、思家之切。另外,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又”“惟”“空”“徒”“枉”“可”“岂”等,也是重要的隐性“情语”。3.关注时令地点提示古人往往伤怀感慨往往在春秋,如暮春伤怀,寒秋悲凉,重阳、除夕、元宵节日常有向往团圆之意,夜晚常有孤枕难眠之意,地点上,如塞外常含建功立业或表明战争残酷、环境艰苦之意、他乡常含颠沛流离之苦、远离京城常含仕途不顺之意,需要引起注意。4.关注关键位置提示诗歌中直接提示感情的词语多出现在标题、开头、结尾处,在特殊情况下,中间及小序中也会出现。而隐性情感提示一般藏在绘景叙事写人的文字中和诗的中间位置,有时也会出现在注释中。必须盯紧这些关键位置。5.关注背景立足全诗所谓背景包括时代背景和作者背景两个方面,时代背景如王朝的兴衰、统治者的清明或昏庸、百姓的生活状态等往往对诗人的情感产生巨大的影响。作者背景是指作者的创作风格、人生经历等。当然,背景只是我们理解诗歌的辅助手段,核心依然是诗歌内容,高考题干中的诗歌往往意蕴丰富,解读时可参考选择题题干,尽力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切忌讳断章取义,以偏概全。评价观点态度(一)评价观点态度诗歌毕竟以表情达意为主,说理性诗歌是少数,所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也通常表现为正确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这些思想感情包括惆怅、哀怨、愤懑、憎恶、赞美、向往、无奈、欣喜、向往、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忧郁沉闷、孤独寂寞等。情感载体也很丰富,如杨柳、菊花、圆月、缺月、落叶、春风、秋风、大海、流水、古迹等。从抒情方式上看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托物言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二)常见设问方式1.……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2.诗(词)人对某件事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3.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也有人认为两者都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4.这首诗(词)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5.这首诗(词)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给你哪些人生启示,请简要说明。(三)解题要领1.立足全诗,观点明确。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立足全诗,明确诗歌中的形象、语言、技巧,结合标题、作者、注释等暗示信息,全面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条件。2.分析原诗,延伸具体。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原诗泛泛而谈。要注意把评价观点态度和分析表达技巧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也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3.评价准确,客观公允。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要注意避免先入为主和缺乏分寸,要具体诗歌具体分析,不能用固有的认知代替对具体诗歌内容的解读,也不能以当下的眼光去苛求古人,要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四、典题导引概述情感例1.2021年新高考I卷《寄江州白司马》第16题16.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答案】①第二句“惠远东林住得无”用“惠远”“东林”两个意象,表现高僧的淡泊遁世的态度,“住得无?”以问句的形式,委婉地表达了对白居易出入佛寺的关切以及劝告,含蓄地劝诫友人不要轻易产生逃避、厌弃官场的情绪。②尾联中“莫谩”“青云依旧”等词语直抒胸臆,直接劝告友人不要过度沉浸在佛法当中,相信自己依然可以青云直上,表达前途无量的勉励之意。【解析】本题综合考查考生鉴赏思想情感和艺术技巧的能力,是概述情感类考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思想内容的能力。题干中的“含委婉劝告之意”,已提示考生解答此题的关键,诗人采用哪些手法劝告了什么,既要对诗句的艺术技巧作出判断,又要体会出诗句中隐含的意思。诗中体现劝告之意的是“惠远东林住得无?”和“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两句。前者借典故用问句,后者直接表达劝慰之意。只要结合这两句诗,把诗人蕴含其中的意思和情感答出即可。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奉和袭美①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②裁遍未裁诗③。因吟郢岸百亩蕙④,欲采商崖⑤三秀芝。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但医沈约⑥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注】①袭美: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③裁诗:作诗。④百亩蕙:《楚辞·离骚》中有“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⑤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⑥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1.(2020全国Ⅰ,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A项,“与外界不通音讯”错误,题目中“杜门见寄”意思是闭门谢客,寄诗给“我”,二人以诗会友,所以“与外界不通音讯”错误。B项,由首联的“失期”和“未裁诗”可知正确。C项,根据颔联和注释可知作者在潜心教学。首联提到曾与好友相约饮酒赋诗赏春,尾联又表达了希望好友目疾康复,能一起相约游玩痛饮的期待,可知作者是盼望走进自然的。C项正确。D项,结合注释⑥可知正确。故答案为A项。2.(2020全国Ⅰ,6分)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患的信心和对以后的美好生活的展望。(每点3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虽失春城醉上期”一句,说明作者和好友皮日休曾经相“期”春日聚会,饮酒一醉,但是一个“失”字,可见这些愿望落空;“下帷裁遍未裁诗”一句表露了未能作诗之憾。所以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尾联用典,作者表达了只要好友目疾痊愈,不愁没有美景欣赏的宽慰和祝愿。“但医沈约重瞳健”表达了对友人能够战胜病患的信心,“不怕江花不满枝”一句则用美好的景物对以后的美好生活进行展望。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谒狄梁公①庙(节选)惠洪九江浪粘天,气势必东下。万山勒回之,到此竟倾泻。如公廷诤时,一快那顾藉!君看洗日光②,正色甚闲暇。使唐不敢周,谁复如公者?【注】①狄梁公:狄仁杰,唐太原(今山西太原)人。仪凤元年(676)升为大理丞,天授二年(691)九月拜相,后被诬陷谋反,下狱,以死抗争,被贬为彭泽令,神功元年(697)复相。力劝武则天立李嗣,唐祚得以维系。睿宗时追封梁国公。②洗日光:典出《新唐书·狄仁杰传》。唐代文学家吕温称赞狄仁杰“取日虞渊,洗光咸池”,意思是狄仁杰能从虞渊把太阳拉回来,能在咸池把太阳洗得更光亮。虞渊,神话中日落的地方。咸池,神话中太阳洗浴的地方。3.(2023新编,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一句写出长江九派,巨浪汹涌,一个“粘”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远浪与天相连的壮阔景象。B.前四句从狄梁公庙所在地长江写起,突出长江冲决阻拦奔腾东下的气势,指出地点并兴起下文。C.七、八两句描写狄仁杰作为政治家虽深谋远虑却无事可做的神情,寥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