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20 鉴赏古代诗歌之选择题(题组训练)(原卷版)-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阅读考点20读懂诗意,准确选择原卷版✬题组训练A组(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小题。南浦·春水张炎波暖绿粼粼,燕飞来,好是苏堤才晓。鱼没浪痕圆,流红去,翻笑东风难扫。荒桥断浦,柳阴撑出扁舟小。回首池塘青欲遍,绝似梦中芳草。和云流出空山,甚年年净洗,花香不了?新绿乍生时,孤村路,犹忆那回曾到。余情渺渺,茂林觞咏如今悄。前度刘郎①归去后,溪上碧桃多少。【注】①前度刘郎:指去而复返的人。唐代刘禹锡《再游玄都观》有“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的诗句。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波暖绿粼粼”,扣题“春水”。湖光粼粼,绿波荡漾,弥漫着春的气息,透出了春日温煦之意,写春水溶泄荡漾之状。B.“荒桥断浦”两句承上启下,“桥断”即写断桥,点明地点是杭州西湖,一“荒”字与前文形成对比,转而写西湖之荒凉。C.下片起句词人先写“空山”,悲凉之意转浓。接着描写眼前的“新绿乍生”及“茂林觞咏”等景物,进一步抒发自己的哀叹。D.全词笔调细腻,绘景出彩,过渡自然。词人由优美的苏堤游至荒凉的断桥,感情也随之由欢快转为悲伤,情景交融,精妙绝伦。(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2小题。恩门致书远及山居因献之杜荀鹤[注]时难转觉保身难,难向师门欲继颜。若把白衣轻易脱,却成青桂偶然攀。身居剑戟争雄地,道在乾坤未丧间。必许酬恩酬未晚,且须容到九华山。[注]杜荀鹤,晚唐诗人,46岁中进士第,但未被授官而离京,回到九华山。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恩门”即“师门”,这首诗是诗人收到师门致书后写的回献诗。B.首联交代诗人难以继续跟从恩师学习的原因,表达对恩师的愧疚。C.“白衣”和“青桂”形成对比,突出表现诗人科举成功后的喜悦。D.诗人在尾联中表达知恩图报之意,并向恩师发出到九华山的邀请。(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3小题。少年游蒋捷梨边风紧雪难睛,千点照溪明。吹絮窗低,唾茸[绒】窗小,人隔翠阴行。而今白鸟横飞处,烟树渺乡城。两袖春寒,一襟春恨,斜日淡无情。【注】唾茸古代妇女刺绣,每当停针换线、咬断绣线时,口中常沾留线绒,随口吐出,俗谓唾绒。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描写风吹雪飞之景,渲染凄冷气氛,为全词奠定了哀婉的情感基调。B.吹絮句写飞絮飘落窗前,与首句风紧相照应,体现了用笔之绵密。C.斜日句采用拟人手法,将斜日人格化,盲其无情,衬托了春恨之浓。D.本词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都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拓展了艺术空间。B组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第1题。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注】黄庭坚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注】这两首诗是诗人被贬四川多年后,遇赦返回家乡分宁(今江西修水)途中,行至岳阳楼时所作。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投荒”凸显了自然环境的艰险,“万死”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了诗人处境的艰难。“鬓毛斑”强调自己年事已高。B.“未到江南先一笑”中的“江南”指代诗人的家乡,“先”表时序上在先,强化了情感,“笑”意蕴丰富,用语精当。C.“满川风雨”,隐指作者所处的恶劣的政治形势。“绾结湘娥十二鬟”运用了比喻手法,写出了湖中君山的空濛秀丽。D.第二首诗的后两句实写诗人在湖面上观赏君山的情景,写出了湖面浪峰滔天,青山相应,烟波浩渺的壮阔之景。二、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第2题。《再次韵兼简履中南玉三首》(其三)①黄庭坚锁江亭上一樽酒,山自白云江自横。李侯②短褐有长处,不与俗物同条生。经术貂蝉续狗尾,文章瓦釜作雷鸣。古来寒士但守节,夜夜抱关听五更。注:①本诗作于元符三年黄庭坚谪居戎州(今四川宜宾)期间。履中、南玉:成履中、汲南玉,黄庭坚在戎州的朋友。②李侯:李任道,黄庭坚在戎州的朋友。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题目看出诗人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又写了三首和诗,并寄给两位好友。B.首联写景,锁江亭外白云缭绕的青山和如练横陈的大江呈现出一派开阔博大的景象。C.颔联写人,李侯身着粗布短衣,一介平民身怀才华,不与世俗之人同流合污。D.尾联言志,驻守边关的寒士夜夜难眠直到五更天亮,生活清贫却守节自持。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3题。江畔独步寻花杜甫其三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其四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诗的起句写江深竹静、几户人家是为创造一种静谧的环境,以衬托下句对花的描写。B.第一首诗的末两句把春光拟人化,似乎有所妙悟,也似有所解脱,但其深情,仍该是爱花。C.第二首诗的前两句写浣花溪边的繁花缤纷,又想象成都少城之花,花朵很少,有怜惜之感。D.第二首诗的末两句以发问作结,“谁能”“唤取”等词实叹招饮无人,徒留想象,余韵无穷。C组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夜泊黄山闻殷十四吴吟①[唐]李白昨夜谁为吴会吟,风生万壑振空林。龙惊不敢水中卧,猿啸时闻岩下音。我宿黄山碧溪月,听之却罢松间琴。朝来果是沧洲逸,酤酒醍盘饭霜栗。半酣更发江海声,客愁顿向杯中失。李凭②箜篌引[唐]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注:①吴吟:唱吴地歌曲。②李凭,当时供奉宫廷的梨园弟子,以善于弹奏箜篌著称。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诗的“风生”句与贺诗的“空山”句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形象地表现音乐带给人的震撼之感,描摹音乐的神奇美妙。B.白诗描摹吟唱声如“风振空林”、江涛海啸,高亢旷远;贺诗摹写乐声的悲抑、清脆、高亢、欢愉等,显得更为起伏多变。C.白诗在描写吟唱声的同时,也让人看到了一个志趣高雅、豁达超脱的诗人形象;而贺诗则没有直接涉及诗人的相关方面。D.两首诗均未对吟唱者(演奏者)的技艺作直接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吟唱者(演奏者),有的只是对音乐及其效果的摹绘。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江城子·重阳酒边陈著人生难满百年心,得分阴,胜千金。吹帽【注】风流,时节又相寻。回首赐萸休说梦,真率具,自山林。逢迎一笑且开襟,酒频斟,量犹禁。相劝相期,长健似如今。醉也从他儿女手,争把菊,满头簪。[注]据《晋书·孟嘉传》记载,九月九日孟嘉与友人集会,风吹帽落而不觉。后以“吹帽”为重九登高雅集的典故。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认为人生漫长,难以实现圆满自得,所以应珍惜每一分光阴,不能虚掷。B.又到重阳时节,词人回忆起往昔赐萸登高、风流雅集的场景,不由心生感慨。C.醉酒后词人菊花满头的形象,充分体现了他健康长寿的心愿和对生活的热爱。D.这首词紧扣“重阳”抒情达意,节日特点突出,生活气息浓郁,感情真切自然。三、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题张道隐太山祠画龙蒋贻恭世人空解竞丹青,惟子通玄得墨灵。应有鬼神通下笔,岂无风雨助成形。威疑喷浪归沧海,势欲孥云上杳冥。静闭绿堂深夜后,晓来帘幕似闻腥。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是诗人观赏张道隐在太山祠的画作之后所写,诗中详细描写了张道隐的作画过程。B.龙是张道隐画作的主体,诗人作诗也抓住了画作的主体,画和诗都能够做到重点突出。C.“应有”与“岂无”表达不同语气,两词相互配合,使诗歌三、四句诗意紧密关联。D.最后一句通过从帘幕之上似乎可以闻到腥味这一描述,从侧面表现诗人对画作的感受。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新荷叶李清照薄露初零,长宵共、永昼分停。绕水楼台,高耸万丈蓬瀛。芝兰为寿,相辉映、簪笏盈庭。花柔玉净,捧觞别有娉婷。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德行文章,素驰日下声名。东山高蹈,虽卿相、不足为荣。安石①须起,要苏天下苍生。【注】①安石:东晋政治谢安,字安石,隐居后屡诏不仕,“淝水之战”的指挥者。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中“蓬瀛”与“海客谈瀛洲”中的“瀛洲”具有相似的文化意味。B.嘉宾在寿宴上进献芝兰、簪笏等贺礼,表达祝贺长寿富贵的美好心意。C.上阕描写了环境、祝寿人、侍女的不同凡俗,烘托了寿主的名望之高。D.易安词以婉约著称,但这首祝寿词寄怀高远,蕴含着一股壮气豪情。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卜算子·漫兴①辛弃疾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③,舍我其谁也?【注】①这首词作于庆元六年(1200年),词人因遭诬陷被罢官,赋闲于铅山。②李蔡,西汉名将,封侯赐邑,位至三公。③力田:乡官名,掌管农事。5.下面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句是()A.词题为“漫兴”,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有罢官归田后的胸有郁积,自我解嘲之意。B.“李蔡”两句言李广虽功勋卓著,却终无封侯之赏。李蔡为人下中,却封侯赐邑。C.从如云的荒草到陈年老根,词人深感责任重大,决心以“力田”为业,努力耕作。D.全词上阕从史料中取材,含蓄委婉;下阕就当时的田园生活抒发感慨,寓庄于谐。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病起书怀①陆游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②。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注】①本诗于淳熙三年(1176)四月作于成都。诗人在被免去参议官之后,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一病就是二十多天,病愈后写了此诗。②和銮:同“和鸾”。古代车上的铃铛。挂在车前横木上称“和”,挂在轭首或车架上称“銮”。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叙事、点题,“病骨”“纱帽宽”“孤臣”生动地塑造出了一个病体瘦弱、客居江边的诗人形象。B.颔联为全篇的主旨所在,其中“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C.颈联中“庙社”和“和銮”皆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喻国家,“和銮”喻南宋皇帝。D.本诗和《书愤》均作于陆游闲居之时,本诗从衰病起笔,《书愤》紧扣“愤”字,抒发自身感怀。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