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学科素养提升训练(九)(小说专题训练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严格按考试和试卷要求答题。一、文学类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题。陀螺大师【注】高建刚我的童年和少年是在孤儿院度过的。一个让我称他伯父的人,几乎每个星期日都来看我。他总是拎着黑皮箱,黑皮箱能变出许多我喜欢的东西。伯父很瘦,很高,像一根黑木电线杆,头戴黑色礼帽,穿黑色长衫,蓄着浓密的胡须,眼神深邃。他通常坐在我的小床上,双臂撑着后倾的身体,微笑着看我,看不够似的。有时他坐在书桌前,皱着眉头看我的课本和作业本。有时打开我的刻着灯塔的铝制饭盒和印着“为人民服务”红字的白搪瓷茶缸看一看,嗅一嗅。有时捏起一只被我的脚趾顶破的袜子垂吊在手上打量着,有时给我讲好听的故事……一次伯父像是匆忙赶来的,没带黑皮箱。他坐在床上显出少有的疲态,常看手腕上的表,没坐多久站起身就要走,忽然想起什么似的,让我看着他,他运足了力气,双手缓慢、艰难地靠拢,仿佛在压缩强力弹簧,然后猛一用力竟从空气中掏出一盒彩色橡皮糖。他打开盒子,捏起一块红色橡皮糖扔进嘴里,然后递给我,让我跟孤儿院的同学们分着吃。我记得橡皮糖吃完了,漂亮的印着外文字母的小金属盒保存了好长时间。一年夏天,也就是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的那一年,小金属盒丢失了。那一年,也就是首颗东方红卫星发射升空那一年,伯父已经很久没有来过。一个周日的早晨,我冷得缩在被窝里瑟瑟发抖。就在这时,伯父出现了。那一天,伯父去院长办公室办理了带我外出一天的手续。我们沿着马牙石路行走,顺着侧面的红漆木质楼梯上了二楼。屋里到处是大大小小、不同样式、不同色彩、发出不同声音的陀螺,而且都在旋转,地板上、桌子上、凳子上、床头柜上、墙壁搁板上、窗台上……仿佛从未停止过。陀螺的材质有象牙、黄梨木、金属、竹子、番石榴、龙眼木……形状有圆柱形、圆锥形、菱形、三角形、斧头形、倒钟体……发出的声音有蜂鸣、蝉鸣、鸟鸣,如同进入一座森林。正面墙上挂满了齿轮和钟摆构成的许多个表芯,我屏住呼吸听见众多表芯发出连成一片的咔嚓声,像下雨的声音。这面墙的中心还有一幅爱因斯坦叼着烟斗的黑白肖像,他全白的乱蓬蓬的卷发,显得很醒目;另一面墙上挂着一张对开的八卦图和一幅同样大小的元素周期表。伯父带我来到他的书房,他像授课似的说:“万物都在自转,同时也在公转,星球是这样,原子是这样,人也一样,所以世界就是个大陀螺。”伯父边说边看着我,眼里闪着慈父的目光。我看到写字台上方的墙上,有一张伯父和一个女人的照片。伯父手里拿着黑礼帽,穿着黑长衫站在湖边的草地上,女人穿着浅色长裙挽着伯父的手臂,两人都在深情地看着我。我指着照片问伯父:“您身边的人是谁?”伯父表情复杂,他从侧面的书架上取下一本黑皮布面精装书,放在写字台上。伯父把黑皮书封脊的底端作支撑点,立在玻璃台面上,一只手握住书的顶角,弓下身,一副虔诚的样子,嘴里念叨着什么,像在举行一个仪式,他握着书的手如同用力拧开一个锈死的开关那样转动了黑皮书。黑皮书旋转起来,随着速度的加快,逐渐旋转成一座水之上透明的夜色建筑。白的纸页随之打开,如拉开手风琴风箱。它越转越快,奇迹出现了,书上的文字脱离书页,密密麻麻互相追逐着黑皮书旋转,渐进地组成这座建筑的地基、栋梁和墙壁。文字与文字不断组合,仿佛听从来自上天命名的指令,随之变幻出各种图像:在花园中的一男一女手拉着手奔跑,河流蜿蜒远去,山峦起伏,万树摇风,洪水方舟……伯父说:“这是语言与图像在转换。”伯父的魔法我是领教过的,一切皆有可能。伯父到底是谁?这个让我困感不解的问题还没有答案,又有了新的疑问:那个女人跟我有什么关系?伯父为什么总是闪烁其词不回答我,一连串的疑问驱使我把话题引到写字台上方的照片上,我说:“伯父,您身边的人是谁,您还没有告诉我。”伯父第一次如此长久地注视着我,眼里闪烁着复杂的内容,慢慢地显出泪光。他回身把墙上的镜框摘下来,背对着我,面向窗外,仿佛在回忆什么,又似乎在躲避什么。过了很久,伯父转过身,将镜框一角支撑在玻璃板上,表情凝重,眼里噙着泪水。伯父左手轻按镜框顶角,右手捏住边角,缓慢地转动,越转越快,如同手摇发动引擎,逐渐加速,直至引擎发出轰鸣,镜框飞速旋转起来。伯父闭上眼,仿佛经受不住将要发生的事情。于是令我惊呆的画面出现了,伯父和那个女人从镜框中走了出来,女人手挽既高又挺拔的伯父在湖边草地上漫步。他们发现我在湖对面,女人向我挥手,伯父摘下帽子也向我挥手。女人张开双臂向我这边奔跑,全身透着母亲般的爱意,我禁不住潸然泪下,就在我要冲上去的那一刻,伯父紧紧地抱住了我,他的黑长衫像夜空一样笼罩着我,我什么也看不见……伯父最终也没告诉我他是谁,那个女人又是谁。他说,我们都是宇宙的孩子。伯父送我回孤儿院的时候,已是深夜。从此我再也没见到过伯父。(有删改)[注]本文系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两弹一星功勋之作。陀螺,新石器时代有石、木、陶陀螺,南北朝时代称它“独乐”,现在激光、手机、飞机、航母、导弹、卫星都离不开它。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中的陀螺,作为科技的重要象征,在旋转中展现出宇宙的无穷奥妙,是本篇小说的重要支点。B.小说叙写了众多面容清晰、活灵活现的人物,他们默默无闻,为国家为人民做出的牺牲和贡献鲜为人知。C.小说中的“伯父”神秘又亲切,是因为“伯父”有着深邃的心灵和思想,有着对于科技、人性、历史的深刻理解。D.小说通过暗示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首颗东方红卫星发射等重大历史事件,展示出“陀螺”背后的奥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陀螺具有抽象性,它在“我”的眼里充满了神秘,具有强烈的吸引力。B.作者运用了大胆丰富的想象,又不失客观理性,凸显出小说的艺术张力。C.小说以“伯父”的视角,赋予陀螺神奇的色彩,能够变幻出各种图像。D.小说既有现实性又有象征性,展现出人类对于世界永无止境的探索。3.“陀螺”在旋转中展现出不同的意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4.小说设置“我”这一形象有重要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5~8题。文本一:秋天的梨花赵淑萍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也是最受父母宠爱的孩子。那一年,一个秋日的黄昏,难得度假的父母在老家的田野里散步。突然,母亲看到梨树上,有几朵梨花开着,洁白无瑕的小花,在绿叶间,如此清新,如此明媚。怎么秋天也会有梨花开呢?打小在城里长大的母亲觉得很新奇。父亲说,十月小阳春,天气和暖,所以,有梨花开。就是那个假期后,母亲粘酸嗜醋,怀上了她。此时母亲巳年近五十,亲友们都建议她不要这个孩子了。可是,母亲想起了三十年前的春天。那时,日寇入侵,精通医术的父亲参加抗日救卫队去了。父亲在战场上救死扶伤,母亲则摸着个大肚子,在父亲的老家,一个小山村待产。母亲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孩。可是,孩子出生不久就身体泛紫,嘴唇发乌,面色苍白。母亲首次生产,毫无经验。旁边人也不懂,不如道这是新生儿窒息,应该采取急救措施,还在一旁摇晃、安抚,就这样,孩子夭亡丁。当时,母亲记得,春天,下了一场雨,屋外的梨花,一朵朵都含着泪。母亲的泪,也像雨一样,不住地流。后来,战争结束了,父亲和母亲团聚了。再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父亲和他的同仁们一起创建了市中医院。在她之前,父母已有了五个孩子。想起盛开在秋日黄昏的梨花和那个多难的春天,母亲有种预感,是不是三十年前的那个孩子又回来了。于是,不顾劝阻,母亲执意要生下这个孩子。也许是出于对第一个孩子的负疚,父亲有生以来第一次接生,他亲自把这个小女儿迎接到了这个世界上。她来到这世上,受尽了父母和哥哥姐姐们的宠爱。哥哥姐姐们个个都跟着父亲学医,很小的时候就背《汤头歌》,抄方子,而她不喜欢,她喜欢背唐诗宋词。破天荒的,父亲允许这个最小的女儿不学医,由着她的兴趣。最后,她成了一名出色的图书编辑。“这样也好,我们负责给患者诊治,你就负责给一本本书把脉。”父亲说。三十多岁时,她一次外出采风回来,突发恶性疟疾,剧烈头痛、呕吐,有性命之虞。平时对她视若珍宝的父亲,这次狠心开了足够剂量的砒霜。这砒霜的量,令从医的哥哥姐姐们都咋舌。结果,把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这让父亲在中医界的声誉达到了顶峰。“毒药猛剂善起沉疴,虫类搜剔能疗痼疾。”父亲的用方让同行叹服。退休后,父亲仍然被聘为中医院的顾问,每星期还去坐堂。为了中医院迁址重建,父亲多方呼吁,四处奔走。而新的中医院大楼落成的那天,父亲病倒了。连日来,他高热不退,嘴里又说着“黄芪”“白术”“当归”等。每次,父亲发高热,不说胡话,只喊药名。他们多希望,95岁的父亲,能够再次扛过去。可是,这次,却扛不过去了。那天,父亲清醒后,把他们都叫到床前,吩咐后事。最后,把她单独留下。“孩子你知道吗?爸爸一生行医,救活无数人,但是,难免有疏漏误诊的时候。还记得那次我给你看病吗?在你之前,也有一个姑娘,我太谨慎,用的砒霜剂量不够,最后,没能挽回她的生命。到了你这里,我纠正了,所以,把你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了。爸爸这些年,把自己误诊的病例都写下来,结集成册,希望你给我编辑出版。”父亲让母亲从抽屉里捧出一沓稿纸。她沉默了。她明白,以父亲的声望和地位,出版这本书,会给他带来什么。但是,出版这本书,对中医界来说,却是一种福泽。父亲看着她,父亲的眼神,如此明亮,如此坚定,容不得她犹豫,她点点头。《误诊记》出版了。她和哥哥姐姐们校了又校。封面上,夕阳中一枝梨花,洁白无瑕。文本二:冯骥才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人在路上走,那就是散文。如果摔了一跤掉到河里去了,那就是小说。那么我想,你摔了一跤掉到水里面去,你怎样摔跤的呢?你掉到水里西去,你这个反应如何呢?别人又对你做了些什么呢?然后这个故事就可以展开,你如果把这些写得细致传神,那你就喊成功啦。接下去我要讲一讲人物。小说就是要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的人物。我觉得小说还有一点就是它偏爱小人物和边缘人物。还有一点呢,我要说这个文学当中的。你一定要把他刻画得非常地生动。至于他到底走好人坏人,你不要去纠结这个,我觉得作家的使命就在于把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极鲜活,这就可以了。至于读者怎么去看,是读者的事情。作家给读者留下的空间越大,说明他的小说越是成功,如果说他写的这个人,符合以上特点并且能够引发一场争议的放,说明这个小说人物塑造是最到位的。(摘编自新浪网《赵淑萍老师谈小小说创作》5.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多次写到梨花,渲染了氛围,契合人物心境:作者赋予了梨花某种特殊的含义,增添了文章的艺术性。B.父亲形象感人至深。日寇入侵,他参加抗日救卫队,救死扶伤,建国后,他为中医院的创建重建,竭尽心力。C.小说运用倒叙手法,讲述了三十年前春天发生的故事,交代了她受宠的缘由,丰富了小说的内容。D.这篇小说将平常人、寻常事当作描述主体,从看似不经意之处,探求人生真谛,挖掘着寻常之中藏匿的价值。6.用赵淑萍老师有关小小说人物塑造的理论衡量下列小说中的人物,“最到位”的一项(3分)A.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便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边城》B.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钉住她的眼。“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祝福》C.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故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D.鱼给咬住的时候,他真觉得跟自己身受一样。“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人家打败的,”他说,“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老人与海》7.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她”还是她的父亲?请结合小说内容,阐述你的理由。(4分)8.文本二第一段中强调了小说创作中的哪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在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的?请分别举例说明。(6分)(三)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9~12题。点睛金陵的安乐寺大殿建成,请张僧繇在墙壁上画了四条白龙。张僧繇画画有个规矩,不能点睛:一点睛画就要活。安乐寺的和尚不信,说龙没有眼睛就没有神韵,张僧繇只好给点了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