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上学期9月模拟评估卷(二)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忠”文化自其在中华大地上萌芽至今已有三千余年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忠”相关联的忠信、忠义、忠言等词汇长期以来广为流传,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着人们精神生活的境界。“忠”文化酿造了传统文化中无私奉献、舍身成仁的高尚观念,在它的深刻影响下,中国古代出现了大批忠心为国、一心为民的仁人志士,这在当时对社会稳定与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当今大力捍卫国家和平统一、维持社会稳定、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建设廉洁政治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须再次重视“忠”文化的真正内涵和“忠”文化的社会价值,使“忠”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发挥其应有的功用。《说文解字》一书中对“忠”的释义为“敬也”。段玉裁先生为《说文解字》所作注释中又将其展开,“忠,敬也。敬者,肃也。未有尽心而不敬者。……尽心曰忠。”由此可见,忠的本义是一种发自人的内心的恭谨敬重的感情。同时回溯词源,“忠”又通“中”,取正直、不偏之意,这就使得“忠”带有了很强的原则性,而“忠”亦表示贯彻始终、坚定不移,这一层涵义又反映了“忠”具有的崇高性。因此从词源字义上看,“忠”是全心全意待人处事的态度,是人对所认定的目标和事业的坚持与执着。春秋时期是“忠”文化发展传播的关键阶段,在忠本源意义的基础上,古代圣贤智者又为它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具体的内容。《孟子·梁惠王》中说:“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忠信一体,“忠”文化又被加入了言必行、行必果的内涵。而忠文化出现恪尽职守、为官清廉之意,则可见于详述春秋历史的经典著作《左传》中。当“忠”文化发展到汉代,为了适应封建王朝巩固“大一统”政权的需要,以董仲舒为首的儒士颠覆了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提到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君臣平等相待的观点,通过在传统儒学中加入黄老之说使其添加神秘化色彩,强化了社会等级观念,提出臣民对君主的“忠”是确定的、绝对的、不讲任何条件的。该说法一经问世就得到了汉代统治阶级的大力推崇并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导思想,在这种情势下,“忠”就被局限在了单一的君臣关系之内,使“忠”文化从原有的广义上的道德准则逐渐步入了统治手段的窄巷。自两汉之后,“忠”文化以绝对的、强制的“忠君”思想在后代王朝延续,在此过程中,“愚忠”作为一种无条件忠于君王的形式登上历史舞台,渐渐淹没了“忠”文化原本的积极内涵。传统“忠”文化在古代的内涵主要表现是遵从本心、言出必行、恪尽职守、为官清廉和忠于君王,在近代则转变为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和民族。时移世易,“忠”文化发展至当代,它的内涵随着民主、自由、各阶级平等的国家体制的建立也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剔除已被时代抛弃的消极思想,保留下了忠文化沿袭至今的优秀内涵,如忠于民族的爱国精神、忠于人伦的忠恕精神、忠于承诺的守信准则、忠于本职的职业操守等,而这些优秀的文化内涵在当代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摘编自邱实、杜广强《试论传统忠文化的当代价值》)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忠”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炎黄子孙的精神生活的境界。B.段玉裁在他的《说文解字》一书中对“忠”的释义为“忠,敬也。敬者,肃也……尽心曰忠。”C.当“忠”文化发展到汉代,逐渐被局限在了君臣关系之内成为一种统治工具,不再是道德准则。D.时移世易,“忠”文化发展至当代,它的内涵也相对于近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论述“忠”文化引用了不少儒家文献,可见“忠”文化与儒家学说的关系密切。B.文章引经据典,主要目的是论述我国“忠”文化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价值和作用。C.论证结构上,文章先总论“忠”文化的历史及价值功用,再论述其内涵和发展演变。D.文章既肯定“忠”文化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它在历史上的不足,显示了思辨的态度。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代的“忠”,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其内涵丰富且不是固定不变的。B.我国近、现代的“忠”文化与古代的“忠”文化是继续与被继承的关系,二者不可混同。C.“忠信”“忠义”“忠言”这些都是传统“忠”文化的产物,至今仍有积极的意义。D.董仲舒在传统儒学中加入黄老之说使其添加神秘色彩,使得两汉后“愚忠”走进历史。(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种子是一种最主要的种质材料。贮藏种子的目的在于延长种子寿命、保持活力并保存植物固有种质(基因),而延长种子寿命是最为基本的目标。种子的寿命问题就是种子生命力控制问题,而种子的贮藏寿命与种子含水量及贮藏温度密切相关。哈灵顿认为,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1~50℃),温度每增加5℃,或种子含水量每增加1%,则种子贮藏寿命减半。罗伯茨根据对种子贮藏特性的研究,把种子分为正统型种子和顽拗型种子两类。他进一步研究发现,正统型种子的种子含水量能被干燥至5%以下而不受伤害,并且其贮藏寿命随种子含水量和贮藏温度的降低而加长,大部分栽培作物的种子属于此类型。这一研究使人们开始进行种子的低温干燥保存,从而产生和发展了植物种质保存的基因技术,也即是种子库或种质库技术。(摘编自植物百科:植物种子和组织的保存技术)材料二:绝大多数种子在经过清理、干燥等常规处理流程后,就可以保存在零下20摄氏度的冷库。但是不少种子比较“娇贵”,一失水就会失活,被称为顽拗型种子,传统上要保存这类种质资源,科研人员往往要先“剥栗子”,将胚从种子里挑出来,经过处理后,放入零下196摄氏度的液氮中进行超低温保存。如何破解这类植物种质资源保存难题?科研人员将目光瞄准了植物胚性细胞诱导体系的构建。与传统的组培相比,胚性细胞诱导技术所需的材料不一定是成熟的种子,植物细胞或组织分化旺盛的部分,以及茎尖、顶芽等部位都可以。通过诱导出来的胚性细胞系可以在试管等离体条件下培养出许多胚,从而快速繁育更多植株,并且苗木不带有病原体,未来在农艺、园艺等方面应用潜力巨大。(摘编自杨文明、李茂颖《用科技解决野生植物种子收集、保存难题》)材料三:从2001年起,钟扬每年在西藏进行野外科学考察,利用最现代的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青藏高原上的植物。长时间的野外科考让他意识到,随着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很多物种正在消失,保存种质资源已经成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工作;西藏独有的植物资源一直未获足够重视,物种数量被严重低估。为国家打造生态屏障,建立起青藏高原特有植物的“基因库”,这不仅是应对当下科研工作的需要,也是这一代生物学家留给未来的一份礼物。在16年里,他带着学生走遍藏北高原和藏南谷地,多次深入阿里无人区和雅鲁藏布江流域,收集了一千余个物种,四千多个标本,四千多万颗种子,占到西藏物种总数的五分之一。(摘编自李乃清、蒯乐昊《钟扬:种子的意义》)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贮藏种子的最基本目标延长种子寿命影响种子生命力的控制B.罗伯茨将种子分为正统型和顽拗型两类促进正统型种子贮藏寿命的研究推进植物种质保存基因技术的产生和发展C.保存顽拗型种子需要挑出种子的胚处理然后进行超低温保存D.通过诱导出来的胚性细胞系培养许多在试管等离体条件下的胚繁育更多不带病原体的苗木植株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种子的贮藏寿命与其含水量及贮藏温度有关,哈灵顿认为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种子的贮藏寿命与含水量和温度成反比。B.与传统的组培方法相比,胚性细胞诱导技术所需的材料包含植物细胞以及茎尖、顶芽等部位,放弃了对成熟种子的使用。C.钟扬通过长时间的野外科考,深刻意识到青藏高原独有的植物资源一直未被人们予以足够重视,物种数量也被严重低估。D.无论是对于现在还是对于将来而言,这二代生物学家都有必要为国家打造生态屏障,建立起青藏高原特有植物的“基因库”。6.从钟扬的身上,我们能够学习到关于科学研究的哪些精神品质?请简要说明。(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文本一:孩子的讲演(节选)萧红这一个欢迎会,出席的有五六百人,站着的,坐着的,还有挤在窗台上的。这些人多半穿着灰色的制服。因为除了教授之外,其余的都是这学校的学生。而被欢迎的则是另外一批人,这小讲演者就是其中的一个。第一个上来了一个花胡子的,两只手扶着台子的边沿,好象山羊一样,他垂着头讲话。讲了一段话,而后把头抬了一会,若计算起来大概有半分钟。在这半分钟之内,他的头特别向前伸出,会叫人立刻想起在图画上曾看过的长颈鹿。“他……那人说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些人都笑!”在掌声中人们就笑得哄哄的,也用脚擦着地板。因为这大厅四面都开着窗子,外边的风声和几百人的哄声,把别的一切会发响的都止息了,咳嗽声,剥着落花生的声音,还有别的窸窸窣窣地从群众发出来的特有的声音,也都听不见了。当然那孩子问的也没有人听见。那孩子起来看看,他是这大厅中最小的一个,大概也没看见什么,就把手里剥好的花生米放在嘴里,还吃一些混着沙土的点心和芝麻糖,一边嚼着一边拍着那又黑又厚的小肥手掌。王根他记得从出生以来,还没有这样大量地吃过。虽然他从加入了战地服务团,在别处的晚会或欢迎会上也吃过糖果,但没有这样多并且也没有这许多人。他回想着刚才他排着队来赴这个欢迎会路上的情景,他越想越有意思。并且他还骄傲着,他觉得他所会的歌比他所听到的还多着哩!他还会唱小曲子,还会打莲花落……这些都是来到战地服务团里学的。“……别看我年纪小,抗日的道理可知道得并不少……唾登唾……唾登唾……”他在冒着尘土的队尾上,偷着用脚尖转了个圈,他一边走路一边作着唱莲花落时的姿式。讲演者一个接着一个,女讲演者,老讲演者,多数的是年轻的讲演者。由于开着窗子和门的关系,所有的讲演者的声音,都不十分响亮,平凡的,拖长的……因为那些所讲的悲惨的事情都没有变样,一个说日本帝国主义,另一个也说日本帝国主义。那些过于庄严的脸孔,在一个欢迎会上是不大相宜的。只有蜡烛的火苗抖擞得使人起了一点宗教感,觉得客人和主人都是虔诚的。被欢迎的宾客是一个战地服务团。当那团里的几个代表讲演完毕,一阵暴风雨似的掌声。不知道是谁提议叫孩子王根也走上讲台。王根发烧了,立刻停止了所吃的东西,血管里的血液开始不平凡地流动起来。好像全身就连耳朵都侵进了虫子,热,昏花。他对自己的讲演,平常很有把握,在别的地方也说过几次后,虽然不能够证明自己的声音太小,但是并不恐惧,就像在台上唱莲花落时一样没有恐惧。这次他也并不是恐惧,因为这地方人多,又都是会讲演的,他想他特别要说得好一点。他没有走上讲台去,人们就使他站上他的木凳。于是王根站上了自己的木凳。人们一看到他就喜欢他。他的小脸一边圆圆的红着一块,穿着短小的,好像小兵似的衣服,戴着灰色的小军帽。他一站上木凳来,第一件事是把手放在帽沿前,行着军人的敬礼。而后为着稳定一下自己,他还稍稍地站了一会,还向四边看看。他刚开口,人们禁止不住对他贯注的热情,就笑了起来。这种热情并不怎样尊敬他,一种蔑视的爱起浮在这整个的大厅。“你也会讲演吗,你这孩子……你这小东西……”人们都用这种眼光看着他,并且张着嘴,好像要吃了他。他全身都热起来。王根刚一开始,就听到周围哄哄的笑声,他把自己检点了一下:“是不是说错啦?”他想一定是自己出了笑话。他证明自己没有说错,于是,声音渐弱地接着说下去,他说他家在赵城……“我离开家的时候,我家还剩三个人,父亲、母亲和妹妹,现在赵城被敌人占了,家里还有几个,我就不知道了。我跑到服务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