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角形教案(通用5篇)我相信这份“小学数学三角形教案(通用5篇)”会成为您的最佳选择,我相信这篇文章是一件非常值得参考下载的文章。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自己抽时间去完成。教案是为推动教育现代化和终身教育提供的必要手段。小学数学三角形教案【第一篇】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概念、角的分类和角的度量等知识。在本课之前,学生又掌握了三角形的稳定性研究了三角形的分类。这些都为进一步研究三角形内角和作了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为本课内容的教学作了铺垫。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它有助于理解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间的关系,是进一步学习、研究几何问题的基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活动探索发现和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规律。2、过程与方法: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并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使学生体验数学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探索发现和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教学难点:对不同探究方法的指导和学生对规律的灵活应用。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不同类形大小不一的三角形若干个、记录表学生准备:量角器、直尺、剪刀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多媒体展示三角形出示谜语:形状似座山,稳定性能坚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单???(打一图形名称)(预设:三角形)师:谁能介绍介绍三角形?(生1: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生2:三角形按角分类,分为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师:你喜欢哪种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师:同学们会画三角形吗?请你在练习本上画一个你喜欢的三角形。师:钝角、直角、锐角三角形三兄弟吵起来了?我们快去看一看。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三角形的内角和。二、学习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2、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一规律,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3、培养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三、自主学习(展示量角法)1.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内角和1板书展示三角形师:要想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我们得先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三角形里面的三个角都是三角形的内角。)师:你能过来指指吗?同意吗?内角有几个?师: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标上∠1、∠2、∠3。师:你能像老师一样把你的三角形标上∠1、∠2、∠3吗?2三角形的内角和师: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的和,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即:∠1+∠2+∠3)师:就是把∠1+∠2+∠3加起来。师:根据我们以前的经验,我们怎么知道∠1、∠2、∠3的度数呢?(预设:用量角器量)师:请同学们拿出量角器,量一量你画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并算出他们的和。(4分钟)学生测量(1分40)汇报结果(5人)。教师填写测量汇报单。师:观察汇报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所有三角形内角和度数不一样、三角形内角和都在180度左右)四、合作探究师:这是同学们亲自测量发现的,没有得到统一的结果,这个办法不能使人信服,有没有别的方法验证?老师给每个小组都提供了很多个三角形,现在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三角形来研究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是多少度。?(8分钟)(剪拼法)1、操作验证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规律(6分钟)1操作验证:小组合作拿出装有学具的信封[信封里面有老师为学生事先准备的各种类型的三角形若干个(小组之间的三角形大小都不同)];拿出自备的直尺?剪刀(老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保证学生能真正地试验,操作和探索,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画一画等方式去探究问题。)2、学生汇报1转化法:生:两个同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每个直角都是90度,内角和就是360度,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360度的一半180度。师:他们用长方形的内角和来研究今天所学的知识,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2折拼法生:把三角形三个内角分别向下边折叠,拼成了一个平角,平角是180度,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师:他们是用折拼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动手能力真强)3剪拼法生:把三角形三个内角撕下来,拼成一个平角,平角是180,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师:提问怎样能很快的找到三个角?把他们做上标记。)标记上之后再拼一拼,可见标记的方法很科学。(20分钟)3、教师演示师: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怎么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师:这是什么三角形?把他折一折。师:这是什么三角形?我们也可以把他折一折。你有什么发现?(折完以后都有一个平角,平角是180度,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师分别通过剪拼法验证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内角和。师:注意观察。师:演示完毕有什么发现?(预设这些三角形剪接后都拼成了平角)平角是180度,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师:刚刚我们研究了什么三角形。他们的内角和都是180度,那我们研究的这些三角形能不能代表所有的三角形,能。(因为三角形按角分类只能分成这三种。)(22分钟)4、演示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出示一些三角形,让学生指出内角和。师:你有什么发现?(无论是什么样的三角形他的内角和都是180度,与三角形的形状大小没有关系。)(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师:那我们再看看刚刚汇报的结果。为什么之前测量的时候并没有得到这样得到结果呢?(测量的不够精确,存在误差)师:如果测量仪器再精密一些,测量的更准确一些都可以得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现在确定这个结论了吗?(25分钟)师:除了这节课大家想到的方法,还有很多方法也能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到初中我们还有更严密的方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早在300多年前就有一位法国著名的科学家帕斯卡,他在12岁时就验证了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师:你们能用今天的发现做一些练习吗?五、测评反馈1、判断。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的和是90°。2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可能是钝角。3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与三角形的大小无关。4、剪一剪。把一个三角形纸板沿直线剪一刀,剩下的纸板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六、课后作业69页第1题、第3题。七、板书设计小学数学三角形教案【第二篇】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学生技能基础:学生在以前的几何学习中,已经学习过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与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以及它们的严格证明,也熟悉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内容,而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的性质及严格的证明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因此,学生具有良好的基础。活动经验基础:本节课主要采取的活动形式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具有较熟悉的活动经验.二、教学任务分析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对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以及与平行线相关的简单几何证明是比较熟悉的,他们已经具有初步的几何意识,形成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本节课安排《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旨在利用平行线的相关知识来推导出新的定理以及灵活运用新的定理解决相关问题。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1)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及简单应用。(2)灵活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相关问题。数学能力:用多种方法证明三角形定理,培养一题多解的能力。情感与态度:对比过去撕纸等探索过程,体会思维实验和符号化的理性作用.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的设计分为四个环节:情境引入、探索新知、反馈练习、课堂小结。第一环节:情境引入活动内容:(1)用折纸的方法验证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实验1:先将纸片三角形一角折向其对边,使顶点落在对边上,折线与对边平行(图6-38(1))然后把另外两角相向对折,使其顶点与已折角的顶点相嵌合(图(2)、(3)),最后得图(4)所示的结果(1)(2)(3)(4)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这一结论的证明思路。想一想,还有其它折法吗?(2)实验2:将纸片三角形三顶角剪下,随意将它们拼凑在一起。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这一结论的证明思路。想一想,如果只剪下一个角呢?活动目的:对比过去撕纸等探索过程,体会思维实验和符号化的理性作用。将自己的操作转化为符号语言对于学生来说还存在一定困难,因此需要一个台阶,使学生逐步过渡到严格的证明.教学效果:说理过程是学生所熟悉的,因此,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说出用撕纸的方法可以验证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原因。第二环节:探索新知活动内容:①用严谨的证明来论证三角形内角和定理.②看哪个同学想的方法最多?方法一:过A点作DE∥BC∵DE∥BC∴∠DAB=∠B,∠EAC=∠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DAB+∠BAC+∠EAC=180°∴∠BAC+∠B+∠C=180°(等量代换)方法二:作BC的延长线CD,过点C作射线CE∥BA.∵CE∥BA∴∠B=∠ECD(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A=∠ACE(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BCA+∠ACE+∠ECD=180°∴∠A+∠B+∠ACB=180°(等量代换)活动目的:用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及性质定理来推导出新的定理,让学生再次体会几何证明的严密性和数学的严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教学效果:添辅助线不是盲目的,而是为了证明某一结论,需要引用某个定义、公理、定理,但原图形不具备直接使用它们的条件,这时就需要添辅助线创造条件,以达到证明的目的.小学数学三角形教案【第三篇】本单元系统地教学三角形的知识,内容分成五部分编排。第22~25页教学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三角形的高和底。第26~27页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按角分,三角形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第28~29页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第30~32页教学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及其特征。第33~34页单元练习。全面整理知识,突出三角形的分类以及关于边和角的性质。教材中的思考题有较大的思维容量,能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应用三角形的知识。编写的3篇你知道吗介绍三角形的稳定性、制作雪花图案的方法和埃及的金字塔,能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兴趣,丰富对三角形的认识。1让学生在做图形的活动中感受三角形的形状特点和结构特征。学生在第一学段直观认识了三角形,本单元继续教学三角形的知识,教材经常采用活动体验的教学策略,即组织学生做图形,让他们在做的过程中体会图形的特点,主动构建对图形的比较深入的认识。1做三角形,感受边、角和顶点。第22页例题教学三角形的边、角和顶点,分三个层次编写:首先呈现一幅宜昌长江大桥的照片,引起学生对三角形的回忆;然后安排学生每人至少做一个三角形并相互交流;最后讲解三角形的边、角和顶点。学生做三角形并不难,做的方法必定是多样的。用小棒摆、在钉子板上围、在方格纸上画三角形在第一学段都曾经做过,现在学生还可能剪、折、拼做三角形的目的不在结果,要注重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把精力放在建立边、角和顶点等概念上。所以,交流的时候要分析各种做法的共同点,如用三根小棒、三段细绳、三条线段才能做成三角形,三角形有三条边;小棒、细绳、线段必须两两相连,三角形有三个顶点和三个角。2围三角形,体会两条边的长度和必须大于第三边。《标准》要求: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是新课程里增加的教学内容,第23页例题教学这个知识。首先,为学生提供四根长度分别是10cm、6cm、5cm、4cm的小棒,向学生提出问题: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然后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有时能围成三角形,有时围不成三角形,并直觉感受这是为什么。最后通过比较每次选用的三根小棒的长度,找到原因、理解规律。例题的编写特点是不把知识结论呈现给学生,而让学生在做图形活动中发现现象、研究原因、体会规律。因此,教学这道例题时要注意三点:第一,课前作好充分的物质准备,力求让每一名学生都有长10cm、6cm、5cm、4cm的四根小棒。第二,课上要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小棒,充分地围,经历围成和围不成三角形的过程,并给学生提供思考为什么的时间。第三,要引导学生从直觉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在用小棒围的时候,他们的直觉感受是如果两根较短的小棒的另一端能够碰到一起,就围成了三角形;如果不能碰到一起,就围不成三角形。这种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