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语文参考答案题号123671011答案BDDDBCC题号12151819答案BCCB1.B(A项“不存在有共性的人类文化”偷换概念,原文谈的是“具体的文化”与“一般的文化”的关系。C项“不能相互吸取、借鉴”错。从材料二第5段“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句中可以看出各文化体系是可以相互吸收、借鉴的。D项“应顺其自然,无需刻意避免”错,强加因果)2.D(“是对待文化差异性的最合理、最正确的态度”错。“文化相对主义”与前两种态度相比显得宽容合理,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面对和回答)3.D(材料一第一段中核心观点是“人类文化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A项强调的是开放、包容,吸收、接纳;B项强调“人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也是文化服务的对象”;C项强调的是借鉴古人经验,推陈出新;D项阐明了文化的民族性特点以及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4.①首先,指出“有古今无中外论”的根本错误是“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这一历史事实”并加以分析,对“有古今无中外论”进行了直接的批驳。②然后,从三个方面分析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论述了文化差异存在的客观性和合理性。(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5.①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应当承认文化差异的客观性。②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应当尊重文化的多元化共存。③相互吸取、借鉴不同的文化,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己,加强文化交流,尽量减少文化误读。(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6.D(A.“充满了怨恨之情”错。“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反映了女人在水生回家后的幸福与激动。B.“顾不上思念家人,缺少思念家人的体验”错。虽然忙于抗战,但在抗战之余也想念家人,故不能说“顾不上思念家人,缺少思念家人的体验”。水生之所以“猜不出”,是因为他知道妻子有太多的艰辛和不易,这不是他能想象得出的。C.“表现了女人对丈夫只想革命而不顾家庭的绝望”错。女人支持丈夫革命,只是没想到水生这么快就要离开家去参加战斗。)7.B(“长期在生活重压之下产生的错觉”不正确。此处的神情描写,表现了女人面对突然降临的幸福,内心的喜悦与激动,使她暂时忘记了以前的种种艰难与辛酸,故而产生了这样的错觉。)8.①“轻轻地跳下”“轻轻用杆子一点”等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水生妻身手矫捷、动作轻灵、娴熟的形象特点;②“摧起的冰屑”“团团的旋花”,运用景物描写,烘托了水生妻美好的心灵。③运用比喻,将女人比作蜻蜓,将冰床子比作草叶,生动地表现了女人动作的轻灵以及冰床子的轻捷。(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9.①丰富了小说内容。通过人物对话,补充交代了故事发生背景,让读者可以了解水生八年抗战和女人在家的生活情况。②有利于直接表现人物形象。如回到家中的对话表现了夫妻彼此深深的思念;送丈夫回前线的嘱咐,表现了女人深明大义。③使故事情节发展更加自然。如水生说第二天要参加战斗,引出下文分别的场景。语文参考答案第2页(共3页)④有利于彰显主题。小说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了以女人、水生爹为代表的普通百姓对革命的理解和支持,和以水生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火热的革命激情,讴歌了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每点2分,其中作用、分析各1分。答出三点即可)10.C(原文标点为: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11.C(古代对自己的国家以及出生或出守之地的谦称)12.B(“权衡再三后”错。文中“大悦”一词,说明齐王非常高兴,马上同意了派兵救援)13.(1)保全面临危亡的国家,这是美好的声名啊;得到九鼎,这是尊贵的宝物啊。希望大王考虑这件事。(4分。“存”“厚”“图”各1分,句意通顺1分)(2)如今大王即使有这种人力,从哪条路把九鼎运出呢?我私下为大王担忧这事啊。(4分。“纵”“何途之从”“窃”各1分,句意通顺1分)14.①向齐国借兵:诱之以名利。②让齐国放弃九鼎:畏之以难。(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文言文参考译文】秦国兴师兵临城下威胁东周,而且向东周君索要九鼎(国宝),周君为此忧心忡忡。就将这件事告诉了颜率。颜率说:“君王不必忧虑,可由臣往东去齐国借兵求救。”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如今秦王暴虐无道,兴强暴之师、兵临城下威胁周君,还索要九鼎。我东周君臣在宫廷内寻思对策,我们认为:与其把九鼎送给暴秦,实在不如送给贵国。保全面临危亡的国家,这是美好的声名啊;得到九鼎,这是尊贵的宝物啊。希望大王考虑这件事。”齐王一听非常高兴,立刻派遣五万大军,任命陈臣思为统帅前往救助东周,秦兵果然撤退。当齐王准备向周君要九鼎,以兑现颜率的诺言时,周君又一次忧心忡忡。颜率说:“大王不必担心,请允许臣去齐国解决这件事。”颜率来到齐国,对齐王说:“这回我东周仰赖贵国的义举,才使我君臣父子得以保全,因此心甘情愿把九鼎献给大王,但是却不知贵国要借哪条道路把九鼎从东周运回到齐国?”齐王说:“寡人准备借道梁国。”颜率说:“不可以借道梁国,因为梁国君臣很早就想得到九鼎,他们在晖台和少海一带谋划这件事已很长时间了。所以九鼎一旦进入梁国,必然不会再运出来。”于是齐王又说:“那么寡人准备借道楚国。”颜率回答说:“这也不行,因为楚国君臣为了得到九鼎,很早就在叶庭(地方名)进行谋划。假如九鼎进入楚国,也不会再运出来”。齐王说:“那么寡人究竟从那里把九鼎运到齐国呢?”颜率说:“我东周君臣也在私下为大王这件事忧虑。因为所谓九鼎,并不是像醋瓶子或酱罐子一类的东西,可以提在手上或揣在怀中就能拿到齐国,也不像群鸟聚集、乌鸦飞散、兔子奔跳、骏马疾驰那样飞快地进入齐国。当初周武王伐殷纣王获得九鼎之后,为了拉运一鼎就动用了九万人,九鼎就是九九共八十一万人。士兵、工匠,搬运工具和被服粮饷等条件都具备才能完成此事。如今大王即使有这种人力,从哪条路把九鼎运出呢?我私下为大王担忧这事啊。”齐王说:“您说来说去,还是不想把九鼎给寡人了!”颜率赶紧解释说:“我怎敢欺骗贵国呢,只要大王能赶快决定从哪条路搬运,我们东周可迁移九鼎听候命令。”齐王终于打消了获得九鼎的念头。15.C(“望见自己在水中的影子”错。应为诗人害怕容颜衰老,不敢临水照影)16.①“下”字准确写出了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的动态,“入”字生动表现了夕阳由余晖返照远处秋山的一片火红,到渐隐山后显得暗淡的变化过程;②表现了诗人伫望之久,思念之深。③营造了寂静落寞的氛围,烘托了诗人的乡愁。(每点2分。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语文参考答案第3页(共3页)17.(1)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2)暴霜露斩荆棘(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均不得分)18.C(千丝万缕:有千条丝万条线连着。形容彼此之间关系复杂,难以割断。千头万绪:头绪很多。形容事物纷繁复杂。星罗棋布:像天上的星星和棋盘上的棋子一样散布着。形容数量多,分布广。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如期而至:按照计划或者规律,按时到来。不期而至:没有预料地到来。相得益彰: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补充,互相配合,缺一不可)19.B(B项与原文划横线处的引号都表示特殊含义。A项表示特定称谓,C项表示引用,D项表示着重论述或强调的内容)20.①表达的内容不同:原句不仅强调了皇家建筑数量之多,还突出了分布地域之广;改句只强调了建筑数量之多。②句式不同:原句句式整齐、和谐,读来朗朗上口;改句只是罗列建筑名称,读来费力。(4分。每点2分)21.示例:①这些脂质条纹(或血管内壁的“锈”)逐渐生长成为斑块②血液流动开始受到限制③而是斑块的不稳定(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22.①血管内壁开始出现脂质条纹;②脂质条纹生长成为斑块;③斑块破裂后形成血栓,将动脉血管堵死。(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2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材料,二是提示语,三是要求。材料包含两部分:一是市面上流行的逻辑:因为孤独,所以不凡;二是这种逻辑产生的影响:有些人开始向往孤独,甚至以孤独自诩,展示着孤独,沉溺于孤独。因此,写作时应当针对这种逻辑和时下存在的对待孤独的看法与态度,进行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如针对市面上流行的逻辑,可以审视孤独与不凡的关系:孤独是否是非凡的必需条件?非凡是否是孤独的必然结果?非凡之人的孤独是因为非凡而孤独,还是因为孤独而非凡?如针对材料中人们对孤独的看法与态度,可以审视这种对待孤独的态度的本质及其对人生、事业的负面影响,并由此阐明孤独的真正含义以及对待孤独的正确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