捺画的教案【通用4篇】资料所覆盖的面比较广,可以指学习资料。当我们的学习遇到难题时,经常都会用到资料进行参考。有了资料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所以,关于资料您究竟了解多少呢?网友陆续为大家分享的“捺画的教案【通用4篇】”,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捺画的教案篇【第一篇】《自然之道》是S版小学语文六年级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科学与发现”中的1篇精读课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在南太平洋一个海岛旅游时,看到一只正离开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龟被一只食肉鸟叼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赶走食肉鸟,把幼龟抱向大海。正当他们为自己保护小动物的善举而沾沾自喜时,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一幕:原来这只幼龟是侦察兵,后面成群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美餐。他们陷入了深深的后悔和愧疚之中。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丰富学生的见识,使学生认识到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同时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根据本单位训练重点及本课编排意图,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为:1、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方法,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2、能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了解和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了解大自然的神奇,产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教学重点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难点是体会文章通过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捺画的教案篇【第二篇】【学习目标】1、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能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进行流利的表达,内容比较充实。2、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具体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写好后与同学交流,学习彼此的长处,互相修改习作。3、学习掌握透过字面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并在说话、作文中运用。4、积累带动物名称的成语。【课前准备】1、实物投影仪。2、观察、记录自己喜欢的动物(外形、脾气,怎样进食、嬉戏、休息),或收集照片、描画动物,为口语交际做好准备。3、查找带动物名称的成语。【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高傲的白鹅,性格古怪的猫,慈祥、尽职的母鸡在喜爱他们的作家笔下,一只只小动物栩栩如生.同学们,你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吗?在与动物的相处中你一定觉得很有乐趣吧!今天,我们通过交流,共同分享这些乐趣好吗?二、全班交流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的名称。三、分组交流1、分组:喜欢同一种动物的学生自由组成一组。2、出示要求:⑴具体说出动物的特点。⑵表达真情实感。⑶认真听,进行评议。3、分组交流。四、全班汇报1、汇报提示:⑴形式:可结合展示观察记录、动物照片、动物画像或表演,进行发言。⑵内容:可从外形、脾气、进食、嬉戏、休息等方面,说说特点。2、评价提示:可采用问答、发表看法、评选等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互动。五、拓展延伸喜欢相同动物的学生归为一组,把自己的观察记录、动物照片、动物画像等材料组合成一份手抄报,向大家展示自己喜爱的小动物。捺画的教案篇【第三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12个生字和2个偏旁,读准多音字“只、种、乐”的字音,会写6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2.能借助拼音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一”的变调。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想象画面,感受语言的节奏,同时学习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初步懂得有了朋友才会有快乐,与朋友友好相处才会感到更加快乐幸福!【教学重点】1.会认1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2.学习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正确读书生字。【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生字卡。(教师)2.自学生字词,预习课文,熟读课文。(学生)【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树和喜鹊请一名同学拼读课题,齐读课题。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交流。大家也比较熟悉树和喜鹊,出示一组图片:让我们看看树和喜鹊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1师范读课文,生听准字音。2出示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2.出示生字,检查学生对生字的认读情况。从有前鹊几觉单安睡孤后3.认识多音字并指导组词:只种乐4.出示课后“读一读,记一记”的词语,多中形式读。三、再读课文,质疑问难1.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1、2自然段,提出不懂的问题。2.学生进行四人小组交流,说说自己对课文1、2自然段的理解和感受。3.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以便具体指导。4.重点理解词语:孤单。5.引导学生看第一幅插图,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知道“孤单”的意思是:只有一个,孤独、寂寞,没有朋友。6.再次指名读1、2自然段,体会“孤单”一词的含义。7.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8.指名回答以上问题,全班讨论交流。9.师过渡:树和喜鹊都没有朋友,它们都孤单,但是,后来呀,树快乐,喜鹊也很快乐,这是为什么呢?10.齐读课后最后一自然段。1理解“快乐”。2指名说原因。四、指导书写,巩固生字1.重点指导“招”“快”“呼”。2.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的。3.师范写,生书空笔顺。4.观察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5.学生自己书写。(1)班内交流书写时发现的应注意的问题。(2)教师根据书写情况具体指导。捺画的教案篇【第四篇】一、文本解读:《翠鸟》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通过对翠鸟颜色鲜艳、小巧玲珑的外形和活动时专注、敏捷的特点描写,最后归结到对翠鸟的喜爱,层次非常清晰。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生动,字里行间流露出了爱鸟的情感。二、学情分析:学生们纯真善良、富有爱心。在他们居住的周围,时常可以看见麻雀、鸽子等小鸟,像翠鸟这样的水鸟他们却很少见到,加之翠鸟又如此漂亮,孩子们对《翠鸟》这篇课文的学习会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孩子们年龄特点,他们活泼好动,精力不易集中,故教学设计一定要注意直观与趣味性,让孩子们在“赏”中学,在“玩”中学。三、教学重难点:鉴于以上的文本以及学情分析,我认为本文的教学,1.重点是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翠鸟的外形特点和活动特点,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的语言美,受到爱鸟的情感陶冶。2.难点是抓住动物特点,用生动准确的语言进行有顺序的描写。四、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会认“衫”等10个生字,会写“疾”等14个字,掌握“疾飞”等11个词语。2.技能目标:能读懂课文第一自然段是怎样围绕总起句把翠鸟的外形特点写具体的,理解课文按照一定顺序描写翠鸟外形特点的写法,并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3.情感目标:通过了解翠鸟的外形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观察兴趣及方法,激发爱护小动物的情感。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图片出示最大的鸟和最小的鸟。师:你认识它们么?它们是什么鸟?生:最大的鸟是信天翁,最小的是蜂鸟。师:你还了解和喜欢什么鸟?为什么喜欢它呢?生1:我喜欢百灵鸟,因为它的叫声很动听。生2:我喜欢啄木鸟,因为它可以给大树捉虫子治病。生3:…...师:今天,我们要认识一种非常漂亮又会捉鱼的鸟,它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翠鸟板书课题,全班齐读。师:请同学们举起自己的小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二)、讲授新课:师:让我们先复习一下上节课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了有两个次的读音是一样的:清脆和青翠。师:你们可以用它们造句吗?生1:校门口的花坛,有一棵既高大又青翠的松柏。生2:这只小鸟的叫声很清脆。师:这两个词虽然读音相同,但是区别很大呦!谁来说一说?生1:青翠是形容颜色的。生2:清脆是形容声音的。师:同学们不但课外知识丰富,而且词语积累运用的能力也很强。下面让我们一起进一步去解翠鸟吧。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师:课件出示填空:读了这篇课文,我知道了课文介绍了翠鸟的()和(),以及我们要()。生:我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翠鸟的外形、活动,以及我们要保护它。师:想了解翠鸟的什么呢?个别回答,生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生各抒己见)出示第一自然段,谁来读?思考:作者写了翠鸟外形的特点是什么?同学们在这一段话中找找吧。板书:颜色鲜艳、小巧玲珑1、这几句话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2、作者除了运用修辞手法,还按照了一定的顺序,谁来说一说?(先写头,然后写背、腹)3、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嗯?翠鸟听到我们生动的朗读声也迫不及待地来到我们的课堂,(没有颜色的翠鸟图)它的颜色鲜艳吗?美吗?(不美,它没有颜色)谁能让它变美?(小小化妆师,贴色说一说)生上台一边贴、一边说翠鸟的外形,贴的时候能按课文顺序,在这个环节,生基本上掌握了本段的背诵。)4、让我们用朗读去赞美它吧(配乐朗读,背过的可以试背)5、同学们,刚才我们不但了解了翠鸟的外形,还学了作者描写动物外形的写作方法(课件出示:抓特点、按顺序、写生动)齐读,以后我们在写此类作文的时候也可以按照这样的方法去写。6、让我们来试着写一写,完成填空。(仿写燕子,课件出示燕子天空图)7、今天我们的收获太多了!你们知道么?翠鸟还有个名字叫“叼鱼郎”,它是一位真正的捕鱼高手,让我们一起去见识一下吧。8、出示2、3段(齐读)读完之后在书上画,完成填空,(从那些语句中,我体会到了什么?)9、个别同学回答,可领读,板书:(专注、敏捷。)10、比较句子,说说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因为蹬开说明翠鸟用力,像箭一样说明叼鱼速度快)11、翠鸟捕鱼的本事可是天生的,和它的外形有很大关系。我们来举行一次记者招待会,采访一下翠鸟。(用上因为……所以……的关联词句式练说)。12、翠鸟非常漂亮又会捕鱼,我想捉一只,可以吗?(不行,听听老渔翁的话,齐读,个别读)六、拓展延伸1、我们不单单要爱护翠鸟这种动物,还要珍惜和保护更多的动物,并且要和它们和谐相处,课件出示,欣赏一组动物和人类和谐相处的图片。2、作业:“我是一个小作家”仿写小兔子和孔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