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范例5篇】下文将为您介绍关于“教案【范例5篇】”的详细信息。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又到了老师开始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编写好的教案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如果您觉得这个信息对您有益可以把它推荐给您的朋友们!教案篇【第一篇】1、知识、技能: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体味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结构美等特点,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2、过程、方法:以读为本,通过朗读吟诵,感悟诗歌的意蕴美,通过美读想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通过品读回味,欣赏诗歌的语言。3、态度、情感、价值观: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1、教学重点:诵读,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2、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的主题。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一起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1、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2、写作背景: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东北、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识。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歌。1、听录音磁带范读课文。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4、齐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1、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2、学生合作研讨:⑴诗中“用嘶哑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⑵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⑶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⑷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⑸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2、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1、有感情朗读课文。2、自由背诵。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我爱这片土地》,我们感受着哪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阅读艾青的《向太阳》一诗,写1篇评述性的短文。1、背诵课文。2、预习《乡愁》。教案篇【第二篇】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2、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感受数的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重点难点: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难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课型:新授课(计算教学)1、出示“阅览室”的主题图。请学生观察图和统计表,然后根据表中的信息提出减法问题,让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在小组中讨论后,再在自己的`本子中写出所提的问题。2故事书还剩多少本?3连环画还剩多少本?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室应给予鼓励。1、尝试解决问题。刚才大家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下面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儿童画报还剩多少本?”要求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让学生尝试计算,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并让学生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2、探索算理。请学生汇报,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补充,帮助。先摆2捆熊安邦,再摆10根小棒。10根拿走7根,还剩下3根,20+3=23(根)方法二:借助计数器,进行拨珠计算,先拨出30,减7时,个位不够减,向十位上借1,个位上加上10得10,10再减7得3,合起来就是23。竖式计算:1数位要对齐,个位对准个位,十位对准十位。2从个位开始计算,个位不够减,向十位上借1,十位上的3借1后剩2,个位上的0加上10得10,10再减7得3,合起来就是23。3、比较讨论算法的简便性。学生比较后,说明理由。第一、二两种方法,比较直观,需借助实物,所以第三、四种计算方法较为可取。1、完成课本第76页的“试一试”总共收了多少玉米?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在书中独立试着完成。2、完成课本第76页的“练一练”第1题。利用计数器,通过拨算珠的过程,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在操作的基础上将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讨论与交流,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及时指导。3、“练一练”的第3题。独立完成竖式计算。4、“练一练”第4题。森林医生。生:看到了啄木鸟医生和三棵大树,每棵大树上都有一个竖式。师:啄木鸟医生每天都要给森林里的大树治病,可辛苦了!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啄木鸟医生吗?师:那就请你们检查每棵树上的竖式,如果计算正确就说明大树很健康,如果计算有错误就说明大树生病了,只要把错误会出改正过来,大树的病就好了。我们比比看谁会是最棒的医生。5、“练一练”第7题。乘车。师:小动物手里都拿着一个牌子,牌子上算式的计算结果就是车的号数。请大家先把牌子上算式的结果计算出来,再把小动物和车连起来,我们比比看谁帮助的小动物最多。今天有什么收获?结合算式,说说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1数位要对齐,个位对准个位,十位对准十位。2从个位开始计算,个位不够减,向十位上借1,十位上的3借1后剩2,个位上的0加上10得10,10再减7得3,合起来就是23。作业布置:《同步伴读》第68、69页。教学反思:教案篇【第三篇】教学目标:1、学生能在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其计算方法。2、通过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体验两位数加一位和整十数的算法的形成过程。3、培养学生细心的计算习惯和良好的倾听习惯。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方法教学难点:理解算理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小棒若干捆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40+20=(你是怎么算的?)60+7=(你是怎么算的?)12+5=3+40=50+50=11+8=30+60=80+6=刚才咱们口算时,知道在计算了整十数加整十数时就是把几个十几个十合起来,在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时,就是要把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几十几。我们今天还要用这些方法学习新的知道。(本节课是在数的组成基础上学习的加法,开课时就进行数的组成的复习,并归纳出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对学生今天的学习起到了指导性作用。)二、创境激趣:1.搜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仔细观察这幅图,老师要跟同学们发新书了。发了什么书?你是在哪里发现数学书和语文书的信息的?师整理信息:你能用这三条信息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要求数学书有多少本要怎样列算式?生:35+3=38还能提吗?(生:一包数学书和一包语文书一共有多少本?)那该怎样列算式呢?(35+30=65)(在研读教材时,最初的设想是让学生根据教师直接提出的问题寻找信息,然后尝试让学生根据梳理出来的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理清思路,理解算理,掌握算法1刚才计算出35+3=38,你们同意吗?你是怎样算的?会算的人小声说一说,其余的人拿出小棒来摆一摆,算一算。指名汇报:先摆三十五根小棒,再摆三根,把三根和五根合起来就是八根,再和三十根合起来就是三十八根。师:五根表示什么,三根又表示什么?我们就是要把五个一和三个一合起来就是八个一,八个一再和三个十合起来就是三十八。师:我们刚才都是把五个一和三个一合起来就是先算几加几?再算什么?还有谁会象他这样说一说。同位互相说一说。2那35+30=65,算得对吗?拿出你们的小棒,一边摆一边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指名汇报:先摆三十五,再摆三十根,用三个十和三个十合起来就是六个十,再把六个十和五个一合起来就是六十五。师:把三个十和三个十合起来,就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指名生)同位说一说。(不会算的学生用小棒帮着算,会算的学生可以直接算,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上有提高。在不断的提问和追问中,在小棒的直观作用下,让学生初步感受并理解为什么要把几个一要和几个一合起来,几个十要和几个十合起来。)3咱们再来观察这两道算式,都是35+几,他们在计算时的方法一样吗?第一题先算的是什么,第二题先算的又是什么?师小结:第一题我们是先把三个一和五个一合起来,第二题我们是先把三个十和三个十合起来。(让学生观察两道例题的计算方法的不同,教师进行及时的小结,这样的教学策略是这一节课必须的。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用今天学习的计算方法你能正确口算吗?3.内化算法,揭示课题书中61页做一做。指名汇报。观察上面的三道题,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下面的三题都是两位数加整十数,今天咱们就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咱们知道在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时,都是把几个一先加几个一,再和几个十合起来,而计算两位数加整十数时,都是先把几个十加几个十,再和几个一合起来。(通过例题和做一做中的对比练习,适时地总结算法。)三、巩固练习1现在来一场口算比赛怎么样?全对的人为自己奖励一枚智慧果,错了的,改过来也把智慧果奖励给自己。2用咱们今天学习的知识不光能正确口算,还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呢?在图中你发现了什么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决?教案篇【第四篇】【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圆明园的毁灭》是1篇震撼人心的作品。文章用墨不多,但给读者留出的想象空间较大。语言准确而概括。每个读过此文的人,都会为圆明园的毁灭心升遗憾情;每个读过此文的中国人,都会为圆明园的毁灭心升耻辱感,激起浓浓爱国情。而这正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与作者、教者产生共鸣;为了落实新课标中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目标。教学设计中注意了以下四方面内容:1、关注整体,以疑激趣:读文贵有疑培养学生读文问难的阅读习惯,鼓励学生在质疑──解疑──回读的阅读过程中,达到情感的共鸣。2、关注写法,积累运用:针对高年级学生特点,讲文更要渗透写法。真正做到读写的结合。3、重视读文,读中自悟: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有的专家说:读的过程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教学中设计多种形式的读:对读、引读、对比读、自读、默读等形式,引导学生读中理解、感悟。4、电教媒体,从旁辅助:对于不熟悉的事物,孩子是很难想象的。多媒体的引入,帮助学生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侵略者入侵的丑恶行径理解。更好地解决了语言文字想象艰难的问题。【教学背景分析】本案为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对文章进行了初步解读,指导学生搜集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学习讨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同时学习了文章出现的重点词语,并理解了他们的意思。鼓励学生在初读之后提出问题。解决一些例如词语方面的简单问题。激发学生深入读文,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本课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与技能:⑴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⑵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表达方法。2、过程与方法:⑴关注整体,以疑激趣。⑵重视读文,读中自悟。⑶电教媒体,从旁辅助。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外资料和对课内重点词句的理解,使学生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产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激起爱国的情怀。【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一、初读质疑,以疑解文: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圆明园的毁灭》:齐读课题。圆明园前后两个字音同,但写法不同。前面的圆是团圆的圆;后面的园是花园的园。注意他们的写法。2、让我们再读课题。3、根据你初读的感受,如果让你在题目的后面补充一句话,会说什么?投影:圆明园的毁灭。4、书上是怎样说的?(第一段)指读:读了这句话后,你有什么问题吗?5、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词语体会,课外资料补充,多读书。)6、学生自学。二、品读解疑,突破难点解决不可估量这一问题:1、园林的布局宏大:(分三个园,众星拱月)板书:布局。圆明园的面积350公顷,相当于100个足球场。将这种感受读出来,指读。指导朗读。2、园林的建筑宏伟:(有许多美景)板书:建筑。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