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阅读:探讨创作背景和意图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孔子:黑暗王国里的残烛(节选)鲍鹏山痴人有多种,或因情深而痴,或因智浅而痴,孔子属于前者。因情而痴的孔子常常沉湎在过去的怀想之中,“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时,他就是一位抒情者,抒得很动情,很感人。孔子使一些无序的暴力变成了有目的有方向的努力与企望,他使天下英雄入于他的彀中,并带着这些社会精英致力于建构新的理想。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刀光剑影的时代,一个流血漂橹的时代,一个杀人盈城、杀人盈野的时代,但它不也是一个充满理想、充满激情、充满公理仁德的时代吗?谁开辟了这样的时代?是孔子。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是,当孔子和弟子们周游列国的时候,他往往自己驾车——他确实是在驾着这个时代的马车。弟子们在车上或呼呼大睡或哈欠连天,一脸凄迷与怀疑,只有他永远目光炯炯,自信目标就在前方。有一次,在一条汤汤而流的小河边他们又找不到渡口了。远处的水田中有两人在耕作,子路便上前去打问。其中的一个细高个子却不回答子路的询问,而是反问子路:“那个执缰绳的人是谁?”子路恭敬地回答:“是孔丘。”“是鲁国的那个孔丘吗?”——可见孔子的知名度颇高。子路答:“是。”这个细高个儿冷冷地就来了一句:“既然是鲁国的那个孔丘,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嘛。”没奈何,子路只好转过身去问另一位。这一位魁梧雄桀的大块头也反问子路:“你是谁?”子路仍然是恭敬地回答:“我是仲由。”“你是孔丘的门徒吗?”“是。”现在又轮到大块头来教训子路了:“天下混乱,举世皆然。谁能改变这种局面?我看你身体强壮,是个好庄稼汉。与其跟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东奔西走,鼓唇摇舌,倒不如跟随我们这些避世之士,躬耕垄亩的好!”所谓“避人”就是择人,就是避开那些昏庸无道的诸侯,而去寻找志同道合的有为之君,一同来重整乾坤。孔子一心要的是救世,而不是个人富贵,所以他恓恓惶惶的马车在纵横阡陌间奔走扬尘,就是要避开身后的昏君而去寻找前面的明君。“避世”是在“避人”的基础上再跨一步,彻底冷了心,闭了眼,认定天下不可能有什么诸侯还能与他一起改变这世界,从而彻底不抱希望,回到田园中去,回到自己的内心中去,告别都市、政治与熙熙攘攘的外部世界。子路被这两人教训得一愣一愣的,只好垂头丧气地回来向孔子汇报。孔子听完,不尽的迷惘,谁说这两位隐士说得不对呢?这不也是孔子自己内心中常有的感触吗?但他历尽艰辛,学而不厌,“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难道就此卷而怀之吗?他有教无类,诲人不倦,门徒三千,贤者七十二,就是为了培养一批隐士,或者懂文化的农夫吗?于是他感慨万端:“他们说天下无道,但不正因为天下混乱无道,才需要我们去承担责任吗?假如天下有道,还需要我们吗?”《论语》中的这一段,很传神,两千多年了,那条汤汤小河边发生的这场争论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似的。我尤其为孔子感动。他恓惶而寂寞,迷惘而执拗。“志于道”的人越来越少了,不少人顺应潮流,从而成了新贵,或成为新贵的红人,其中甚至有他的门徒,比如那个顶善于察言观色的弟子冉求;又有不少人冷了心,折断宝剑为锄犁,平戎策换得种树书,如长沮、桀溺,其中也有他的弟子,如樊迟。望望眼前,路漫漫其修远兮;看看身后,追随者渐渐寥落。这位可敬可叹的老人,想凭自己个人的德行与魅力来聚集一批年轻人,让他们传道义之火、文化之火;拯民于水火,匡世于既颠,但年轻人不容易经受得了各种诱惑,“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吾未见刚者”“吾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未闻好学者”。这些话不也把他的三千弟子甚至七十二贤者都包括在内了吗?要让这些弟子们“无欲则刚”“好德如好色”都不可能,更何况别人?孔子此时的处境,真是令人同情。但他更让我们尊敬。这就是他的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殉道精神。“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可以更改主帅,匹夫却不能逼他改变志向)。匹夫尚且不能夺志,更何况圣人之志,得天地浩然正气,至大至刚,岂容玷污?天下一团漆黑了,不少原先追求光明的人也练就了猫头鹰的眼睛,从适应黑暗而进于喜欢黑暗,为黑暗辩护,他们把这称为提高了觉悟和认识,并且得道似的沾沾自喜于在黑森林中占据了一棵枝丫,又转过头来嘲笑别人不知变通。而孔子,这位衰弱的老人却在那里一意孤行!敢于一意孤行的人必有大精神,大人格。一位楚地的狂生曾经警告过孔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你过去糊涂就算了,以后你可改了吧!算了吧算了吧!现在追随政治危险得很啦!)但对孔子而言,绝不能因为政治危险,就置天下苍生于不顾,听任他们受暴政的煎熬,置自己的伦理责任于不顾!“政者,正也”——政治,就是对暴政的矫正!就是正义!所以,孔子庄严宣告:“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虽然他也说过“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之类的话;虽然他也称赞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并慨叹“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他的聪明别人能比得上,他的糊涂别人就比不上了),大有郑板桥“由糊涂入聪明难,由聪明入糊涂尤难”的意味,但他对自己,却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如史鱼一样,“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永远是如射出的箭一样,正道直行,永不回头。河边问渡时的两位隐士和楚地的狂生同样都是在劝孔子,但是详略处理上并不相同,作者为何这样安排?请简要分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梅品非花非雾张将军是民国有名的儒将,风度潇洒,诗词书画无一-不通。其母刘老夫人收留一流亡女子,取名素素,居藏书楼整理书画。张将军返故里休整,遇素素画《梅花傲雪》,惊叹:“程派画风画技竟得两位女传人,二人造诣也在伯仲之间。”素素吃惊回身,风姿如惊鸿照影。定下神来,大方见礼,向张将军询问那画风画技如已的人是谁。张将军笑道:“南京才女程雪如,以善画程派梅花著名。虽落风尘,却自比红拂,性傲不俗。”素素更加惊异,且面露忧愤。将军探问其故,素素只是摇头不语。张将军常访藏书楼,与素素论诗品画,情趣相投,感情日笃。偶尔谈到已逝画梅名家程长史。张将军回忆说:“据传长史之妻有皇族血统,其外祖是永字辈中极通字画的皇子。生一女名雪如,姿貌不凡。更奇的是她的聪明。初读书时点到即悟,年龄稍长便无师自通。天生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程长史画梅时,雪如站在旁边看,就学会了。写画出来竟和父亲一毫不差。长史俗务繁忙时,便令雪如代笔,其构图、立意常有好过父亲之处。素素沉吟良久,试探道:“这个女子现在在哪里?张将军说:“那个南京程雪如,自称长史之女。看她绘画行事,应该不假。”素素垂下泪来:“将军以诚相待,便不隐瞒了。真正的程雪如,就是眼前的素素。我身若飘萍,怕辱门楣而隐姓埋名。不料却有风尘之人冒我清名,请将军为我昭雪。”素素拿出程长史印章、真迹与心法笔记,让张将军验看。另有一枚翠玉金丝蟠龙印,上刻女真文字,确是清宫皇家信物。张将军扼腕叹息,思谋道:“南京程雪如,广交志士,不畏权贵,不是庸脂俗粉,不可草率。”将军即携素素赴南京,邀江南知名画家数人,聚程雪如的悦梅楼论画。素素见雪如白衣素裙,端庄雅静,如凌波仙子,北腔京韵听之亲切。敌意已冲淡几分。观雪如侧壁悬一巨幅《梅花迎春》,正是世传程派遗作。其实,程长史早抑郁于心,病体难支了。他的后期作品,皆素素捉刀。这画是素素悬纸于墙,登梯而作。她在画里加了皴擦变化,花瓣丝丝纹理尽现。梅花百朵,每朵都在另一张纸上反复推敲、修改。第五十一朵藏在粗枝暗处,色稍浓。当时画完此花,一个闪失,晕染的“大白云”脱手落在花上,无意中以一朵“点画”之梅,盖了“勾画”之梅,竟成程派“梅中梅”绝技。雪如观素素对画若有所思,便以此画为题,细述细评,如亲历亲见素素当日作画一般。及说到长史为生计卖此画时,珠泪盈眶,感同身受。素素叹世间有知音如斯,心下暗服。便展纸调色勾画那朵双影梅花,暗传“梅中梅”绝技。雪如震惊,握素素手,想邀到别室一叙。几名画家拦住,请雪如也画一幅,实际是想让二女一较高低。雪如便摹仿程长史前期亲作,却得其神而超其韵。雪如心里是欲以不似求败,不料另辟蹊径,一扫程派梅花的萧瑟清冷,一片生机与活力勃勃欲出。素素击案赞叹,父亲一生突破不了的清寒,被雪如一时冲开。众画家皆以程派画风又攀新高称贺。素素双目含泪,拿出父亲印章、真迹等物,郑重交给雪如。向众人宣称受人之托,转交程氏后人。雪如见物,如获至宝,望定素素。二女四目相对,顷刻已交流了千言万语无法表达的重托与承诺。张将军拉素素至侧门,急切地问:“你不怕百年后,名落风尘吗?”素素慷慨陈词:“英雄不问来路,位卑不掩品高。此女奇才,旷世难逢。我父若在,求她为徒也未必可得。她竞自行研摹、承继至此。我当代父谢她,代已谢她。一己虚名何足惜?”日寇进犯中原,素素倾张将军遗赠家资,捐作军费,毅然从军。素素随张将军转战南北,不再画梅,只描草木虫鱼小品。他们时常从来自南京的爱国友人口中听到程雪如的义举。素素叹道:“这雪如,也是梅中极品了。张将军便携其玉手,爱由心生:“素素逸世通达,竟是梅仙了。”小说中三次写到素素画梅,写法有详有略。请分别说明作者这样安排详略的写作意图。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五店市的记忆王剑冰①初听五店市,开始真以为是一个市的名字,中国的市越来越多,不知道的也不奇怪。然而到了这里才明白,它只是晋江市一个古老的街区。去的时候春节刚过,全国大范围降雪,便想五店市也必是雪帽子顶在房上,到了才知道晋江几乎没下过雪。②不下雪的晋江同中原不仅有气候差异,性格也有变化。人们不再只顾低头劳作,觅食果腹,而是发奋读书,求取功名,或闯荡南洋,置业经商。建屋也有区别,北方十分讲究坐北朝南,这里却可随情就势,且一别中原灰头土脸的沉实,一红到顶,屋脊张扬,雕饰精细,砖石也要带上纹饰。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一种超时代意识。③最初由五间门店发展而来的五店市,早发展成遍布着民居、商铺、寺庙、宗祠的偌大天地。进来便看到灯笼还在檐头上红,春联还在门两边新,一间间房门早已打开,有的门口还有爆竹的青烟。④令人感叹的,不只是外在的壮观,还有它的内涵,蔡妈贤宅、朝北大厝、庄志旭宅、椀然别墅……蕴藏其中的美好追求温暖呈现,构成一部带有浓郁色彩的华章。华章中徜徉,有些段落引我稍作凝神,有些则长久驻足。⑤时间相隔,只有静,构成一种语境,似有身影一幕幕来去,身影隐在尘埃中,尘埃同舞动的阳光一样透彻。一切都旧在了那里,锦衾、绣枕、箱奁、暖手壶、发黄的照片、蚀损的水银镜……多少年过去,屋子里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原有的美好仍旧保留着。⑥心中必是有一个信仰,才会在每一处都做得尽善尽美,哪怕一块砖瓦、一组雕刻、一个转角、一页窗棂,甚或一块牌匾、一副对联。许许多多的完好与残破,拼接出曾经的辉煌与喧闹。⑦房舍太多,大厝太密。再次停下来,眼前是一处高大的牌坊,牌坊里是一个大院和一个戏台样建筑。看牌坊两边的对联:十一状头直以高风辉岁月,千余进士尽收文藻佐江山。从中透出晋江非凡的文化氛围和掩饰不住的豪气。我欣赏这些通过考试入仕的才子,从大里说是为国效力,往小处言也是为乡里争荣。然而我更加感觉到,这些宅院释放出来的,还有另一种气息。⑧这气息来自侨商,这是闽南独有的群体。当年,他们不甘于狭小天地的苟活,而把目光投向大海。巷子里转,眼前会出现这样的情形:窄小的屋门悄然开启,熹微的晨光中,汉子挥泪辞别父母妻子,揣一包泥土轻轻上路。船离港的刹那,有的仰头向岸上望去,有的却含泪将头别转。他们可谓破釜沉舟般前行,过台湾,下南洋,以辛劳和汗水换取生命所依,以淳朴和智慧聚攒立身之本。最终有人以成功赢得另一种荣耀。他们的行为,说起来仍然是安身立命报祖效国的一种方式。谁能想到呢?在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那些较为像样的商铺、店堂、厂房,它们的根,竟然在遥远的晋江,或者,就在这五店市。⑨多少年后,不管回不回得来,他们都不忘改建老屋。你在这里起一处大厝,我紧挨着建一座高楼。有的起了一半停下了,不急,等有钱打来再建。其中一位侨商,是将金子卷进桶沿捎给妻子,数次周折才使大屋落成。⑩这些宅院都建得敞亮透气,让人觉出一种胸怀。这种胸怀遇大事便显现出来。抗战时期,为大国大家,刚刚计划建造的大厝先行搁置,正在装修的楼房也即刻停下,捐出费用以御